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212篇
  免费   10706篇
  国内免费   8167篇
耳鼻咽喉   1022篇
儿科学   1562篇
妇产科学   2332篇
基础医学   14825篇
口腔科学   2061篇
临床医学   16421篇
内科学   20679篇
皮肤病学   1448篇
神经病学   6882篇
特种医学   4296篇
外国民族医学   70篇
外科学   13099篇
综合类   18916篇
现状与发展   24篇
一般理论   5篇
预防医学   7811篇
眼科学   3655篇
药学   12787篇
  115篇
中国医学   6038篇
肿瘤学   11037篇
  2024年   348篇
  2023年   1828篇
  2022年   4670篇
  2021年   5885篇
  2020年   4223篇
  2019年   4077篇
  2018年   4128篇
  2017年   3689篇
  2016年   3460篇
  2015年   5214篇
  2014年   6536篇
  2013年   6095篇
  2012年   8907篇
  2011年   9761篇
  2010年   5947篇
  2009年   4736篇
  2008年   6514篇
  2007年   6497篇
  2006年   6539篇
  2005年   6480篇
  2004年   4463篇
  2003年   4215篇
  2002年   3562篇
  2001年   3224篇
  2000年   3310篇
  1999年   3448篇
  1998年   2243篇
  1997年   2168篇
  1996年   1564篇
  1995年   1458篇
  1994年   1266篇
  1993年   819篇
  1992年   1227篇
  1991年   1075篇
  1990年   931篇
  1989年   823篇
  1988年   712篇
  1987年   668篇
  1986年   508篇
  1985年   463篇
  1984年   249篇
  1983年   178篇
  1982年   118篇
  1981年   116篇
  1980年   76篇
  1979年   120篇
  1978年   59篇
  1976年   52篇
  1975年   55篇
  1974年   6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分析甲氨蝶呤清除延迟的影响因素,使临床更加合理地使用甲氨蝶呤( MTX)、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1例发生MTX 排泄延迟、出现胃肠道黏膜损伤症状并继发鼠伤寒沙门菌感染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高危患儿的生理病理因素、合并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测序法分析SLCO1B1多态性,探讨影响MTX清除延迟的相关因素。结果:根据MTX血药浓度,临床药师判断该患儿Block-1时发生了MTX早期清除延迟,Block-2时发生早期和晚期清除延迟。另结合相关文献,临床药师选择SLCO1B1的3个SNP位点进行测序分析,发现患儿为SLCO1B1c.521、c.1865+4846和c.1865+248 3个位点的突变纯合子。SLCO1B1突变和合并使用奥美拉唑可能是导致患儿发生MTX早期清除延迟的原因;腹水可能是导致其发生晚期清除延迟的原因。结论:临床医师在使用MTX治疗ALL患儿时,应综合考虑患儿的生理病理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如有条件,可同时检测相关基因型,根据基因型和肾脏清除率等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或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同时尽量避免选择会导致患儿甲氨蝶呤排泄延迟的相关药物,以减少MTX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2.
摘 要 目的:对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事件(ADR/ADE)进行调查分析,探讨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药物相关问题(drug related problems,DRPs),为我院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2018年6月上报的242例抗菌药物相关ADR/ADE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发生特点,同时采用DRPs分类法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必要性、有效性、安全性进行评价研究。 结果:242例抗菌药物ADR/ADE病例中,女性多于男性,≥60岁患者占53.72%;共涉及9大类31个品种的药品,头孢菌素类构成比(47.93%)最高,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所致ADR/ADE病例最多,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94.63%);严重ADR/ADE 22 例(9.09%)。涉及DRPs具体问题分类有DRP2、DRP3、DRP4、DRP5、DRP6,分别为5例、12例、5例、186例和34例。结论:应重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DRPs,预防抗菌药物ADR/ADE的发生,促进抗菌药物安全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993.
陈世雄  张少楠  吴敏  陶云松  翟青 《中国药事》2021,35(11):1314-1321
目的:应用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实现门诊处方收费和调剂之前对其适宜性进行审核,优化工作流程,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汇总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处方前置审核系统的门诊干预数据,对干预结果进行描述分析。另分别抽查2019和2020下半年各6个月处方进行点评,比较系统运行前后处方合格率变化等。结果:处方前置审核系统上线后第1年共审核处方580556张,日均审核 1587张;拦截处方25497张,日均70张;干预后医师修改处方13736张,有效干预率为53.87%。与之前相比,处方前置审核系统运行后,全院处方合格率逐月升高,至2020年12月,处方合格率为99.01%。结论:院门诊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工作模式切实可行,可提高医院处方安全性,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94.
