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66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268例腹泻患者粪便培养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研究引起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提高临床诊断率,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采用几种选择性培养基,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培养分离。结果对268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培养,分离出118株病原菌,总检出率为44%。志贺氏菌22株(占8.2%),沙门氏菌属菌7株(占2.6%),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53株(占19.8%),肠炎耶尔森氏菌5株(占1.9%),白色念珠菌20株(占7.8%),弧菌科属菌11株(占4.1%)。结论SS琼脂培养,主要是检出沙门氏和志贺氏菌,但对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和霍乱弧菌易忽视。从结果来看,除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常引起腹泻致病外,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白色念珠菌成为引起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42.
目的 观察硫化氢是否调节脂肪肝脂细胞脂联素的分泌。 方法 对32只雄性SD大鼠采用完全随机化法分成正常喂养组 (n=8)、 高脂饮食组 (n=8)、高脂+半胱氨酸组 (n=8)、高脂+炔丙基甘氨酸(胱硫醚-γ-裂解酶抑制剂)组(n=8)。利用高脂饮食复制脂肪肝动物模型,加用1%L-半胱氨酸和炔丙基甘氨酸(PPG)喂养改变硫化氢的产生,观察8周后动物肝脏脂肪变性和血清内脂联素的含量。取动物大网膜脂肪组织,利用胶原酶Ⅰ消化法分离脂肪细胞,加用NaHS和PPG,体外刺激7 d后,检测细胞上清脂联素的含量变化。结果高脂饮食8周后脂肪肝形成,应用L-半胱氨酸后脂肪变性明显减轻;而应用PPG肝脏脂肪变性加重。高脂饮食组动物血清中硫化氢和脂联素含量分别为(21.13±7.06)mmol/L和(3.16±1.15)mg/L,较正常喂养组(29.13±13.06)mmol/L和 (8.98±2.84)mg/L明显减少(P=0.0229,P=0.0062)。与高脂饮食组比较,高脂+半胱氨酸组两者明显增加为(35.47±9.04)mmol/L和(6.54±1.38)mg/L(P=0.0032,P=0.0131);高脂+PPG组两者明显减少为(16.65±8.79) mmol/L 和(2.50±0.91) mg/L(P=0.0191,P=0.0021)。正常喂养组与高脂饮食组分离脂肪细胞培养液中的硫化氢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77±12.65)比(28.76±9.09)mmol/L,P=0.0927]。与高脂饮食组比较,高脂+硫氢化钠和高脂+PPG组的细胞上清液中硫化氢增高和减少明显(P=0.0000,P=0.0000)。高脂饮食组与正常喂养组分离脂肪细胞培养液中的脂联素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1±1.61)比(4.49±1.09)mg/L,P=0.1076],加NaHS和PPG细胞上清液中脂联素较高脂饮食组上清液中明显增高和减少[(5.77±0.86) 比 (4.21±1.61)mg/L, P=0.0094;(3.01±1.26) 比 (4.21±1.61)mg/L,P=0.0108)]。 结论硫化氢能促进脂肪肝脂细胞脂联素的分泌。  相似文献   
43.
雾化吸入药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在临床上应用日趋广泛,近年来,采用雾化吸入途径对难治性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肺癌、肺动脉高压(PH)、间质性肺疾病(ILD)等方面的治疗有了新的尝试与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4.
