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了解氯硝柳胺乙醇胺盐(NES)在水体中的光解规律。方法实验室配置pH5的0.05μg/ml、pH7的0.5μg//ml和pH9的2.5μg/mlNES溶液,采用氙灯光源作为模拟日光照射,照射后0、0.5、1、2、4、8、16、24、48、72、96h采集光解液,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光解液中NES含量,同时设无光照对照试验,计算其半衰期。结果在氙灯光光照条件下,NES快速降解,8h3种pH值的NES溶液下降率分别为83.4%、78.8%和41.3%,24h下降率分别为92.1%、88.5%和95.8%。NESpH5半衰期为8.98h,pH7为10.34h,pH9为9.16h;无光照条件下放置12d溶液浓度稳定。结论NES可在水中快速光解。 相似文献
22.
日本血吸虫虫卵杀灭剂筛选及快速杀灭技术的研究 Ⅰ化学杀卵剂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市售的农药或其他化学药品中筛选日本血吸虫虫卵杀灭剂,为建立快速杀卵技术提供物质基础。方法将待筛选化学样品分别配制成浓度为1000、100、10、1mg/L的溶液;分别加入4000~8000只日本血吸虫活虫卵,室内浸泡24h后经盐水和冰水洗涤,常规法孵化,收集所有孵出毛蚴,计算相对孵化率。结果共筛选了6大类41种化学药物,其中35种对日本血吸虫虫卵孵化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经浓度为1mg/L80%敌敌畏乳油、25%氯硝柳胺悬浮剂和杀虫丁浸泡后的虫卵相对孵化率分别为0、1.01%和6.61%。结论 80%敌敌畏乳油对日本血吸虫虫卵有较强抑制作用,可作为候选杀卵剂对其杀卵条件进行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不同发育阶段日本血吸虫对双氢青蒿素的敏感性,探索双氢青蒿素抗日本血吸虫的效果。方法采用尾蚴腹部贴片法感染小鼠,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条;在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灌服用药,于感染后50 d解剖小鼠,收集成虫,计算减虫率和减雌率。①在小鼠感染后2 h,3、5、7、10、14、18、21、28 d和35 d灌服双氢青蒿素(300 mg/kg),观察双氢青蒿素对不同发育阶段血吸虫的作用效果。②以不同剂量双氢青蒿素分别给感染后7 d或35 d的小鼠用药,观察双氢青蒿素抗日本血吸虫作用的量-效关系。③以不同药物剂量分别在感染后第7天和第35天给药(共2次),观察双氢青蒿素对日本血吸虫的作用效果。结果300 mg/kg双氢青蒿素一次灌服用药对7 d龄童虫和35 d龄成虫有明显杀灭作用,减虫率分别为64.81%和60.47%,减雌率分别为73.81%和90.48%。以200、300、400 mg/kg和600 mg/kg双氢青蒿素治疗感染后7 d小鼠,减虫率分别为46.84%、60.63%、59.55%和60.21%,减雌率分别为59.73%、72.29%、72.58%和76.61%;治疗感染后35 d小鼠,减虫率分别为47.23%、62.33%、76.31%和83.63%,减雌率分别为59.73%、89.36%、89.65%和93.96%;在感染后第7天和第35天共治疗2次,减虫率分别为58.16%、82.66%、83.42%和83.79%,减雌率分别为68.69%、90.43%、93.74%和94.63%。结论双氢青蒿素具有一定的抗日本血吸虫作用,对7 d童虫和35 d成虫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双氢青蒿素连续多次给药及与吡喹酮伍用对日本血吸虫童虫和成虫的杀灭效果。方法采用腹部贴片感染小鼠,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1)条后随机分组。分别在感染后第6天或第34天,用双氢青蒿素200、300、400mg/kg或600mg/kg灌服治疗,日1次,连服3d。在小鼠感染后第7天或第35天,分别灌服双氢青蒿素或吡喹酮各300mg/kg以及2种药物剂量同时灌服,或双氢青蒿素于小鼠感染后第7天或第35天灌服,而吡喹酮则在感染后第6天或第8天,以及第34天或第36天给药。2次试验各设有1组不治疗的对照。治疗组和对照组小鼠均于感染后50d解剖,收集成虫,计算减虫率和减雌率。