摘 要 目的: 研究松茸不同提取部位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松茸乙醇提取物各部位及多糖部位对HepG-2细胞、Hela细胞和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多糖部位诱导HepG-2细胞和Hela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松茸多糖部位体外对3种肿瘤细胞的IC50分别为53.77μg·ml-1(HepG-2)、40.04 μg·ml-1(Hela)、100.65 μg·ml-1(MCF-7),抑制作用均优于其他各部位,且对HepG-2细胞和Hela细胞抑制作用呈现良好的时间与浓度依赖性;松茸多糖部位能诱导HepG-2细胞和Hela细胞凋亡。结论: 松茸多糖部位能显著抑制HepG-2和Hela等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诱导凋亡的作用,为松茸抗肿瘤的主要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1例老年人膀胱肿瘤合并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有1O例随访,其中8例存活至今,另2例分别于术后6个月、12个月因癌转移死亡.结论 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膀胱肿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辅以卡介苗等药膀胱灌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特布他林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哮喘时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以及小儿哮喘的相关遗传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小儿支气管哮喘4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特布他林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和对照组(布地奈德治疗)各23例,观察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采用问卷调查收集患儿相关疾病史及家族史,并进行相关基因检测,分析小儿哮喘的遗传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血清IL-4、IL-5、IL-17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IFN-γ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患儿中有家族史的占69.57%;一级亲属存在过敏性疾病有21例(91.30%),二级亲属中存在过敏性疾病有8例(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患儿ORMDL3基因中rs7216389位点TT基因型频率最高(59.38%),而TC、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00%、15.62%。结论:特布他林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哮喘可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有利于控制气管炎症反应,提高治疗效果。存在哮喘家族史、过敏性疾病家族史以及ORMDL3基因rs7216389-TT的表达系哮喘遗传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7.
痛泻宁穴位敷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痛泻宁贴膏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及安全性。方法:分别选用小鼠、大鼠、家兔等实验动物对痛泻宁贴膏剂进行抗炎实验、镇痛实验、经口急毒实验、皮肤刺激实验等研究。结果:痛泻宁贴膏剂有明显抑制小鼠耳廓肿胀、抑制疼痛的作用,经口急性毒性的LD50>5 000mg/kg,贴膏剂对正常及损伤皮肤均无刺激。结论:痛泻宁贴膏剂有明显的抗炎及抑制疼痛的作用,安全无毒,对皮肤无刺激性。  相似文献   
998.
Zhang JX  Chen YZ  Wu ZN  Liao WR 《中药材》2012,35(1):127-133
目的:优化灯盏花缓释微丸处方工艺。方法: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映射缓释微丸处方工艺过程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粒子群优化法筛选处方工艺参数。结果:依据优化处方工艺参数制备的微丸缓释效果明显,微丸中药物释放属扩散与骨架溶蚀协同作用机制。结论:人工神经网络建模结合粒子群优化法为解决制剂处方工艺涉及的多维复杂非线性系统的优化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隔药灸对慢性炎性内脏痛大鼠下丘脑P 物质、5-羟色胺和c-Fos含量的影响,探讨隔药灸治疗慢性炎性内脏痛的镇痛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和假隔药灸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合50%乙醇灌肠的方法制备慢性炎性内脏痛大鼠模型。隔药灸组选取双侧天枢穴、气海穴进行隔药饼灸治疗;假隔药灸组仅在穴位上放置药饼和艾炷,不点燃艾炷;模型组和正常组均不进行治疗,只做与隔药灸组相同的固定。治疗结束后,采用腹壁撤回反射评分(AWR)、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MWT)、热缩足潜伏期(TWL)观察大鼠痛行为的变化,采用ELISA技术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P物质、5-羟色胺、c-Fos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WR评分显著升高(P<0.05),MWT、TWL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假隔药灸组比较,隔药灸组大鼠AWR评分降低(P<0.05),MWT、TWL 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假隔药灸组与模型组比较,AWR、MWT、TW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P物质、5-羟色胺、c-Fos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假隔药灸组比较,隔药灸组大鼠下丘脑P物质、5-羟色胺、c-Fos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假隔药灸组与模型组比较,下丘脑P 物质、5-羟色胺、c-Fos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能降低慢性炎性内脏痛大鼠下丘脑P物质、5-羟色胺、c-Fos的含量,该作用可能是隔药灸治疗慢性炎性内脏痛发挥镇痛作用的重要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研究酒萸肉提取物中影响莫诺苷、马钱苷变化的因素.方法 以莫诺苷、马钱苷为指标,考察溶液pH、加热温度、加热时间、溶液中甲醇量对酒萸肉提取物中莫诺苷、马钱苷变化的影响.结果 溶液pH为1~4、加热温度大于80℃的条件下,加热时间越长莫诺苷增加越多,莫诺苷最多增加45%,溶液中甲醇质量分数小于20%时,莫诺苷的量随甲醇的减少而增多,马钱苷在上述条件下无明显变化.结论 酒萸肉中含有可转化成莫诺苷的物质,溶液pH、加热温度、加热时间为促进此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经过一定的条件转化后可使莫诺苷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