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 通过与脊髓DSA及手术对比,初步探讨256层MSCT全脊髓血管成像(CTA)及3.0TMR脊髓血管动态增强扫描(CE-MRA)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7例临床表现及MR平扫疑诊为脊髓血管病的患者,全部行CTA检查,其中10例行MRA检查,15例在CT或MR检查3~5d后行DSA检查,8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将其CTA、MRA、DSA及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行CTA检查的17例患者中,16例较好地显示了异常血管病变的范围,其中7例诊断为硬脊膜 动静脉瘘,7例为髓周动静脉瘘,2例为脊髓动静脉畸形,与DSA或手术诊断一致,1例无法做出诊断.其中12例准确判定供血动脉,12例准确显示瘘口位置.行MRA检查的10例患者中,7例准确诊断供血动脉及瘘口位置,与DSA或手术结果一致;其余3例DSA检查阴性.结论 256层MSCT全脊髓CTA及3.0T MR CE-MRA能安全、无创、快速、清晰地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病变范围、供血动脉及瘘口的位置,缩短DSA诊疗时间,在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协助制订治疗方案及术后随访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2.
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MRI诊断及其信号的病理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MRI表现特点,评价其诊断价值。材料及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胚胎性肿瘤8例,分析其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表皮样囊肿(5例)有4例表现为T1WI略低、T2WI高信号,1例为T1WI略高、T2WI等信号;皮样囊肿(1例)T1WI表现为略高及极高信号;畸胎瘤(2例)T1WI为等、高、低混杂信号。病变均具有等信号的包膜,均未见增强,表皮样囊肿及皮样囊肿均合并有多种脊柱及脊髓的先天畸形,畸胎瘤未见先天畸形。结论:椎管内胚胎性肿瘤MRIT1WI图像的MR信号具有特殊性,MR信号反映了瘤内组织成分,结合肿瘤多不增强及多伴有先天畸形特点,MRI对胚胎性肿瘤具有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脊髓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MRI及临床表现符合脊髓血管病的10例患者行CTA。其中7例于1周内行DSA检查,4例行手术治疗。CT扫描采用Toshiba Aquilion 64层CT扫描机,采用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组方法进行图像后处理。主要从分型、显示病变范围、供血动脉、瘘口及引流静脉等方面对CTA图像进行评价,并与DSA及手术结果对照。结果10例患者CTA均显示了脊髓血管畸形;3例为髓内动静脉畸形,2例为髓周动静脉瘘,5例为硬脊膜动静脉瘘。所有病例均清楚显示病变范围及引流静脉,除1例患者有2根血管为假阳性,其余患者均清楚显示供血动脉并与DSA检查结果一致。结论 CTA对脊髓血管病变的诊断有较大价值,可作为DSA检查前的筛选检查。  相似文献   
34.
经筛窦型颅底脑脊膜膨出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底部发生的脑脊膜膨出甚为少见 ,国外文献记载均为个案报道[1 3 ] ,国内尚未见有专门报道。最近 ,笔者以三维CT和MRI诊断 1例 ,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患者 女 ,7岁。右鼻孔阻塞 ,呼吸困难 1个月余。耳鼻喉科检查 :右鼻腔见灰白色肿物 ,表面光滑 ,鼻道完全阻塞 ,张口呼吸。初诊 :“右鼻息肉”。鼻窦冠状面CT平扫 :见右鼻腔、筛窦内占位病变 ,表面光滑 ,内部密度较低 ,CT值平均 2 3HU左右 ,怀疑前颅窝底脊膜膨出 ,但骨窗显示骨缺损不甚清楚。追问病史 :4年前玩耍时跌倒 ,树枝刺伤右鼻腔 ,当时流血较多 ,用棉球堵塞后出血停止。…  相似文献   
35.
36.
