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1篇
综合类   20篇
眼科学   205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目的 研究供体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imDC)对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探讨imDC抑制排斥反应的机理.方法 以60只SD大鼠为受体,30只Wistar大鼠为供体,碱烧伤建立同种异体高危角膜移植模型.受体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mDC组、成熟树突状细胞(mature dendritic cell,mDC)组,每组20只;对照组:术前7d经尾静脉注射PBS液0.1 mL;imDC组:术前7d经尾静脉注射体外培养的供体骨髓来源的imDC 1×106个;mDC组:术前7d经尾静脉注射体外培养的供体骨髓来源的mDC1×106个.术后每天裂隙灯观察各组角膜植片存活情况并评分;于术后3d、7d、14 d每组随机处死4只大鼠,取角膜植片行HE染色,Western blot分析检测各组大鼠脾脏CD4+ CD25+调节性T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转录因子Foxp3编码的Scurfin蛋白的表达.结果 imDC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为(19.6±1.1)d,较对照组的(9.5±0.9)d和mDC组的(7.0±1.6)d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术后3d、7d、14 d imDC组Foxp3编码的Scurfin蛋白的表达(相对吸光度值分别为2.21±0.76、2.31±0.68、2.24±0.18)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对吸光度值分别为1.41±0.12、1.47±0.25、1.68±0.09)和mDC组(相对吸光度值分别为1.43±0.14、1.58±0.41、1.46±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应用体外培养的供体来源的imDC可以抑制大鼠同种异体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而诱导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是其降低大鼠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2.
目的:观察MP-1微视野检测在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的早期诊断以及随访的临床效应。方法:正常体检青年组20例40眼,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患者组45例62眼,以上人员均屈光间质透明。采用标准W-WP与MP-1微视野分别对正常体检青年组、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患者组检测。结果:显示MP-1微视野检测的视野平均光敏感度 (mean sensitivity, MS)在两组比较差值为10.3±1.10dB;MP-1微视野检测的视野平均缺损值(mean defect, MD)在两组比较差值-2.50±3.23dB,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MP-1微视野对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的视功能受损的敏感度高于常规视野标准W-WP检测,特异性为90%、敏感性92%。结论:MP-1微视野比常规视野标准W-WP检测有着独特客观眼底解剖与主观定量视觉精确定位的视功能受损高度敏感的重要直观依据,在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的最早期临床诊断、治疗、预后随访评估具有独特的应用效应。  相似文献   
183.
184.
目的分析眼眶爆裂性骨折手术的远期结果、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方法对我院2005年至2010年收治并手术治疗的各民族眼眶爆裂性骨折102例(103眼)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3个月-2年,随访期内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本组女22例(22眼),男80例(81眼)。年龄最小8岁,最大55岁。外伤至就诊时间最短2d,最长8个月。民族分布为:汉族:75例(75眼),维族:15例(16眼),回族:4例(4眼),蒙古族5例(5眼),哈萨克族3例(3眼)。受伤原因为车祸,摔伤、肢体冲突或钝物击伤。单纯下壁骨折23例,单纯内壁骨折21例,内壁并下壁骨折53例,其他骨折5例;陈旧性骨折25例。手术后眼球突出度改善2~4mm。手术主要并发症为:复视9例,术后短期溢泪3例,泪囊损伤1例,面部麻木感4例,过矫1例。随访期内大部分并发症能消失或者缓解,部分眼球突出度回退,术后无复视的患者对手术满意,术后出现复视或者复视无明显改善的患者在复视期内满意度较低。结论眼眶骨折手术主要并发症为内壁骨折手术创伤造成患者术后短期可逆性复视;充填充分的患者远期效果良好,就诊较晚的青少年骨折及陈旧性骨折引起的复视手术后难以改善,并且影响手术后远期效果,复视的出现明显降低患者手术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5.
目的:研究ω-3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s)对鼠ROP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方法:32只7 d龄Wistar白鼠平均分为4组,各组制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给予不同剂量ω-3PUFAs喂养,免疫组化观察小鼠突破视网膜内界膜CD31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视网膜标本中VEGF的表达。结果:A、B、C、D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16.625±1.188)个、(16.375±1.188)个、(9.500±1.773)个、(9.125±1.458)个,组间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免疫印迹结果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显示A组与C组、A组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与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鼠喂养一定量的ω-3不饱和脂肪酸对于新生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86.
目的观察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模型视神经内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的表达变化,为研究视神经炎(optic neurikis,ON)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用豚鼠脑脊髓匀浆和完全弗氏佐剂诱导Wistar大鼠,建立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模型,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免疫后7d、12d、18d、25d组,通过行为学观察对各组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通过HE染色法观察各组视神经的病理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大鼠VCAM-1和MCP-1的表达情况。结果神经功能评分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组大鼠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功能评分增加,至18d,达到最大的1.9分。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视神经组织结构正常,而免疫组大鼠视神经组织出现结构的异常,免疫后18d,病变程度达最高峰,这和功能评分的结果相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对照组没有VCAM-1和MCP-1表达;免疫后7d,VCAM-1和MCP-1开始表达,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1.45±8.65和47.86±9.65;免疫后12d,VCAM-1和MCP-1表达均进一步增加,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7.34±5.76和86.45±5.6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免疫后18d,VCAM-1和MCP-1表达达到高峰,阳性细胞数分别为32.53±9.56和153.56±12.4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免疫后25d,VCAM-1和MCP-1表达减少,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1.23±7.58和116.49±8.83。结论 VCAM-1和MCP-1参与了ON的发病过程,ON是一种免疫因素介导的疾病。  相似文献   
187.
目的 研究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方法 774例(883眼),年龄18 ~40岁的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观察两组视力、眼压、屈光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人工晶状体位置、手术并发症及视觉不良症状.结果 术后2个月裸眼视力>0.5者占74.6%;术后30 ~36个月时占83.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屈光度改变均在±1.00D之内,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术后24h内高眼压16眼,3月后发生眼底黄斑出血4眼.主诉夜间眩光症状者5例.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眼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88.
目的 探讨先天性青光眼术后视网膜脱离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手术效果.方法 对8例(8眼)先天性青光眼术后视网膜脱离行平坦部闭合式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切开、剥膜、硅油充填等治疗.术后观察视力、眼压、视网膜复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随访6~24个月,视力提高4眼(50%),不变3眼(37.5%),下降1眼(12.5%);眼压正常(10~21mmHg)者5眼(62.5%),使用前房穿刺联合降压药物后,眼压正常者2眼(25.0%),经药物及睫状体光凝术后,眼压正常者1眼(12.5%);7眼首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87.5%),1眼二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12.5%);8眼手术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先天性青光眼术后视网膜脱离的病情复杂,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切开有助于视网膜复位,提高视功能,控制眼压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9.
目的:分析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选择近视性弱视患儿甲、乙两组共97例186眼,甲组47例89眼,年龄4~12(平均5.79±1.98)岁,乙组50例97眼,年龄3~10(平均5.92±1.72)岁; 其中甲组轻度、中度、高度近视眼分别为16眼、52眼、21眼,乙组分别为18眼、55眼、24眼(χ2=0.004,P>0.05); 甲组轻度、中度、重度弱视眼分别为23眼、49眼、17眼; 乙组分别为26眼、55眼、16眼(χ2=0.136,P>0.05); 甲组患者采用遮盖+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 乙组患者采用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时间24mo,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的疗效。

