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6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孔宁  吕玲  万伟国 《上海医药》2012,33(13):11-14
传统慢作用抗风湿药是目前治疗风湿病的主要用药类别之一。本文就传统慢作用抗风湿药的品种、用药选择及其不良反应作一概要介绍。  相似文献   
42.
银屑病关节炎是一种与银屑病相关的炎症性关节病变,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病情迁延反复,可呈轻微非毁损性单关节炎、也可能发展迅速而出现毁损性多关节炎并出现骨溶解和关节强直.银屑病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未明,其治疗长期困扰着风湿科及皮肤科医生.本文就银屑病关节炎的药物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观察系统性硬化病( SSc)患者甲襞微循环的特点及其与其他结缔组织病(CTD)患者甲襞毛细血管镜下表现的差异.方法 选取40例SSc患者和37例其他CTD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伴有雷诺现象,行甲襞毛细血管镜检查,比较SSc患者甲襞微循环各项指标与其他CTD患者之间的差异,并与疾病的临床和实验室参数进行相关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x2检验.结果 SSc患者甲襞微循环的主要特点是管袢数目减少,管袢扩张,畸形管袢增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下出血以及毛细血管新生等;SSc患者毛细血管镜的某些指标较其他CTD患者更严重,更具有特异性.伴有肺部或食管累及的SSc患者甲襞毛细血管镜总积分(肺部累及:13±5,食管累及:14±7)明显高于无上述器官累及者(无肺部累及:7±5,无食管累及:6±5,P<0.01);抗Scl-70抗体阳性的SSc患者甲襞毛细血管镜总积分明显高于抗体阴性组(14±9,6±5,P<0.05).结论 SSc患者甲襞微循环表现具有特异性,甲襞微循环异常程度与临床免疫学指标有一定关系,提示毛细血管镜检查是评价SSc微血管病变的重要手段,可为鉴别SSc和其他CTD的提供参考意见,并可望作为评价疾病严重性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4.
有机磷农药是国内广泛应用的农药,对人、畜均有毒性。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cute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poisoning, AOPP)是我国农村常见的中毒疾病之一,病死率较高,近年仍可达5.2%(高毒类有机磷如甲胺磷可达9.3%),威胁人民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抗胆碱能药作为其有效的拮抗药物,与解毒剂胆碱酯酶复能药物联合用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5.
甲醇为无色、透明、易燃、高度挥发的液体,属中等毒性的物质.中毒途径以消化道吸收多见,亦有经呼吸道及皮肤吸收中毒的病例报道.中毒方式多为急性中毒,亚急性和慢性中毒少见;生活性中毒最为多见,包括慢性中毒的病例[1],职业性慢性中毒尚无肯定报道[2].甲醇中毒主要影响神经系统,尤以视神经损害明显(包括眼底、视网膜等病变),中枢神经系统也可发生许多不可逆的病变.  相似文献   
46.
47.
1例特殊临床表现的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伟国  邹和建 《临床荟萃》2000,15(6):277-278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Kikuchi病 )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自限性疾病 ,大多以病因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 ,抗生素治疗无效。本文报道 1例病程迁延 18个月 ,以颌下腺肿大、口腔溃疡和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为主要临床表现 ,后经颌下腺及颌下淋巴结摘除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者 ,女 ,3 5岁 ,主诉口腔溃疡、颜面肿胀伴血尿、蛋白尿 1年半。患者于 1996年 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多发溃疡 ,颜面肿胀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同时患者有进食困难 ,溃疡严重时有咽痛、发热 ,体温多在午后 2时最高 ,可达 3 9℃ ,最高…  相似文献   
48.
49.
50.
大鼠杀虫双染毒后全血胆碱酯酶活力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沙蚕毒系农药杀虫双对胆碱酯酶(ChE)活力是否有抑制及抑制的程度。方法 Wistar大鼠分为4组,分别以杀虫双或甲胺磷按1/16、1/8、1/4、1/2LD50剂量经口染毒,于染毒前及染毒后1/2、1、2、4、24h取大鼠尾尖血,以改良Ellman法测定ChE活力。结果 杀虫双1/16LD50剂量组染毒大鼠血ChE活力未受影响;随染毒剂量的加大,ChE活力逐步下降,1/2LD50剂量组大鼠血ChE活力抑制率为正常组的35.9%,差异有显著性(P<0.01)。甲胺磷1/16LD60染毒剂量组大鼠血ChE活力抑制率为正常对照组的42.4%;随染毒剂量的加大,大鼠血ChE的活力进一步下降,1/2LD50剂量组大鼠血ChE活力抑制率达正常对照组的52.9%。各剂量杀虫双染毒组的ChE活力均高于对应的甲胺磷染毒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大鼠经口杀虫双染毒后,在较高染毒剂量下可以抑制ChE活力,但抑制程度明显弱于甲胺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