结果在感染后第6天,连续3次灌服剂量分别为200、300、400mg/kg和600mg/kg双氢青蒿素,小鼠减虫率分别为69.16%、80.68%、87.11%和90.62%,减雌率分别为62.19%、75.61%、83.65%和92.16%。在感染后第34天,连续3次灌服给药组小鼠减虫率分别为73.90%、74.99%、84.19%和85.49%,减雌率分别为83.84%、92.91%、94.05%和95.27%。在童虫期(感染后7d),单剂量双氢青蒿素(300mg/kg)与吡喹酮(300mg/kg)联合给药组小鼠减虫率为19.66%;单剂量双氢青蒿素(300mg/kg)第7天服用,吡喹酮第6天或第8天给药组小鼠减虫率分别为42.96%和57.46%。在成虫期(感染后35d),双氢青蒿素(300mg/kg)与吡喹酮(300mg/kg)联合给药组小鼠减虫率为70.21%,吡喹酮第34天或第36天给药组小鼠减虫率分别为60.82%和81.51%。结论双氢青蒿素在童虫期和成虫期连续给药可增强其抗日本血吸虫作用效果。在童虫期,双氢青蒿素与吡喹酮伍用或吡喹酮第6天用药可降低抗日本血吸虫作用效果;在成虫期,双氢青蒿素与吡喹酮伍用或吡喹酮第36天用药可增强抗日本血吸虫效果。 相似文献
25.
目的 分析小柴胡汤剂作用于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后的血清多肽变化,评价其治疗效应。 方法 构建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及小柴胡汤剂治疗组,利用弱阳离子磁珠纯化血清多肽,应用时间飞行质谱(MALDI-TOF-MS)检测并结合ClinProTool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在Mr 800~17 000区段,与感染组小鼠血清多肽指纹图谱比较,对照组小鼠与小柴胡治疗组血清中均检测到3个差异表达的多肽峰,即Mr 2 924、8 210的表达呈极显著上调(P<0.01);Mr 11 690呈显著下调(P<0.05)。 结论 小柴胡汤对治疗日本血吸虫病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并为从蛋白水平上筛选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6.
Angiostatin作用靶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血管抑素对血管内皮细胞作用的靶点。方法以99Tcm-重组人血管抑素、FITC-重组人血管抑素和FITC-重组人血管抑素抗体为示踪分子,进行小鼠S180肿瘤模型显像、Matrigel血管模型放射自显影和HMEC-1细胞的流式细胞术。采用亲和甑别技术对重组人血管抑素结合分子实施了分离,MS测序,并与蛋白质数据库进行了比较。结果99Tcm-重组人血管抑素可聚集在S180肿瘤部份,其特异地识别部位为新生血管。流式细胞术提示HMEC-1细胞表面存在重组人血管抑素的结合位点,亲和甑别发现3种结合蛋白,其中预测分子tubulin是重要的肿瘤药物靶点。结论血管抑素的作用靶点是特异靶向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且其作用可能是多因素的。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连续给药或伍用治疗小鼠血吸虫病的效果,为日本血吸虫病病原学治疗提供药物配伍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腹部贴片感染法,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1条,分别于感染后6~8 d(童虫期)和34~36 d(成虫期),以300 mg/kg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连续给药及3种药物等剂量配伍给药,在感染后50 d解剖小鼠,收集成虫,计算减虫率和减雌率。结果在感染后6~8 d,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连续3 d单独给药和3种药物等剂量配伍给药,小鼠减虫率为79.5%~86.0%;减雌率为79.4%~8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感染后34~36 d给药,减虫率为73.8%~75.8%,减雌率为88.7%~9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连续给药及伍用治疗小鼠血吸虫病效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8.
