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28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3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5篇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机制,寻找适合临床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AR)的敏感指标。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肾组织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法和免疫细胞化学ABC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结果AR的移植肾病理标本均100%表达穿孔素和颗粒酶B,二者的表达情况类似,主要定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间质淋巴细胞的胞浆和胞膜,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颗粒酶B的相关程度更好。发生AR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较肾功能稳定的患者有明显的升高,而且在出现明显的AR临床症状前3d就已经开始升高,经过有效的抗排斥治疗后,表达明显减弱或转阴。结论监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水平,可做为早期发现AR的一种检测方法。穿孔素和颗粒酶B可以反映急性排斥的病情,对移植肾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2.
肾移植术后FK506血药谷浓度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FK5 0 6理想治疗窗谷浓度范围 ,初步了解影响FK5 0 6谷浓度的因素以及FK5 0 6谷浓度与急性排斥反应和肾中毒的关系 .方法 :78例同种尸肾移植受者应用FK5 0 6 +骁悉 (MMF) +强的松 (Pred)三联免疫抑制治疗 ,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服药 12h后FK5 0 6的全血浓度 (即谷浓度 ) ,对术后不同时期的FK5 0 6血药浓度进行分析 .结果 :FK5 0 6的全血谷浓度 ,正常组术后 1mo内(13.1± 2 .6 ) μg·L-1,2mo (10 .9± 2 .4 ) μg·L-1,3mo (10 .6± 1.9) μg·L-1,4 / 6mo (8.2± 1.2 ) μg·L-1,7mo以后 (6 .6± 1.1) μg·L-1.抗痨组术后 3mo内FK5 0 6谷浓度显著低于正常组 ,肝功损害组术后各时期的FK5 0 6谷浓度显著高于正常组 .急性排斥反应 1例 ,FK5 0 6谷浓度为 3.2 μg·L-1.急性肾中毒 6例 ,平均谷浓度为 18.7μg·L-1.结论 :FK5 0 6理想的全血谷浓度治疗窗范围为 :术后 1mo内 10~ 15 μg·L-1,术后 2~ 3mo 9~ 12 μg·L-1,4~ 6mo 7~ 10 μg·L-1,7mo以后5~ 8μg·L-1.肝损害可显著提高FK5 0 6血药浓度 ,利福平显著降低FK5 0 6血药浓度 .FK5 0 6低浓度易致急性排斥反应 ,高浓度可致急性肾中毒  相似文献   
63.
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临床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本组发生的43例肾移植术后DGF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原因:急性排斥(AR)17例(39.5%),急性肾小管坏死(ATN)16例(37.2%),输尿管梗阻4例(9.3%),免疫抑制剂肾毒性4例(9.3%),动脉吻合口狭窄2例(4.6%)。经血液透析治疗16例,ATG/ALG或OKT3治疗12例,外科手术6例。结果36例肾移植术后8—113d(平均23.8d)肾功能恢复正常,2例肌酐在176—300μmol/L之间,4例恢复血透,1例死于肺部感染。结论AR和ATN是引起肾移植术后DGF的主要因素,术前严格配型、合理筛选受者及保证供肾质量等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4.
背景:卡氏肺囊虫肺炎是肾移植后较为少见的严重并发症,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目的:探讨肾移植后并发卡氏肺囊虫肺炎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断治疗的1例肾移植后并发重症卡氏肺囊虫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结论:1例62岁女性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术后100d出现发热及进行性低氧血症,经支气管镜检及肺泡活检检出卡氏肺囊虫,病情进展迅速,经口服复方磺胺甲噁唑片、呼吸机辅助通气及对症支持治疗后治愈。结果提示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在出现发热及进行性低氧血症时应提高警惕,预防应用复方磺胺甲噁唑片等药物尤为重要;另外免疫抑制剂的调整在卡氏肺囊虫肺炎的治疗过程中很关键,CD4+/CD8+可作为一项有益的指导指标。  相似文献   
65.
