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眼科学   58篇
药学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F-ERG和M-ERG联合检测白内障术前视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严良  陆豪  杨蕾  赵婕 《眼科新进展》2004,24(3):204-206
目的 检测白内障眼术前视网膜功能。方法 对拟行白内障摘出术眼术前分别行暗适应F ERG时域分析法和M ERG频域分析法检查 ,比较白内障合并黄斑部视网膜病变 (黄斑变性、裂孔、出血 ,中心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 )眼、白内障合并周边视网膜病变 (高度近视视网膜格子样变性、通常型视网膜色素变性等 )眼与单纯白内障眼术前F ERG最大混合反应振幅、M ERGflicker 30Hz频谱间的差异。结果 白内障合并黄斑部视网膜病变眼术前F ERG最大混合反应a、b波振幅与单纯白内障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而M ERGflicker 30Hz频谱比较 ,1环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白内障眼合并周边视网膜病变组术前F ERG最大混合反应a、b波振幅与单纯白内障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而M ERGflicker 30Hz频谱比较 ,4~ 5环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F ERG时域分析法对白内障合并周边视网膜病变有一定的诊断作用 ,而M ERG频域分析法对白内障合并黄斑部视网膜病变的检测较F ERG敏感 ,F ERG、M ERG联合检测有助于更好地评价白内障眼术前视网膜功能。  相似文献   
22.
严良  陆豪 《临床眼科杂志》1997,5(3):135-137
目的观察正常人及白内障手术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方法应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作内皮摄像观察。结果正常人角膜内皮细胞是随年龄增长而发生有规律的改变;白内障手术后周边角膜(切口附近)内皮丢失率大于中央区。结论非接触法检查具有便捷、无痛、非创伤性的特点,并适合内眼术后早期观察,是研究角膜内皮的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白内障手术中后囊膜破裂I期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596 眼老年性白内障作囊外摘除或超声乳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者62 眼行I期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 术后1wk 裸眼视力≥0-5 者15 眼(24-19%),≤0-4 者47 眼(75-81%),术后3 月随访到42 眼,≥0-5 者28 眼(66-66%),≤0-4 者14 眼(33-33%)。本组并发症主要为角膜内皮水肿、瞳孔变形等。结论 对于后囊膜破裂及玻璃体脱出患者,处理得当,仍可I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早期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功能.方法对视力正常、眼底正常或为轻度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共60眼行多焦视网膜电图二阶kernel反应(second order kernel,SOK)检查,将检查结果与36眼正常同龄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后极部视网膜SOK总合反应的P1波振幅密度值降低、峰时延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6000,P=0.0109和t=2.3657,P=0.0201);与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组相比,轻度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组后极部视网膜SOK总合反应的P1波峰时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80,P=0.0150).结论糖尿病患者中心视力尚正常时,由SOK检测到的内层视网膜功能已有异常;轻度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眼峰时异常更明显;SOK可作为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检测的指标.(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5,5:358~360)  相似文献   
25.
目的: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结合A超定量测量老年人可疑房角关闭眼的眼前段生物学参数,探讨老年人发生急性房角关闭的潜在解剖因素以利青光眼的早期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年龄55~83岁临床诊断为可疑房角关闭患者33例35眼。随机选取年龄55~80岁的健康志愿者25例25眼作为对照组。应用UBM测量两组的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ILCD),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睫状体绕巩膜突向前旋转角度(B角),虹膜厚度(IT)。应用A超测量两组的晶状体厚度(LT),眼轴长度(AL)。并计算出晶状体相对位置(RLP)。结果:老年人可疑房角关闭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晶状体相关参数:RLP明显偏前(P<0.01),LT增加(P<0.05),ILCD增加(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睫状体相关参数:TCPD,B角明显减小(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前房相关参数:ACD,AOD500明显减小(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虹膜参数:IT基本无差异(P>0.05)。结论:老年人发生急性房角关闭的危险因素是晶状体位置厚度的改变,并且存在有睫状体位置的前移前旋。  相似文献   
26.
氩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氩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 本组对98例(102眼)中浆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明确视网膜渗漏点后激光治疗,分别于术后2周、1月、6月、1年作视力、眼底观察,部分病人一年后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随访。结果 视力>0.8术后3周56眼(56%),1月78眼(78%),6月64眼(88.9%),1年64眼(95.5%)。自觉症状2周后好转,黄斑区水肿减轻;1月后症状改善,黄斑区水肿消退,激光光凝斑模糊;6月症状消退,黄斑中心反光出现;1年后部分病人复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原光凝处无新的渗,仅表现为透见荧光。本组病人复发率为9%。结论 氩激光是目前治疗中浆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加速视网膜水肿吸收,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双切口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伴有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双切口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手术治疗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伴有白内障30例(34眼)的资料。分析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以及12点位、3点位、6点位、9点位4个方向的房角开放距离、前房角开放范围(度数)情况,以及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和术后滤过泡情况。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术后1周矫正视力〉0.3者19眼(55.88%),明显高于术前者的5眼(14.71%),(t=5.942,P=0.015)。眼压由术前的(25.98±2.31)mmHg降为(13.98±4.29mmHg)(1mmHg=0.133kPa),(t=33.520,P=0.005)。并发症有角膜轻度水肿、虹膜出血以及前房及滤过泡均形成良好。术后的中央前房深度(t=33.542,P=0.000)、前房角开放距离(t=5.783,P=0.002)及前房角开放范围(度数)(t=5.747,P=0.000)均有明显增加。结论双切口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伴有白内障术后能较好控制眼压,并可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28.
目的 通过比较新型双极角膜接触镜电极与Jet单极角膜电极在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测中的表现和配戴者的主观舒适度,以评估该电极在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测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对照研究。采用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Kernels(FOK)刺激程序。在15例志愿者(年龄15~36岁)的同一正常眼(裸眼视力≥1.0)分别采用进口Jet角膜接触电极和新型双极角膜接触镜电极进行记录,分别对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五环区域P1反应密度,P1振幅及峰时进行比较。每种电极检查结束后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进行点状上皮染色计数,对受检者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两种电极的检查舒适度。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新型角膜电极在多焦视网膜电图记录时所得P1波1~5环反应密度、振幅均较Jet电极所得相应结果偏低,但1~5环两者所记录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符合眼底后极部感光细胞的分布特征。峰时两者差距较小,在2~5环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被检查者在两种角膜电极使用后荧光素钠染色几乎均为阴性,问卷调查显示两者舒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型双极角膜接触镜电极同样可以准确地记录多焦视网膜电图,对角膜组织无损伤,且配戴舒适,同Jet电极相比还有放置简便、节省检查时间、可一次性应用避免交叉感染等优势。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或高眼压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预防措施。方法:对31例(60眼)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或高眼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9~35(平均21.2±12.3)岁。双眼29例,单眼2例。均为局部使用。平均用药时间最短2wk,最长27mo。所有患者均因结膜炎以及其他外眼疾病,均具有开角型青光眼或高眼压的临床表现。结论:该病好发于青少年,滥用药物是发生该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0.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内皮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情况。方法使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观察20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35眼现代囊外摘除(均合并入工晶体植入)术前、术后三个月角膜中央区内皮细胞变化。结果白内障超声乳化角膜内皮损失率均值为20.8%,现代囊外术组为29.6%,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内皮细胞形态学仅表现为外形的扩大。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的损伤并不大于现代囊外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