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7篇
眼科学   4篇
中国医学   1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炎症小体作为一种大分子复合蛋白,在炎症发生发展与机体固有免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NLRP3在IBD的发生发展与维持肠道稳态的作用机制中起到了双向调节的作用。该文综述了NLRP3炎性小体在IBD中的研究进展以及针灸对其的调节作用及可能机制,以期为针灸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和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2.
目的:比较针药复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和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选取择期行LC患者39例,随机分成针药复合麻醉组(针药组)和全麻组。针药组先行电针刺激1~30 min,穴取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然后行全身麻醉,电针刺激至手术结束;全麻组单纯行全身麻醉。分别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术后2 h、术后第1、3天T淋巴细胞亚群、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 h两组总T淋巴细胞(CD+3)、抑制T淋巴细胞(CD+8)较麻醉诱导前降低(均P<0.05);全麻组辅助T淋巴细胞(CD+4)显著降低(P<0.05),针药组CD+4无显著改变,CD+4 /CD+8显著上升(P<0.05)。术后第3天针麻组TNF-α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针麻组患者术后恶心例数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对LC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术后不良反应发生低。  相似文献   
153.
外泌体是一种常见的膜结合的纳米级囊泡(直径30~150 nm),包含多种生物分子,如脂质、蛋白质、核酸等物质。外泌体通过胞吐作用从细胞中衍生出来,被靶细胞摄取,并可以在局部或远处的细胞之间传递生物信号。近年来研究表明,外泌体可通过免疫介导、屏障功能等多种途径影响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进程。该文综述了外泌体的产生、基本组成和功能,总结了不同成分和不同来源的外泌体在IBD中的诊断价值和治疗潜力,以及在疾病治疗中作为递送载体的新兴作用。  相似文献   
154.
目的 探讨艾灸天枢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9只和造模组33只。造模组采用自由饮用3.5%葡聚糖硫酸钠盐(DSS)溶液7天制备UC大鼠模型。32只造模成功,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艾灸组、铁死亡抑制剂组、溶媒对照组,每组8只。正常组和模型组只做与干预组相同的抓取固定;艾灸组取“天枢穴”(双侧)进行温和灸,每次每穴10 min;铁死亡抑制剂组采用浓度为6 mg/ml的铁死亡抑制剂利普司他丁-1 (Liproxstatin-1)以10 mg/kg腹腔注射;溶媒对照组给予5%二甲基亚砜(DMSO) 1.67 ml/kg腹腔注射。各组均每日1次,连续8天。干预后进行结肠大体形态损伤指数(CMDI)评分,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形态结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DAO)表达,微板法检测血清D-乳酸(D-LA)含量,TUNEL染色观察结肠细胞死亡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结肠组织活性氧(ROS)表达,比色法检测结肠铁离子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GPX4)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与溶媒对照组大鼠结肠结构...  相似文献   
155.
目的 研究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的临床应用规律,为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文献资料。方法 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中医针灸信息库》中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并采用Microsoft Excel2019、SPSS26.0及IBM SPSS Modeler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总结分析纳入文献中的穴位及其归经、治疗方法和疗效评价指标。结果 共纳入文献560篇,含穴位106个。肺俞、迎香、大椎、印堂和肾俞穴为高频穴位,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和手阳明大肠经是常选经脉。特定穴多选用交会穴;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最常用穴位组合为肺俞-肾俞;聚类分析获得主要腧穴聚类群为“肾俞-脾俞-肺俞-大椎”和“迎香-合谷-印堂-足三里”。使用频次较高的3种治疗方法为针刺、穴位贴敷和灸法。疗效评价指标以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评分为主。结论 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以局部选穴结合背部腧穴为主,肺俞、迎香、大椎、印堂和肾俞穴可作为主要腧穴。有待于更多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从治疗方法和疗效角度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