目的评价25%氯硝柳胺乙醇胺盐悬浮剂(SCNE)的实验室和现场杀螺效果。方法在实验室和现场采用SC-NE浸杀、喷洒法灭螺,并与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25%氯硝柳胺悬浮剂(SCN)进行效果比较。结果室内浸杀:SCNE 24、48 h和72 h LC50值分别为0.058 3、0.044 2 mg/L和0.038 5 mg/L,SCN分别为0.047 4、0.041 2mg/L和0.041 2 mg/L,WPN分别为0.094 7、0.058 3 mg/L和0.044 2 mg/L,清水对照组钉螺死亡率均为0;室内喷洒:SC-NE剂量为2、4、8 g/m^2,用药3 d后钉螺死亡率均为100%,相应剂量组SCNE杀螺效果均高于WPN,与SCN相一致。现场浸杀:除1 g/m3浸杀钉螺1 d钉螺死亡率为93.33%外,SCNE 2、4、8 g/m^3浸杀钉螺1、2、3 d钉螺死亡率均为100%;现场喷洒:SCNE剂量〉2 g/m^2,用药3 d后钉螺死亡率均〉89%,相应剂量组SCNE杀螺效果均高于WPN。结论SCNE具有较好的实验室和现场杀螺效果,为新型高效、使用方便的灭螺药物剂型。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慢性弓形虫感染大鼠海马组织的蛋白质组的表达与变化。方法将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健康对照组和弓形虫感染组,每组3只。感染组每鼠腹腔注射4×107个弓形虫RH株速殖子,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感染后第5天,尾静脉采血,吉氏染色验证大鼠感染情况。感染10周后,分离大鼠海马组织,抽提蛋白,并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考马斯亮蓝染色后用PDQuest1.0软件进行图像分析,从胶中选取分离蛋白质点,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分析,获取肽质量指纹图谱(PMF),采用Mascot软件检索SwissProt数据库鉴定蛋白质。结果血涂片结果证实,感染组大鼠均感染成功。感染组和对照组大鼠海马组织经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后,分别检出蛋白斑点数(311±19)个和(327±13)个,对2张电泳图进行匹配后发现有16个蛋白斑点在2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的含量有明显变化,其中5个蛋白斑点在感染组大鼠海马蛋白双向电泳图谱中消失,11个蛋白斑点在2组大鼠海马组织中含量发生了3倍以上的变化,其中感染组上调4个,下调7个。有差异表达的16个蛋白斑点经质谱鉴定和数据库检索,发现9个蛋白,分别为磷酸激酶1、类烯醇化酶、谷氨酰合成酶、肌酸激酶、B型肌酸激酶、ATP合酶、线粒体顺乌头酸酶、肌动蛋白和未命名蛋白,前3个蛋白在感染组上调,其余6个下调。结论共获得9个慢性弓形虫感染大鼠与健康大鼠海马组织差异表达蛋白。 相似文献
30.
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Ⅻ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株雌雄尾蚴对吡喹酮敏感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抗性株雌性与雄性尾蚴对吡喹酮敏感性的差异,为探索血吸虫对吡喹酮抗性产生机制提供线索。方法分别用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抗性株感染鼠粪便中的虫卵孵化毛蚴,以单只毛蚴感染单只光滑双脐螺,建立单性别血吸虫尾蚴系;以WI特异性序列为引物,采用直接PCR法鉴别出单性别系尾蚴的性别,分别将敏感株与抗性株的雌、雄尾蚴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毗喹酮溶液中,经一定时间后观察并计算尾蚴的断尾率。结果曼氏血吸虫尾蚴
暴露于10-4、10_5、6×10-7 mol/L和4×10-7 mol/L毗喹酮溶液中100 min,吡喹酮敏感株雄性尾蚴的断尾率分别为66. 7%、75. 8%、43. 5%和21. 7%.雌性的断尾率分别为29. 3%、27. 9%、12. i和7. 6%,雄性尾蚴的断尾率显著高于雌性尾蚴(P均<0. 05);而抗性株雄性尾蚴的断尾率分别为43. 3%、39. 4%、25. 4%和6.9%,雌性尾蚴的断尾率分别为47. 0%、38. 9%、26. 3%和6.3%,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曼氏血吸虫尾蚴分别暴露于10_4、10_5、6×10-7 mol/L和4×10-7 mol/L吡喹酮溶液中80 min,敏感株雄性尾蚴的断尾率分别为54. 4%、68. 6%、42. 1%和16. 1%,抗性株雄性尾蚴的断尾率分别为30. 2%、34. 4%、20. 1%和2.8%,敏感株显著高于抗性株(P均<0.05)。结论曼氏血吸虫雌雄尾蚴对吡喹酮的敏感性存在差异,雄性尾蚴敏感性高于雌性。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的产生与雄虫对吡喹酮的敏感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