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823篇
  免费   10105篇
  国内免费   4824篇
耳鼻咽喉   903篇
儿科学   1475篇
妇产科学   706篇
基础医学   4737篇
口腔科学   1858篇
临床医学   11356篇
内科学   8398篇
皮肤病学   1150篇
神经病学   2280篇
特种医学   3617篇
外科学   7420篇
综合类   21510篇
现状与发展   13篇
预防医学   11549篇
眼科学   1013篇
药学   8923篇
  119篇
中国医学   8414篇
肿瘤学   4311篇
  2024年   487篇
  2023年   1416篇
  2022年   2748篇
  2021年   3507篇
  2020年   3228篇
  2019年   1679篇
  2018年   2159篇
  2017年   2744篇
  2016年   2235篇
  2015年   3786篇
  2014年   4672篇
  2013年   6056篇
  2012年   7432篇
  2011年   7756篇
  2010年   7243篇
  2009年   6616篇
  2008年   6258篇
  2007年   5980篇
  2006年   5279篇
  2005年   4113篇
  2004年   2867篇
  2003年   2329篇
  2002年   1867篇
  2001年   1778篇
  2000年   1193篇
  1999年   589篇
  1998年   402篇
  1997年   415篇
  1996年   405篇
  1995年   329篇
  1994年   260篇
  1993年   248篇
  1992年   157篇
  1991年   126篇
  1990年   118篇
  1989年   142篇
  1988年   125篇
  1987年   106篇
  1986年   109篇
  1985年   98篇
  1984年   77篇
  1983年   81篇
  1982年   64篇
  1981年   67篇
  1980年   45篇
  1979年   24篇
  1978年   25篇
  1977年   36篇
  1976年   32篇
  1954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91.
目的美洛西林中加入一定比例的他唑巴坦,观察其体外抗菌活性。并与单用美洛西林比较。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检测2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252株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美洛西林/他唑巴坦(8∶1)的MIC50值是美洛西林的1/128,其MIC90值是美洛西林的1/128。结论加入他唑巴坦后,显著提高了美洛西林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992.
义眼座暴露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 探讨义眼座暴露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5例(5眼)义眼座暴露根据发病时间和暴露面积分别施行单纯缝合术、结膜筋膜松解转移或修补术、锁骨下中厚皮瓣移植术及抗感染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月~2年,5例义眼座暴露均愈合良好,未再复发。结论 义眼座暴露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93.
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相关因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与术前眼压及手术方式的关系;分析与术后结膜伤121渗漏、滤过过强及脉络膜脱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各类型青光眼的抗青光眼手术236例(278眼)术后发生浅前房的情况。结果发生浅前房49眼(17.63%)。术前眼压≤21mmHg者183眼中发生浅前房17眼(9.29%),术前眼压22—35mmHg者57眼发生浅前房15眼(26.32%),术前眼压≥35mmHg者38眼巾发生浅前房17眼(44.74%)。小梁切除术185眼中术后发生浅前房26眼(14.54%),巩膜咬切术93眼中浅前房23眼(24.73%)。术后结膜渗漏9眼(18.37%),滤过过强20眼(36.73%),脉络膜脱离5眼(10.20%),另有原因不明者15眼。结论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与多种因素有关。(1)术前眼压控制正常者,发生率低;(2)小梁切除较巩膜咬切术发生率低;(3)以滤过过强性者为最多。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内窥镜下激光睫状体光凝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4例(24眼)糖尿病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行内窥镜下激光睫状体光凝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观测指标包括手术前后患者视力、眼压变化、新生血管消退程度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视力提高14眼,不变8眼,降低2眼。术后第1天眼压为(29.4±10.8)mmHg(1kPa=7.5mmHg),1个月时为(21.0±11.9)mmHg,最终随访时为(20.1±10.8)mm-Hg,与术前(46.6±7.3)mmH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新生血管完全消失10眼,部分消失残留少量无功能血管者12眼,未见明显改善者2眼。术后第1天8例患者发生颜面部浮肿;术后发生球结膜混合充血9眼、角膜水肿4眼、一过性高眼压4眼、复发性玻璃体出血1眼(后行玻璃体腔灌洗术后病情稳定)。结论 内窥镜下激光睫状体光凝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短期内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少,是一种相对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95.
