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3905篇 |
免费 | 18865篇 |
国内免费 | 1012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751篇 |
儿科学 | 2885篇 |
妇产科学 | 1255篇 |
基础医学 | 14253篇 |
口腔科学 | 3265篇 |
临床医学 | 23681篇 |
内科学 | 18369篇 |
皮肤病学 | 1701篇 |
神经病学 | 5150篇 |
特种医学 | 613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2篇 |
外科学 | 16159篇 |
综合类 | 46574篇 |
现状与发展 | 44篇 |
一般理论 | 1篇 |
预防医学 | 19533篇 |
眼科学 | 2995篇 |
药学 | 22557篇 |
230篇 | |
中国医学 | 16610篇 |
肿瘤学 | 970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5篇 |
2024年 | 2674篇 |
2023年 | 3244篇 |
2022年 | 6714篇 |
2021年 | 8257篇 |
2020年 | 6941篇 |
2019年 | 4490篇 |
2018年 | 4568篇 |
2017年 | 5430篇 |
2016年 | 4294篇 |
2015年 | 7521篇 |
2014年 | 9737篇 |
2013年 | 10933篇 |
2012年 | 15616篇 |
2011年 | 16544篇 |
2010年 | 13893篇 |
2009年 | 12316篇 |
2008年 | 12920篇 |
2007年 | 12619篇 |
2006年 | 11695篇 |
2005年 | 9752篇 |
2004年 | 6739篇 |
2003年 | 5509篇 |
2002年 | 4431篇 |
2001年 | 3788篇 |
2000年 | 3155篇 |
1999年 | 2037篇 |
1998年 | 1042篇 |
1997年 | 952篇 |
1996年 | 766篇 |
1995年 | 714篇 |
1994年 | 630篇 |
1993年 | 398篇 |
1992年 | 442篇 |
1991年 | 358篇 |
1990年 | 318篇 |
1989年 | 269篇 |
1988年 | 246篇 |
1987年 | 209篇 |
1986年 | 171篇 |
1985年 | 123篇 |
1984年 | 64篇 |
1983年 | 56篇 |
1982年 | 32篇 |
1981年 | 21篇 |
1979年 | 17篇 |
1965年 | 21篇 |
1962年 | 19篇 |
1958年 | 26篇 |
1957年 | 3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71.
72.
目的 了解北极特殊环境对科考队员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参加我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的科考队员(131人)在出行前、北极考察期间、考察结束后的睡眠情况进行调查,并记录队员的入睡时间点、晨起时间点、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结果 共发放问卷131份,回收有效问卷88份.88名队员中男77名、女11名,年龄为22~50(48.1±17.9)岁,包括船员18人、科考队员70人.考察期间队员的中位晨起时间点比出行前早180 min,入睡时间长于出行前及考察结束3个月后[(45.23±25.84)min vs(18.45±14.34)min、(19.50±12.57)min,P均<0.01],夜晚睡眠时间短于出行前及考察结束3个月后[(6.83±2.24)h vs(8.36±1.45)h、(8.14±1.45)h,P均<0.01].根据PSQI量表评分,考察期间队员的睡眠质量下降、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效率下降、催眠药物使用增加,与出行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极地极昼及低温环境显著影响北极科学考察时科考队员的睡眠节律,导致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缩短、助眠药物使用增加,这可能影响到队员的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73.
NIU Pei Hua ZHAO Xiang LU Rou Jian ZHAO Li HUANG Bao Ying YE Fei WANG Da Yan TAN Wen Jie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BES》2021,34(9):725-728
The new coronaviru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is spreading worldwide with the number of confirmed cases increasing dramatically[1,2]. Coronaviruses have the largest genome among RNA viruses and have caused two major outbreaks[3,4]. The new coronavirus (SARS-CoV-2) is the third coronavirus spread globally in the past 17 years.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ARS-CoV-2 has affected more than 155.6 millon patients in 222 countries as of 6 May 2021 and has become a major global health concern (https://www.who.int/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 相似文献
74.
目的 通过测定乌司他丁与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Bip)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大脑皮层中的浓度,以及两者的体外结合实验、模拟分子对接模型,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组(n=18)大鼠经静脉注射乌司他丁20万IU/kg作为对照。实验组(n=18)大鼠在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后随即静脉注射乌司他丁20万IU/kg。采用酶标仪法、ELISA法分别测定乌司他丁及Bip在大鼠脑缺血后05、3、24 h中血清、大脑皮层中的浓度。通过乌司他丁与Bip的结合实验计算两者结合率,并利用软件模拟乌司他丁与Bip的分子对接模型。结果在患侧大脑皮层中,实验组乌司他丁浓度在3 h升高,24 h下降,而Bip浓度则在3 h中下降,24 h升高。乌司他丁与Bip的结合率为44%~62%,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乌司他丁与Bip中的残基可形成范德华力及共轭作用,两者可形成不稳定复合物。结论在缺血大脑皮质中乌司他丁可与Bip形成不稳定复合物,其可能通过影响Bip的表达而在脑缺血再灌注中发挥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5.
抗胆碱能药物在临床应用历史悠久,最初被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目前,抗胆碱能药物作为重要的术前用药,其术前应用是保证临床麻醉安全实施的重要措施,在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抗胆碱能药物种类较多,作用机制不同,术前规范并合理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可防范麻醉及手术因素所致的风险,保证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提高围手术期麻醉管理质量。为进一步规范术前抗胆碱能药物使用,受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委托,本专家共识邀请省内相关领域麻醉专家,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专家共识及指南,结合各中心术前应用抗胆碱能药物的临床实践经验,从抗胆碱能药物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及在围手术期的应用、麻醉前应用抗胆碱能药物的选择与考虑、抗胆碱能药物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对术前应用抗胆碱能药物的要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6.
