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66篇 |
免费 | 94篇 |
国内免费 | 5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篇 |
妇产科学 | 6篇 |
基础医学 | 56篇 |
口腔科学 | 11篇 |
临床医学 | 204篇 |
内科学 | 152篇 |
皮肤病学 | 22篇 |
神经病学 | 62篇 |
特种医学 | 59篇 |
外科学 | 231篇 |
综合类 | 426篇 |
预防医学 | 138篇 |
眼科学 | 29篇 |
药学 | 166篇 |
中国医学 | 222篇 |
肿瘤学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48篇 |
2022年 | 68篇 |
2021年 | 78篇 |
2020年 | 63篇 |
2019年 | 51篇 |
2018年 | 42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44篇 |
2015年 | 57篇 |
2014年 | 86篇 |
2013年 | 92篇 |
2012年 | 101篇 |
2011年 | 104篇 |
2010年 | 125篇 |
2009年 | 126篇 |
2008年 | 89篇 |
2007年 | 76篇 |
2006年 | 59篇 |
2005年 | 61篇 |
2004年 | 52篇 |
2003年 | 46篇 |
2002年 | 43篇 |
2001年 | 55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66年 | 3篇 |
1965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941.
目的观察动脉灌注蟾酥、丹参、苦参碱联合TACE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8例经影像学及病理学确诊的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行经肝动脉灌注蟾酥、丹参、苦参碱联合TACE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TACE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同治疗前相比,动脉灌注蟾酥、丹参、苦参碱联合TACE治疗组CD3+、CD4+轻度下降(P>0.05)、CD8+轻度升高(P>0.05),单纯TACE治疗组CD3+、CD4+明显下降(P<0.01)、CD8+升高(P<0.01),研究治疗组与对照治疗组比较,治疗后的CD3+、CD4+、CD8+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治疗可引起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下降,联合动脉灌注蟾酥、丹参、苦参碱可有效保护TACE引起的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942.
943.
目的 分析福建省手足口病患者中柯萨奇病毒A组4型(Coxsackievirus A4,CVA4)的流行病学、基因变异及遗传进化等特征.方法 应用细胞培养方法获得病毒分离株,RT-PCR方法进行分子分型及扩增CVA4血清型完整VP1区全长序列,并进行序列变异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2011-2014年,从福建省手足口病其它肠道病毒病例标本中分子分型33例CVA4病例,在407例的其它肠道病毒病例中的构成比为8.1%,其中2012年31例,2014年2例.CVA4病例在性别、年龄组分布特征,与一般手足口病流行特征相比,没有特异性.VP1区序列差异比较表明,2011-2014年福建省CVA4分离株之间VP1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在92.6%~100%、95.7%~100%;与原型株及国外地方株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较低,分别为83.7%~85.4%、82.1%~89.1%,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6.1%~99.0%、90.4%~99.6%;与国内地方株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较高,分别为87.9%~99.2%、96.1%~100%.进化树结果表明福建CVA4分离株与原型株及国外代表株的遗传距离远,与国内代表株的遗传距离近.福建CVA4分离株在进化树的分布呈多个分支.结论 CVA4已成为近年来福建省除EV71、CVA16、CVA6、CVA10外导致手足口病的又一重要病原体.福建CVA4分离株与国内地方株同进化共循环,在福建省各个地区同时流行多条亲缘关系接近的传播链. 相似文献
944.
结核杆菌Ag85A及ESAT-6双价抗原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结核病新型疫苗研究提供靶基因和靶抗原。方法 采用PCR扩增的方法获得结核杆菌两种免疫保护性抗原Ag85A及ESAT - 6的基因 ,将其定向克隆入真核及原核穿梭表达型载体 pBK -CMV构建含嵌合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 ,转化大肠杆菌后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 ,并通过SDS -PAGE和Western -blotting对表达蛋白进行初步分析。结果 1)从结核杆菌H37Rv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Ag85A及ESAT - 6基因。 2 )成功构建了结核杆菌Ag85A及ESAT - 6双价抗原融合表达质粒 pBK - 85A -E6。 3)重组质粒 pBK - 85A -E6经IPTG诱导后能在大肠杆菌中稳定表达 38kDa的融合蛋白。 结论 成功构建了结核杆菌Ag85A及ESAT - 6双价抗原融合表达载体 ,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稳定表达 ,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结核病基因工程疫苗研制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45.