背景以往对近视眼巩膜力学特性变化的研究局限于其巩膜整体和条带的力学特性变化方面,目前对近视眼细胞水平力学特性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目的明确TGF-β2对豚鼠镜片诱导型近视眼后极部巩膜成纤维细胞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2周龄豚鼠12只,随机选取一侧眼用镜片诱导方法制备近视动物模型,对侧眼为对照。造模30d后,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豚鼠后极部巩膜成纤维细胞并传2代,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以兔抗鼠波形蛋白、结蛋白、角蛋白、S-100抗体进行细胞鉴定。将不同质量浓度的TGF-β2(分别为0、1、10、100mg/L)加入无血清DMEM中作用24h,利用细胞微管吸吮的方法测定各组巩膜成纤维细胞的力学特性。结果模型眼0mg/LTGF—p:组与对照眼0mg/LTGF—p:组比较,模型眼的巩膜成纤维细胞的平衡杨氏模量、黏弹性参数明显升高,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眼与对照眼在TGF-β2作用下,0mg/L组与1mg/L组、10mg/组比较,细胞的平衡杨氏模量、黏弹性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眼和对照眼培养细胞的平衡杨氏模量、黏弹性参数与TGF-β2的质量浓度均呈正相关(r=0.743、r=0.533;r=0.654、r=0.576),模型眼和对照眼中的0mg/L组与100mg/L组比较细胞的平衡杨氏模量、黏弹性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眼1mg/L组、10mg/L组与对照眼1mg/L组、10mg/L组比较,巩膜成纤维细胞的平衡杨氏模量、黏弹性参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眼组100mg/LTGF-β2与对照眼的100mg/LTGF-β2组比较,巩膜成纤维细胞的平衡杨氏模量、黏弹性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TGF—B,质量浓度的增加,近视眼巩膜成纤维细胞的平衡杨氏模量、黏弹性参数值明显升高,1mg/L和10mg/LTGF-β2可以降低正常巩膜成纤维细胞的平衡杨氏模量及黏弹性参数,导致细胞力学特性的更大变化。  相似文献   
996.
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观察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眼底血管造影和视野特征.方法 对173例321眼0~Ⅴ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视力、视野、荧光造影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21眼中有视神经病变者共155眼,占48.3%.临床表现多样,轻者无任何症状,重者视力下降明显.眼底检查可有视盘水肿、色淡、充血等多种改变.荧光造影中主要表现为视盘新生血管40眼,占25.8%、视盘充盈缺损21眼,占13.5%、视盘水肿45眼,占29.0%及视盘晚期染色49眼,占31.6%.0期DR患者中,25.9%视神经有异常改变.Ⅰ~Ⅴ期DR患者视神经异常率分别为25.0%,37.5%,43.0%,65.1%,85.1%.结论 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发生率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越严重,发生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的可能性越大,但两者不平行.荧光造影检查对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是影响视力和预后的重要因素,应引起眼科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97.
马晓敏  刘丹 《眼科新进展》2017,(10):973-975
目的 检测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和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探讨两者是否作为致病因素参与RVO发病.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RVO的48例患者(RVO组)进行血PLT、MPV、Hcy测定,包括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患者22例(BRVO组)和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患者26例(CRVO组),并与临床诊断为白内障的4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RVO组PLT水平(212.99±50.10)×109 L-1,与对照组PLT水平(198.11±44.69) ×l09 L-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VO组MPV与Hcy水平(9.44±0.97) fL、(8.99±0.81) μmol·L-1较对照组(8.66±0.96) fL和(8.38 ±0.62) μmol·L-1均增高(均为P<O.05).PLT水平在CRVO组(212.27±49.07) xl09 L-1、BRVO组(213.84±52.43) ×l09 L-1及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MPV、Hcy水平在CRVO组(9.48±0.91)fL、(8.97±0.76) μmol·L-1与BRVO组(9.40±1.06)fL、(9.01±0.89)tmol·L-1,较对照组均增高(均为P<0.05),但在CRVO组与BRVO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高MPV、高Hey可能是引起RVO发病的危险因素,降血小板及降Hcy的治疗从理论上讲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观察调节性内斜视儿童远视矫正后的散光改变.方法 收集看远和看近内斜视10 PD以上、远视1.0 D以上、配戴足矫远视眼镜看远斜视度在10 PD以内的初诊病人;按初诊年龄分为≥2岁<4岁组和≥4岁<8岁组;根据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结果予以配戴足矫眼镜.每年再次验光,应用向量分解法,用90°~180°轴向的散光J180,及45°~135°轴向的散光J45作为散光统计指标.连续观察3年以上.结果 符合条件的调节性内斜视儿童共44名,平均初诊年龄(4.7±1.7)岁,观察(4.3±1.4)年.≥2岁<4岁组儿童右眼的散光J180平均为(0.35 ±0.34)D,在配戴眼镜的第2年和第3年出现了分别为0.28 D、0.20 D的散光增加(P<0.05),≥4岁<8岁组右眼的散光J180,平均为(0.34±0.44)D,在戴镜后的第1年和第2年也分别增加了0.22 D和0.18 D(P <0.05),两组儿童在随后的2~3年下降到初诊水平并保持稳定;两组儿童的散光J45平均为(0.14±0.16)D、(-0.002±0.16)D,数值小且无明显变化.结论 调节性内斜视配戴远视足矫眼镜以后散光会出现少量的增加,之后有所降低,该变化与最初配戴眼镜的年龄无关.戴镜在一定时期内能影响儿童屈光的发育趋势.  相似文献   
999.
