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312篇
  免费   12411篇
  国内免费   8270篇
耳鼻咽喉   1072篇
儿科学   1710篇
妇产科学   1142篇
基础医学   11292篇
口腔科学   2237篇
临床医学   15784篇
内科学   14919篇
皮肤病学   1168篇
神经病学   4835篇
特种医学   4546篇
外国民族医学   36篇
外科学   12073篇
综合类   25986篇
现状与发展   28篇
一般理论   9篇
预防医学   10480篇
眼科学   3001篇
药学   13583篇
  147篇
中国医学   9520篇
肿瘤学   8425篇
  2024年   595篇
  2023年   2091篇
  2022年   5379篇
  2021年   6695篇
  2020年   5439篇
  2019年   3846篇
  2018年   4016篇
  2017年   4167篇
  2016年   3749篇
  2015年   5781篇
  2014年   7203篇
  2013年   7546篇
  2012年   10835篇
  2011年   11508篇
  2010年   8649篇
  2009年   7073篇
  2008年   7741篇
  2007年   7347篇
  2006年   6659篇
  2005年   5803篇
  2004年   3867篇
  2003年   3362篇
  2002年   2653篇
  2001年   1970篇
  2000年   1649篇
  1999年   1430篇
  1998年   766篇
  1997年   773篇
  1996年   617篇
  1995年   514篇
  1994年   461篇
  1993年   254篇
  1992年   266篇
  1991年   214篇
  1990年   224篇
  1989年   152篇
  1988年   147篇
  1987年   138篇
  1986年   91篇
  1985年   79篇
  1984年   54篇
  1983年   37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8篇
  1978年   16篇
  1974年   9篇
  1973年   8篇
  1969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地尔硫卓联合地高辛治疗心力衰竭并慢性快速房颤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地尔硫卓联合小剂量地高辛对心力衰竭并慢性快速房颤患者血压、心室率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心功能Ⅱ~Ⅲ级慢性房颤患者 10 6例 ,随机分为二组 ,对照组 5 0例 ,单用地高辛 ,治疗组 5 6例 ,地尔硫卓与地高辛联用 ,其余治疗二组相同 ,7~ 10d为一疗程 ,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左室射血分数 (LVEF)、心输出量 (CO)。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心室率明显下降 ,控制满意 ,血压、LVEF及CO变化二组相似。结论 :地尔硫卓联合小剂量地高辛治疗心衰并慢性快速房颤患者心室率较单用地高辛效果更好 ,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12.
海口地区2000年临床分离菌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监测海口地区临床分离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方法:采用VITEK微生物自动分析仪测定药敏。结果:2000年共收集临床分离菌1399株,革兰阳性球菌426株(30.5%),革兰阴性杆菌973株(69.5%),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最多见,所监测的细菌总体耐药率比国内其他地区偏高,且出现万古霉素耐药的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结论:海口地区的细菌耐药严重,控制细菌耐药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3.
经内镜鼻胰管引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初步总结经内镜鼻胰管引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应用的疗效。 方法 :自 1998年 3月以来 ,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后常规非手术监测治疗的同时 ,随机床旁行经内镜置放鼻胰管引流 14例。其中明确合并胆结石 8例。观察每天胰管引流量和入院后第 5天在体温、心率、白细胞计数、血糖、血钙、动脉氧分压和血、尿淀粉酶的变化 ,并与第 1天比较 ,记录治疗结果和住院时间。 结果 :经鼻胰管引流时间为 (7.3± 4 .0 )天 ,前 5天的胰液引流量分别为每天 (2 36 .4± 176 .6 )、(2 87.1± 16 4 .7)、(2 84 .6± 2 16 .4 )、(435 .0± 35 7.8)ml和 (377.8± 2 2 3.8)ml。入院后第 1天和第 5天的体温为 (38.2± 0 .6 )和 (37.2± 0 .8)℃ (P <0 .0 1)、心率为 (10 2 .3± 17.0 )和 (82 .9± 14 .5 )次 /min(P <0 .0 1) ,白细胞计数为 (14 .6± 4 .2 )和 (10 .1± 5 .4 )× 10 9/L(P <0 .0 5 ) ,血糖为 (10 .0± 4 .9)和 (8.6± 3.3)mmol/L(P >0 .0 5 ) ,血钙为 (2 .1± 0 .2 )和 (2 .2± 0 .2 )mmol/L(P >0 .0 5 ) 动脉氧分压为 (78.0± 16 .3)和 (113.0± 4 1.6 )mmHg(P <0 .0 1) ,血淀粉酶为 (6 95 .7± 4 4 5 .2 )和 (82 .6± 4 7.1)U/L(P <0 .0 1) ,尿淀粉酶为 (3174 .1± 2 5 4 2 .5 )和(2 86 .8± 2  相似文献   
114.