目的 获取Ras亚家族新分支的创始成员RIT1蛋白(GTP-binding protein Rit1,RIT1)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水平数据,分析RIT1及其共表达基因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Oncomine数据库和癌症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分析RIT1基因在HCC中的表达,及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利用cBioportal在线分析工具分析RIT1在HCC中的突变情况,并通过GeneMina数据库分析与RIT1相互作用的蛋白.基于LinkedOmics数据库筛选与RIT1在HCC中共表达的蛋白并分析其参与的信号通路.结果 HCC组织中RIT1 mRNA表达和DNA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1),HCC患者中肿瘤组织的RIT1转录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织;随着肿瘤等级和疾病阶段的升高,RIT1的表达量具有升高的趋势.在360例HCC样本中共有62例发生RIT1基因变异,变异率约为17.2%.生存曲线分析显示,RIT1高表达组和RIT1变异组的总体生存期短于RIT1低表达组和无变异组(P<0.01).RAF原癌基因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RAF proto-oncogene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RAF)、神经营养的酪氨酸激酶 1 型受体(neurotrophic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1,NTRK1)、Ral 鸟嘌呤核苷酸解离刺激剂样蛋白 1(Ral GDP dissociation stimulator like 1,RGL1)、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RLF 锌指蛋白、鸟嘌呤核苷酸解离刺激因子(Ral guanine nucleotide-dissociation stimulator,RalGDS)、干扰素相关发育调节因子 1(interferon-related developmental regulator 1,IFRD1)、Ras 相关蛋白 1b(RAS-related protein Rap-1b,RAP1B)、Kelch 样家族成员 12(Kelch like family member 12,KLHL12)、MLLT4、母系DPP 同源物3(mothers against decapentaplegic homolog 3,Smad3)等蛋白与 RIT1 具有明显的相互作用,STX6、MPZL1、PKM2、RNF24和SOAT1等蛋白在HCC中与RIT1共表达,这些蛋白主要涉及小G蛋白信号转导、Ras信号通路和神经营养因子TRK受体信号通路,能够促进DNA构象改变、有丝分裂和细胞周期等.结论 RIT1在HCC组织中呈高表达,具有较高的基因变异频率,并且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为之后深入研究RIT1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凝血酶调节蛋白(TM)、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与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P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2月期间的70例IT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设为ITP组。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血清TM、PAI-1水平及PLT。结果ITP组血清TM、PAI-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L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TP组治疗后血清TM、PAI-1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LT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经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ITP患者血清TM、PAI-1水平与PLT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TM、PAI-1水平与儿童IPT密切相关,可以作为临床疾病监测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78.
背景 纤维肌痛(fibromyalgia,FM)是慢性广泛性疼痛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具有疲乏、睡眠障碍和功能性症状的多症状学表现,国内医师缺乏对该病的认识.目的 分析FM误诊情况及影响正确诊断的因素. 方法 纳入2016年6月-2017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风湿免疫科确诊为FM,并有既往其他医院就诊记录的患者,收集其临床表现及既往诊断资料,比较正确诊断组与误诊组患者临床表现的差异. 结果 研究纳入70例FM患者,平均年龄38岁,女性占88.6%,共计在二、三级医院诊治110次.正确诊断为FM有9次(8.2%);误诊为脊柱关节炎27次(24.5%),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6次(5.5%),诊断为"痹症"11次(10.0%),诊断为焦虑和(或)抑郁7次(6.4%),误诊为其他疾病24次(21.8%),未明确诊断26次(23.6%).三甲医院诊断正确率为9.3%(9/97),其中风湿科正确诊断为FM仅占11.8%(6/51),三乙及二级医院正确诊断率为零.被误诊患者与正确诊断患者相比,体格检查出现的压痛点数量明显偏少(8.0 vs 14.5,P=0.039),其他指标包括性别、年龄、红细胞沉降率、HLA-B27、弥漫性疼痛指数、症状严重程度积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国内各级医院中包括风湿科在内的各科医生对FM的认识严重不足,正确诊断率较低,误诊和漏诊现象严重.过度依赖体检中的压痛点数量和忽视其他临床表现是导致误诊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9.
目的:回顾性分析加味桔梗杏仁煎对肺气郁闭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的肺部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集2020年1月28日—2020年2月28日本院收治的34例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辨证为肺气郁闭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加味桔梗杏仁煎中药颗粒剂,1剂/d,分2次服.两组疗程均为14d.统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胸部CT、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后,舌苔好转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部CT 14 d肺病灶吸收率观察组为70.6%,对照组为4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异常.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加味桔梗杏仁煎颗粒剂治疗病毒性肺炎,可促进肺部炎症的吸收,缩短病程,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散结方联合左旋甲状腺素治疗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疗效及对β2-微球蛋白(β2-MG)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21年2月我院行甲状腺癌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对症和左旋甲状腺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益气养阴散结方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β2-MG、免疫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β2-MG水平均下降,CD3+、CD4+水平均上升(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养阴散结方联合左旋甲状腺素治疗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的疗效较佳,可明显改善β2-MG水平、提高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