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6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44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7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5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71篇
内科学   8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科学   76篇
综合类   394篇
预防医学   168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47篇
  2篇
中国医学   127篇
肿瘤学   37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γδT细胞被视为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之间的桥梁,与NK细胞、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共同构成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γδT细胞可以通过释放如穿孔素、颗粒酶等细胞毒性分子,表达Fas-FasL诱导细胞凋亡以及分泌IFN-γ等方式发挥细胞免疫效应,也可以释放IL-2、IL-4、IL-5、IL-7、IL-22等细胞因子调节体液免疫.γδT细胞在抗感染、抗肿瘤及免疫耐受等病理生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γδT细胞及其主要功能在抗病毒免疫中所扮演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2.
33.
目的分析北京市西城区6~14岁儿童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儿童传染病防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7年北京市西城区6~14岁儿童传染病发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年发病情况,病种及猩红热、流行性感冒、水痘和手足口病4种重点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4—2017年西城区共报告6~14岁儿童传染病3 99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 568.43/10万,是全人群的2.62倍,无传染病死亡病例报告。病种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占73.47%;其次是肠道传染病,占26.46%。发病率居前四位的传染病依次为猩红热、流行性感冒、水痘和手足口病,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6岁组发病率最高,且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P0.05);猩红热、水痘和手足口病发病率男童均高于女童(465.58/10万vs.338.37/10万,318.91/10万vs.263.63/10万,333.20/10万vs.237.35/10万,均P0.05),流行性感冒发病率男女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4.57/10万vs.385.18/10万,P0.05)。聚集和暴发疫情以群体性发热/流行性感冒、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为主,占79.25%;多发生在小学一、二年级,占41.13%。结论西城区6~14岁儿童传染病防控重点应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关注低年级学生群体。  相似文献   
34.
目的 :研究高渗盐合甘露醇液 (HSM)对大鼠烧伤复苏后动脉血中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及中性粒细胞 (PMN)的影响。方法 :76只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3组 :正常对照组 ,烧伤加生理盐水组和烧伤加HSM组。大鼠烧伤后 1小时经静脉注入生理盐水或 HSM,然后采血测 ICAM 1、白细胞 (WBC)及 PMN总数。结果 :大鼠烧伤后动脉血中 ICAM 1升高 ,HSM可使动脉血中 ICAM 1浓度降低 ,WBC及 PMN总数增高。结论 :HSM可使游走、转移至器官组织中的 PMN减少 ,使烧伤复苏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  相似文献   
35.
目的:评价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健康管理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4月收治于我院的258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5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9例)和对照组(1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健康管理,比较两组治疗6个月后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个体参数(体质量指数、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血脂指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以及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单项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个体参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脂和肝功能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健康管理在脂肪肝中的应用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血脂,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6.
目的了解肠道内、外分离气单胞菌菌种分布及毒力基因谱的差异,探究该菌致病性与感染部位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急性腹泻患者及肠道外标本来源的气单胞菌156株,采用PCR方法检测其18种毒力基因hlyA、aerA、act、alt、ast、aexT、ascV、aopP、asc F-G、gcat、tapA、fla、Ser、exu、ahyB、epr CAI、lip、laf,并统计分析肠道内、外来源气单胞菌毒力基因谱的差异。结果 156株气单胞菌中肠道内气单胞菌79株,以豚鼠气单胞菌为主(51.9%);肠道外气单胞菌77株,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48.1%)和豚鼠气单胞菌(39.0%)。gcat、act、fla、ahyB、exu、lip基因在肠道内、外气单胞菌中的检出率较高(45.57%),而aexT、aopP、asc F-G、ascV则较低(20.78%);gcat、ahyB、laf、ast、exu、lip、hlyA、aerA在肠道内气单胞菌中的检出率显著低于肠道外(P0.05);嗜水气单胞菌gcat、ahyB、exu、lip、epr CAI、hlyA在肠道外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肠道内(P0.05);豚鼠气单胞菌lip、hlyA在肠道外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肠道内(P0.05),而aopP反之;维氏气单胞菌毒力基因在肠道内、外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肠道内、外气单胞菌感染的菌种分布及携带的毒力基因谱存在差异,临床需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37.
目的了解浙江省柯萨奇病毒A16(CA16)VP1基因特征及其变迁规律并预测VP1蛋白上B细胞抗原表位。方法在Gen Bank检索并下载35个浙江省CA16流行株及69个已知基因型CA16参考株的VP1基因序列,使用MEGA 6.0软件进行比对分析和构建种系进化树,确定浙江省CA16流行株的基因型,并分析VP1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及氨基酸变异;运用DNA Star中的Protean模块预测VP1上可能的线性B淋巴细胞抗原表位。结果浙江省CA16病毒基因型为B1基因型(34株)和A基因型(1株)。B1型中以B1b亚型(24株)占绝对优势,其次为B1a亚型(10株)。浙江省CA16流行株VP1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5.5%~100%和89.5%~100%;VP1区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但也存在部分变异。VP1中可能的B细胞抗原表位(氨基酸肽段)有13个,分别为10-20、30-38、57-62、73-79、98-106、118-123、159-168、173-177、184-189、240-246、265-273、274-284和289-295。结论浙江省CA16流行株存在A、B1 2个基因型,B1b和B1a为主要基因型,其VP1区氨基酸变异程度较低,VP1中13个预测的B细胞抗原表位可为CA16疫苗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8.
伊曲康唑预防和治疗重症血液病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40例重症血液病患者(生再障2例、急性白血病33例、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5例)应用伊曲康唑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20例治疗组患者中,有效17例(有效率85%);20例预防组患者中,仅1例发生真菌感染(发病率5%()。与随机分配的患者对照组20例(发病率3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伊曲康唑副作用轻微。  相似文献   
39.
通过对我国已有的医务社会工作研究成果和前沿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国外、港台以及内陆地区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现状与工作模式,分析我国现阶段医务社会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归纳并探索适合我国的新型医务社会工作模式与工作内容,为优化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0.
目的比较重症监护病房(ICU)分隔式病房与开放式病房的医院感染,探讨分隔式病房对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作用。方法以2013年7月-2014年6月入住ICU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入住分隔式病房(A区)的患者814例为观察组,入住开放式病房(B区)的患者295例为对照组,前瞻性观察两组的医院感染,同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结果共观察患者1 109例,发生医院感染158例,总感染率14.25%;其中A区患者814例,发生医院感染103例,感染率为12.65%,B区患者295例,发生医院感染55例,感染率为18.6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感染部位均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其次为泌尿道和血流感染,A区泌尿道感染率3.44%和血流感染率0.49%,低于B区的6.10%和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医院感染病原菌均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结论分隔式病房比开放式病房的医院感染率低,分隔式病房可降低医院感染风险,建议在设计建筑ICU时尽量采用分隔式病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