目的研究脂蛋白(Lp)(a)血清浓度和载脂蛋白(Apo)(a)基因5’调控区-914G/A多态性与颅内动静脉畸形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57例患者和60例对照者的Apo(a)基因5’调控区-914G/A多态性进行检测,并研究其对血脂水平的影响和与颅内动静脉畸形的相关性。结果总研究组的Apo(a)基因5’调控区-914G/A多态性的AA、A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约为0.35,0.48,0.17。A、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9和0.41。两组间血脂水平和Lp(a)按基因型分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除甘油三酯(TG)及胆固醇(TC)外其余血脂水平和Lp(a)浓度两组间无差别,组内进行Lp(a)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Lp(a)浓度与基因型无明显相关性。对照组和试验组的AA、AG和GG基因型频率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静脉畸形患者的T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其TC水平明显的低于对照组。研究未能发现Lp(a)血清浓度与Apo(a)基因5’调控区-914G/A多态性之间存在相关性,亦未发现Lp(a)血清浓度及其Apo(a)结构基因5’调控区系列-914位点G/A的多态性与颅内动静脉畸的发生具有统计学相关性。  相似文献   
66.
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对30例高危尿毒症患者肾移植术后早期的全血环孢素A(CsA)浓度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高危尿毒症患者肾移植术后早期的全血CsA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低,但是容易发生CsA的肝脏及胰腺的毒副作用。本资料分别探讨了不同高危受者术后应用CsA免疫抑制治疗的特点。  相似文献   
67.
陈盛亮  林卓茂  黄文清  丁小明 《右江医学》2012,40(3):317-319,455
目的探讨心率及其变化对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搜集我院自2010年3月~2012年3月接受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疑似冠心病患者192例,按心率不同分成小于60次/min组、61~70次/min组及大于70次/min组三个组,并将右冠状动脉(RCA)图像质量作为参考,根据冠状动脉伪影多少及血管连续性分为3个等级,评价不同心率对重建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心率在小于60次/min、61~70次/min所得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较好,但在扫描过程中心率变化幅度大者成像质量有所下降,以右冠状动脉明显,特别是中段最为显著,其次是回旋支,前降支影响最小。结论 128层螺旋CT能够很好显示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心率及其变化可影响冠状动脉图像质量,选择合适的心率及维持心率的稳定是保证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8.
肾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为探讨肾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预防及治疗,对肾移植术后28例发生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在32例新移植患者中应用氟康唑预防真菌感染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预防用药的32例术后均未发生真菌感染;28例感染者中,23例治愈,5例死亡。认为对于术后真菌感染,重点在于针对诱发因素进行预防,早期诊断,及时应用氟康唑能有效地治疗真菌感染,移植后常规应用氟康唑可有效预防真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9.
肾移植术后癫痫发病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癫痫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200例肾移植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中发生癫痫患者进行临床总结。结果:肾移植术后发生癫痫13例,发病率为1.08%;死亡4例,病死率为30.8%;术后到癫痫首次发作的时间47h~14d.其中5例肾功能恢复顺利者为47h~4d,8例肾功能延迟恢复者为7~14d。术后发生感染9例,电解质紊乱4例,高血压、颅内压增高各3例,脑出血、脑梗死及药物性癫痫各1例。结论:许多因素均可导致肾移植术后癫痫发作,其防治应采用以病因为主的综合处理。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低剂量缬更昔洛韦方案预防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本中心行首次肾移植的受者。根据术后预防药物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实验组为缬更昔洛韦组,口服缬更昔洛韦450 mg,1次/d;对照组为更昔洛韦组,口服更昔洛韦1 g,3次/d。两种药物均于术后10 d内开始服用,持续3个月,根据肌酐清除率(CrCl)进行调整剂量。术后随访1年,并规律监测CMV-DNA、肾功能、血常规、肝功能等。比较两组的CMV感染率、CMV病发生率、首次CMV阳性时间、机会性感染发生率、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和受者存活及药物安全性评价。结果共纳入166例肾移植受者,实验组85例,对照组81例。实验组CMV感染率为14.1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实验组首次CMV阳性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140.5 d(77.3~198.5 d),对照组为47.5 d(36.8~67.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实验组CMV发病率下降(4.7 %比12.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