LightCycler实时监测PCR定量分析血清HBV D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验LightCycler实时监测PCR(real-time detection PCR,RTD-PCR)对血清中HBV DNA定量检测的灵敏性和可重复性,探讨HBV血清标志物与HBV DNA定量的关系。方法 HBV定量按深圳匹基公司乙肝PCR荧光检测试剂盒使用说明,对乙肝标志物已明确的773例血清中HBV DNA定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时监测PCR对血清中HBV DNA定量检测的灵敏性高,可检测低至1000拷贝/ml血清;可重复性好,批间误差<20%;各种标志物类型的血清HBV DNA含量分布情况表明,HBV血清标志物中HBeAg与HBV DNA含量有明显的关系,一般HBeAg阳性血清HBV DNA含量较高,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例外。结论 LightCycler实时监测PCR对血清中HBV DNA定量检测灵敏性高可重复性好;仅根据HBV血清标志物往往不能确定乙肝患者HBV DNA复制水平的高低,HBV DNA定量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5.
对61例心包疾病的CT表现进行了分析。少量心包积液主要聚集在前、左象限,中、大量积液则主要向左或左后象限扩展。根据积液厚度及分布象限可作积液量的评估。缩窄性心包炎CT均显壁层心包增厚,以心包腹侧面增厚为主,部分病人伴有心包钙化、房室扩大及腔静脉扩张。心包肿瘤侵犯或转移表现为心包不规则增厚或呈结节状改变。  相似文献   
116.
人癌干细胞集落形成测定常用双层琼脂平皿法。新法系采用园形玻璃毛细管法培养!可 以减少细胞用量及药物消耗。管内径为1.3mm,管长9.75cm,内盛15.000有核细胞/50μl,培养7~ 14天。50例肿瘤活检标本生长成功率为88%,并可供化疗药物敏感性试验用。这种微量化检测具有 独特的优点,便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7.
为探讨医院内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作者借助临床分离的64株肺为克雷伯菌,45株阴沟肠杆菌和63株醋酸钙不动杆菌,进行质粒图谱分3种细菌分别有58株,35株和41株含有质粒,且分别构成46个,21个和23个质粒图谱型。结果表明:质粒分析为查明医院内细菌感染源和感染途径提供了较为直接,准确的客观依据,同时也看到了质粒分析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8.
对离体不同时间血痕进行肉眼和扫描电镜观察,获得了血痕形态结构变化的初步认识.结果随时间延长,血痕逐渐干燥、龟裂,电镜下纤维蛋白网消失,其超微结构变化观察有助于血痕经过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19.
本文对5例典型尖锐湿疣标本及10例可疑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标本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典型尖锐湿疣标本中仅1例于细胞核内见到人乳头瘤病毒,排列规则呈结晶状。其余14例标本的细胞内均见不同程度的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非特异性病理变化。本文对人孔头瘤病毒及受感染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0.
In this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the authors detected the expression of c-myc in keratinocytes (ECK) from 30 psoriatics before and after Qingdai Compound Capsule (QDCC) treatment and 12 normal subjects for contro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K of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and its level was correlated with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of affected skin. After treatment the ECK was normalized. It is believed that QDCC could decrease the ECK in psoriatics and this effect was probably mediated by inhibiting c-myc expression. This study provided an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QDCC in treating psoria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