3.0T 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诊断脊髓血管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3.0T MR脊髓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CE-MRA)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临床及MR平扫疑诊脊髓血管病的14例患者行CE-MRA检查,其中13例于3~5天内接受DSA检查,6例接受手术治疗,对比分析MRA与DSA及手术结果。结果 CE-MRA诊断8例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5例为髓周动静脉瘘(PMAVF),1例为脊髓动静脉畸形(SCAVM);与DSA检查结果对照,14例中,MRA可以准确判断11例的供血动脉及瘘口。结论 3.0T 3D-CE-MRA可快速、无创、清晰地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供血动脉及瘘口,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协助制定治疗方案及术后随访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慢性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7例临床诊断为CSM的患者进行颈髓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WI,分析图像特点并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 所有受检者均成功行DWI及ADC值测量.CSM颈髓损伤处主要表现为MRI的T2WI图像为高信号,T1WI图像为低信号或等信号,相应损伤节段的颈髓受压.其中T1WI图像低信号的患者3例,T1WI图像等信号的患者14例.损伤处的DWI图像为不同程度的高信号.损伤段颈髓平均ADC 值(978.2±89.4)±10-6mm2/s,正常颈髓的平均ADC值(900.4±56.4)×106mm2/s,损伤段颈髓与正常颈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14,P<0.01).结论 DWI对CSM慢性损伤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其治疗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麦冬块根膨大及药材形成规律,为麦冬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方法大田栽培,间隔7~10 d连续采样。以测定15株均值计算麦冬各部分干物质分配和积累规律,以测定15粒均值计算块根数量、大小变化,采用光学显微镜对麦冬块根纤维特征进行观察,并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麦冬项下性状描述对麦冬药材性状变化进行观测记录。结果在四川地区麦冬块根从10月份开始膨大至次年4月结束。最初形成的生长于麦冬茎基的不定根多为营养根,可膨大形成块根的不定根多为后期茎基部四周生长出的不定根。麦冬单株块根基本在5~20个,多数在8~10个,极个别超过20个。不定根一般从根尖一端开始膨大逐渐延长形成纺锤形块根,块根形成后根尖可继续生长形成不定根,新形成的不定根可进行2次膨大,极个别不定根可出现3次膨大,形成串珠状。显微观察结果显示麦冬块根膨大主要是由皮层细胞体积增大和细胞层数增加形成,其中皮层细胞体积增大起主导作用。麦冬块根开始膨大,须根和茎叶部分干物质积累快速减缓至最终停止,块根干物质积累在前期增长速率快至3月中下旬基本呈动态平衡,药材性状整体表现为从干瘪向饱满变化的过程。结论研究结果全面反映了麦冬块根膨大过程的表观变化规律,为麦冬块根发育机制的研究探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Lhermitte—Duclos病的影像表现,并结合其病理、临床表现提高认识。[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Lhermitte—Duclos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Lhermitte-Duclos病的CT和MRI的T1加权、T2加权、弥散成像的特征性表现。[结果]2例发生于左侧小脑半球,1例发生于右侧小脑半球,3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第4脑室变形和幕上脑积水。CT检查示3例均表现为小脑半球内平行条纹状低密度肿块。MRI检查示3例小脑半球病变均呈平行条纹状异常信号影,于T1W1呈低信号,T2W1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均无明显强化。病灶于DWI呈等高信号,ADC图示等及略高信号呈条纹状排列。[结论]依据Lhermitte—Duclos病在MRI和CT上的特征性表现术前可做出正确诊断.并可与其它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头CT灌注成像图像后处理中输入不同参考动脉对灌注参数的影响。资料与方法:收集35例行头CT平扫及头CT灌注成像的患者,包括8例正常者,27例单侧大脑中动脉区缺血患者,行常规头CT平扫后进行CT灌注成像,在图像后处理中,每例患者均进行3次图像后处理,3次后处理分别选择大脑前动脉、健侧(缺血患者)或左侧(正常组)大脑中动脉及患侧(缺血患者) 或右侧(正常组)大脑中动脉作为输入动脉,3次均选择上矢状窦作为输出静脉,分别在双侧皮质区绘制感兴趣区(ROI),记录3次生成的灌注图像各ROI的血流量值(CBF)、血容量值(CBV)及平均通过时间值(MTT),所得3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在正常者中,3次后处理所获得的各参数值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单侧大脑中动脉缺血的患者中,3次后处理所获得CBF及MTT值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BV值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进行头CT灌注成像的后处理,在正常者中可以选择脑内任意较大的动脉,而在单侧大脑中动脉缺血患者中要尽量选择正常的大脑前动脉作为输入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