目的比较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病例咽拭子与痰标本的病毒核酸检测效果。方法对4例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的咽拭子与痰标本分别进行人体细胞GAPDH管家基因、病毒ORF 1ab基因、N基因及S基因Real time RT-PCR核酸检测与比较。结果4例病例的咽拭子和痰标本中,人体细胞管家基因GAPDH均呈现明显典型的扩增信号曲线;病毒ORF 1ab基因、N基因及S基因核酸检测中,痰标本的扩增曲线信号均比咽拭子强,扩增曲线的CT值均低于咽拭子,在病例1和4表现更加明显,而病例4的咽拭子标本检测中,商品化试剂呈现阴性结果,而痰标本则呈现明显的阳性结果。结论在开展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核酸检测中,痰标本的病毒含量高于咽拭子标本,其检测效果优于咽拭子标本。 相似文献
946.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3岁,因"中上腹胀痛9 h余"于2019年8月18日于当地卫生院就诊。患者因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中上腹持续性胀痛,无恶心呕吐、畏寒寒战、头痛头晕、胸闷胸痛,于外院就诊查腹部CT提示:急性胰腺炎。血淀粉酶4188 U/L,尿淀粉酶38 508 U/L。外院诊断为急性胰腺炎,予抑酸、抑酶、补液、胃肠减压等治疗后患者腹痛未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苏北人民医院就诊。既往发作急性胰腺炎2次,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1年。无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7℃, 相似文献
947.
摘要 目的 应用real-time RT-PCR和病毒序列测定等方法对福建省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开展实验室诊断。方法 采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呼吸道标本并提取RNA,分别采用甲乙型流感通用引物和探针、季节性流感(包括H3N2、H1N1、H1N1pdm)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以及H7N9特异性引物和探针进行荧光PCR检测。利用自行设计的引物扩增病毒基因组节段,测定并分析病毒基因组序列。结果 real-time RT-PCR结果表明,应用甲型通用引物扩增结果阳性,乙型及季节性流感(包括H3N2、H1N1以及H1N1pdm)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特异性H7N9亚型流感病毒扩增结果阳性。序列测定获得的病毒4个节段的序列与已公布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序列高度一致。结论 病例呼吸道标本中存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毒的基因与近期国内流行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高度类似。 相似文献
948.
目的 了解福建省2011年病毒性脑炎爆发的病原特点及福建省近10年Echo30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应用细胞培养法获得2011年福建省病毒性脑炎爆发及近10年常规监测病例的肠道病毒株,随机选取有代表性的、经微量血清中和试验或RT-PCR序列分析鉴定为Echo30的病毒株,提取病毒RNA核酸,逆转录为cDNA,分段扩增VP1基因序列全长,测定并分析扩增产物的序列。结果 2011年4月1日~6月2日,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及德化县、宁德市福安市3个地区爆发了病毒性脑炎病例流行,采集40例爆发病例及1例厦门散发病例的临床标本进行病毒分离,24例爆发及1例散发病例肠道病毒分离阳性,经鉴定均为Echo30;经VP1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泉州市两地流行株同源性高(核苷酸与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0%和99.6%),在遗传树图中处于同一分支下,处于另一分支下的福安市及厦门市流行株两者核苷酸与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5%和100%;两者间核苷酸差异性近9%,3个位点氨基酸出现了变异。Echo30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显示,2011年泉州流行株非由2005年当地爆发流行株进化而来,而与2008年河南省的分离株及福建省2009年分离株同源性高;近10年福建省Echo30存在多基因、多谱系的同时传播,并在2006年发现了两株第III新基因型病毒。结论 造成2011年福建省病毒性脑炎爆发的病原为Echo30,引起此次流行的至少有两条不同的传播链病毒,其中之一可能从中国河南省外地输入引起。Echo30福建株呈多基因、多谱系分布流行特点。 相似文献
949.
95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后行急诊支架置入术与行补救性支架置入术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8例急性心梗患者分为两组,急诊支架置入术组19例(A组),补救性支架置入术组39例(B组)。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用药情况及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补救性支架置入术组发生新近心肌缺血及再栓塞的机率明显低于急诊支架置入术组(P<0.05)。结论急性心梗后行补救性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手段,可以防止再栓塞和心肌缺血,降低死亡率,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