结果:甲组基本治愈率为35.96%,有效率为40.45%,无效率为23.60%; 乙组基本治愈率为56.70%,有效率为26.80%,无效率为16.49%,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2,P<0.05); 甲乙两组治疗后近视度数增加≤1.0D,1.0~3.0D及≥3.0D者分别为:甲组3眼、49眼、37眼; 乙组4眼、69眼、24眼,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4,P<0.05)。

结论: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法治疗近视性弱视疗效较好,治疗后弱视眼近视度数发展较轻。  相似文献   

190.
目的:比较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与透明晶状体摘除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两种术式矫治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

方法:选取高度近视患者56例100眼,分为两组:Ⅰ组ICL植入术组患者32例58眼,Ⅱ组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组患者24例42眼。手术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前房深度、晶状体透明度、手术并发症及视觉不良症状。

结果:Ⅰ组和Ⅱ组术后3mo的裸眼视力>0.5者分别为69.0%和71.4%; 术后1a,裸眼视力>0.5分别为72.4%和73.8%。术后1a,Ⅰ组62.1%、Ⅱ组57.1%患者的屈光度在预期屈光度±1.0D之内; ICL光学部后表面与透明晶状体的距离0.35~0.54(平均0.40±0.16)mm; 术后一过性高眼压发生率:Ⅰ组为12.1%,Ⅱ组为7.1%;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Ⅰ组其他手术并发症:ICL移位1眼,前囊下晶状体局限性混浊2眼,夜间出现眩光4眼。Ⅱ组后囊膜轻度混浊3眼,夜间出现眩光3眼,视近困难12眼。

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透明晶状体摘除术矫治高度近视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但仍需长期随访,注意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