李玉洁  张海娟  王海燕  马科 《眼科》2015,24(3):188-192
目的 观察天麻钩藤饮对视神经夹伤模型大鼠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凋亡的影响。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SPF级雄性Wistar大鼠48只。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6组,每组8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天麻钩藤饮低剂量组(0.6 g/ml)、中剂量组(1.2 g/ml)、高剂量组(2.4 g/ml)和银杏叶片阳性对照组(1.2 mg/ml),除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做处理,其他组大鼠右眼均建立视神经夹伤模型,正常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给予纯净水灌胃。于给药30天处死动物取眼球,做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各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TUNEL法检测RGC的凋亡程度。主要指标 HE染色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及RGC凋亡数量。结果 阴性对照组(171.04±13.86 μm)比正常组(208.98±8.46 μm)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显著减少(P=0.000)。而天麻钩藤饮中、高剂量组大鼠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87.68±11.16 μm 和189.22±9.54 μm)比阴性对照组显著增加(P=0.043,0.001),且中、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191.35±9.03 μm)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0.670);TUNEL凋亡检测发现,阴性对照组凋亡细胞数(9.09±2.24个/高倍视野)比正常组(0.59±0.61个/高倍视野)明显增加(P=0.000),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RGC的凋亡(分别为7.00±1.88, 5.22±2.05, 5.03±2.03个/高倍视野)均比阴性对照组显著减少(P=0.024, 0.000,0.000)。结论 天麻钩藤饮对大鼠视神经夹伤模型具有一定抗RGC凋亡的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升高,抗凋亡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眼球后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脉络膜循环异常特点及其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的关系.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57例(57只患眼,57只对侧眼)CSC单侧受累患者及25例(50只眼)正常对照者的眼动脉、睫状后动脉、睫状后短动脉,记录其血管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及阻力指数(RI),并对CSC患者的患眼、对侧眼及正常对照眼的血流参数两两间分别进行比较研究.采用海德堡激光扫描眼底造影系统,对57例患者行同步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并对其图像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CSC患者的患眼与对侧眼的眼动脉、颞侧睫状后动脉、颢侧睫状后短动脉的PSV、EDV、RI血流参数进行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对正常对照眼与CSC患者的对侧眼和患眼血流参数进行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枪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CSC患者的患眼和正常对照者的颞侧睫状后动脉(PSV:t=3.044,P=0.005;EDV:t=3.731,P=0.001)、颞侧睫状后短动脉(PSV:t=2.822,P=0.008;EDV:t=3.194,P=0.003),患者对侧眼和正常对照者的颞侧睫状后动脉(PSV:t=3.219,P=0.003;EDV:t=3.807,P=0.001)、颞侧睫状后短动脉(PSV:t=3.931,P=0.000,EDV:t=3.145,P=0.003)血流参数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患眼与对侧眼的颞侧睫状后动脉(PSV:t=0.608,P=0.548;EDV:t=0.122,P=0.904)、颞侧睫状后短动脉(PSV:t=0.730,P=0.470;EDV:t=0.109,P=0.914)的血流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CGA、FFA检查结果显示,57例患者的患眼所有视网膜色素上皮渗漏点均出现在相对应的脉络膜弱荧光区内,其中52例在早期弱荧光区内继发脉络膜血管扩张,晚期呈现高荧光渗漏灶.患眼和对侧眼所有视网膜色素上皮窗样荧光处,相对应的脉络膜部位,在ICGA造影晚期均呈现高荧光渗漏灶.而20只患眼及其16只对侧眼的脉络膜在ICGA晚期呈现高荧光渗漏灶处,经FFA检查未见视网膜色素上皮窗样荧光.结论 CSC是与全身因素有关的舣眼疾病,其眼球后和脉络膜微循环异常的基本特征为血管的低灌注和缺血,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继发于脉络膜微循环异常.(中华眼科杂志,2009,45:243-2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