目的 通过观察毫针速刺法结合推拿对脑卒中软瘫期肩痛疗效及病灶超声检测指标的影响,以便为针灸治疗此病提供高效、安全的方法。方法 将102例脑卒中软瘫期肩痛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研究组(51例)、对照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推拿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予毫针速刺法,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后评估疗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肩痛、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功能及肌骨彩超情况。记录两组治疗安全性。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屈曲、外展、外旋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屈曲、外展、外旋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UCL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盂肱关节下方关节囊厚度、肩峰至大结节间距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盂肱关节下方关节囊厚度、肩...  相似文献   
45.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特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回顾性总结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表现,并与手术中所见比较,探讨其CT影像特征及其在诊断中的参考作用。方法收集21例确诊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男17例,女4例;年龄15岁~50岁。鼻窦CT扫描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扫描。术前行鼻内镜检查、皮肤点刺变态反应皮试、总IgE及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涂片检查。手术中记录鼻窦和鼻腔病变且与CT影像对照。术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真菌涂片+培养。结果鼻内镜检查见所有病例鼻腔单发或多发半透明粉白色息肉,周围稀薄黄色或黏白色分泌物。9例11侧鼻腔可见果酱样黄褐色黏着分泌物。鼻窦CT扫描提示单侧鼻窦发病10例(10侧),双侧病变为11例(22侧);单侧或双侧病变全组鼻窦均受累;鼻窦腔散在均匀高密度影,呈毛玻璃样特征,周边为软组织影,3例4侧颅底骨质吸收,1例颅内侵犯。20例行鼻内镜手术,1例行双冠经路+鼻内镜手术。术中见17例窦腔有果酱样黄褐色黏着分泌物(黏蛋白),4例窦腔为褐绿色泥样分泌物。随访6个月至7年,治愈14例,好转7例,其中3例术后2年再手术。结论鼻窦CT扫描显示鼻窦腔内片状毛玻璃样高密度影,可伴骨质吸收或侵袭性生长,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具有诊断意义的影像检查特征。  相似文献   
46.
目的评价鼻腔扩容术治疗OSAHS患者主客观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观察30例行鼻腔扩容术的成年OSAHS患者,所有患者于术前进行多道睡眠图(PSG)描记,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测试等鼻功能检查,填写白天嗜睡主观评分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ore,ESS)、鼻塞主观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鼾声评分量表,以上主客观检查于鼻腔手术后3个月重复记录。所有患者接受鼻腔扩容术(鼻中隔三线减张成形术、双侧下鼻甲外移、双侧中鼻甲内移和双侧中鼻道鼻窦对称性开放)。结果鼻腔扩容术后患者鼻腔总阻力显著降低[(0.89±0.23)kPa·s/L vs(0.29±0.12)kPa·s/L,P〈0.01],鼻塞VAS评分显著降低[8.2±1.1 vs 2.1±0.73,P〈0.01],白天嗜睡ESS评分显著降低(12.7±1.2 vs 8.6±2.9,P〈0.01),打鼾程度减轻(62.2±25.6 vs 45.6±18.6,P〈0.01)。轻度OSAHS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and hypopnea index,AHI)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觉醒指数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lowest SaO2,LSaO2)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中度和重度OSAHS患者的AHI指数、觉醒指数、LSaO2均较术前无显著改变(P〉0.05)。LSaO2、睡眠结构各阶段的比例、快动眼睡眠阶段的长度在所有OSAHS患者均没有显著变化(P〉0.05)。30例OSAHS患者鼻腔扩容术的总体有效率为26.7%。结论鼻腔扩容手术可以改善OSAHS患者鼻塞及白天嗜睡、睡眠打鼾等相关睡眠主观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OSAHS患者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应适当选择其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47.
48.
扬州市区空气中风媒花粉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9.
保肝康对急性肝损伤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保肝康抗肝损伤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D-GlaN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观察保肝康对此模型肝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保肝康有抑制肝细胞凋亡的作用。(2)Fas/FasL的表达率与肝细胞凋亡呈平行相关,结论:(1)保肝康抑制肝细胞凋亡的作用是其抗肝损伤的作用机理之一。(2)保肝康抑制细胞凋亡作用机理可能是下调Fas/FasL的表达。  相似文献   
50.
HBV感染慢性化的免疫耐受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BV感染机体后,机体抗病毒免疫强度的高低,能否及时、有效、彻底清除病毒可能成为决定急性自限性感染或慢性感染的标志。HBV作为抗原,欲长期持续存在于宿主体内,必须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监视与攻击,即造成免疫耐受环境,免疫耐受是HBV感染慢性化最主要的机制。免疫耐受与机体免疫系统发育成熟程度有关。成人、儿童、幼儿感染HBV后分别有5%、30%、95%的患者成为慢性HBV感染者。表明免疫成熟程度是决定HBV持续感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