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4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136篇
内科学   2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60篇
预防医学   57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73篇
  3篇
中国医学   61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81.
摆药数量快速查对表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院住院药房承担着住院病人的药品供应任务,在摆药过程中常遇到摆药数量较大的医嘱,因每种药品的规格不同,摆药计数不便,尤其是片剂类药品,需要根据包装数量的不同计算.为提高摆药速度,我们自行设计了一种摆药数量快速查对表,应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82.
目的比较改良阴式子宫全切除术与传统子宫切除术的优缺点。方法改良非脱垂子宫阴式全子宫及附件切除术(改良手术组)50例,同期传统子宫切除术(传统手术组)30例,对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发热情况、术后住院天数进行比较。结果改良手术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手术后住院时间短于传统手术组(P〈0.05)。2组间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发热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改良阴式子宫全切除术对腹腔脏器干扰小,术后无伤口疼痛,肠蠕动功能恢复快,患者可以早期起床活动,早期进食,术后不容易发生肠粘连,机体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583.
新生儿足跟采血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英辉  郭娟 《职业与健康》2005,21(12):2032-2032
母婴保健法规定,每个新生儿母乳喂养72 h后必须从足跟采血,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酮尿症.标本要求收集到2个直径达到1 cm的血斑(量约0.2 ml),由于新生儿血容量相对集中在躯干的特点,从足跟采血具有一定难度,而采血足量是化验准确的前提.我们通过对156例新生儿足跟采血的观察,现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584.
病历摘要:患儿,男,12岁,因持续发热,头病月余伴恶心呕吐于1986年4月7日入院。月余前曾在外地行先天性眼睑下垂矫形术,术后第二天即头痛,精神差、第五天加重且伴有发热;伤口无感染,以后高热达40℃,呕吐频繁。出生时曾接种卡介苗(BCG)。在当地医院腰穿检查脑脊液,WBC33个/mm~3,糖及氯化物正常。诊断为病毒性脑膜炎,经降颅压及氨苄青霉索、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治疗6天无效。再次腰穿疑诊结核性脑膜  相似文献   
585.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管理质量对持续改进子宫肌瘤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出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所收录的100例女性子宫肌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在对子宫肌瘤进行护理期间,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根据对照组的护理模式进行改进,实行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对比两种护理管理质量在子宫肌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整体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整体护理效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进行子宫肌瘤护理的过程中,采用对传统模式下进行改进的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相应的临床护理效果,同时可为后期的治疗打下基础,确保治疗效果。优质护理模式可提高总体护理质量评分,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586.
目的研究临床常用抗生素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协同和相加作用,初步建立体外联合药效数据库。方法选取磷霉素(PHOS)、左氧氟沙星(LEV)、头孢他啶(CAZ)、复方新诺明(SMZ)、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头孢哌酮/舒巴坦(SCF)和亚胺培南(IMP)7种抗生素,两两组合为21种药物组。经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确认,172株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分为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20株,A组)、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50株,B组)、产ESBLs的肠杆菌(62株,C组)和耐碳青霉烯的铜绿假单胞菌(40株,D组)4个耐药菌组。棋盘稀释法测定21种药物组对4个耐药菌组的体外联合药效,统计学分析采用Whonet5.6。结果172株待测菌株均对7种抗生素单药耐药。联合药效检测结果显示:4组均未出现拮抗作用;对A组耐药菌呈现协同作用的药物组有10组,部分协同作用的有14组,无相加作用,PHOS+LEV药物组协同百分率最高(30%,6/20);对B组耐药菌呈现协同作用的药物组有12组,部分协同作用的有10组,相加作用的有3组,LEV+SMZ药物组协同作用百分率最高(56%,28/50);对C组耐药菌呈现协同作用的药物组有14组,部分协同作用的有17组,相加作用的有16组,IMP+LEV药物组协同作用百分率最高(30.6%,19/62);对D组耐药菌呈现协同作用的药物组有12组,部分协同作用的有14组,相加作用的有13组,IMP+LEV药物组协同作用百分率最高(20%,8/40)。结论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磺胺类和磷霉素等药物联合应用,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好的协同作用,治疗前行体外联合药效监测,可提高抗生素使用的准确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87.
目的 探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应用参麦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方案对预后的改善效果。 方法 随机纳入 2018 年 10 月至 2019 年 9 月时段内 86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予以分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的 43 例样本(归入 对照组),参麦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的 43 例样本(归入研究组),对比治疗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炎性因子水平。结 果 治疗前两组 TNF-琢、IL-6、S100B 蛋白水平、NIHSS 评分对比差异均不大(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较对照组 TNF-琢、IL-6、 S100B 蛋白水显著下降,治疗 2 周、4 周 NIHSS 评分更低,有效率高(P<0.05)。 结论 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参麦注射 液+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可增强临床整体疗效,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降低炎性因子水平,进而实现改善疾病预 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588.
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药物过敏的发生率及常见药物种类。方法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及深圳市人民医院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组)116例及配对对照组116例。全部SLE患者及78例非狼疮患者已行IgE检测。结果 SLE组有40例(34.5%)患者有药物过敏史,明显高于对照组(14例,1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组青霉素过敏比例(27.6%vs.7.8%,P<0.05)和头孢类抗生素过敏比例(8.6%vs.2.6%,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清Ig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E药物过敏较为普遍,其中青霉素类最常见,临床用药时需注意过敏的发生。  相似文献   
589.
逆行 P'波在鉴别房室折返和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 ,室上性心动过速时 ,I导联逆行 P'波对左侧房室旁道尤其是左侧隐匿性房室旁道的诊断价值高 [2 ]。作者分析了经临床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证实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体表心电图 ,以探讨 V1 导联 r Sr'波的诊断价值。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选择 171医院近 6年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房室结双径路并发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 (AVNRT)患者 (A组 )15 2例和隐匿性预激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患者 (B组 ) 96例。 A组 :男性 5 7例、女性 95例 ,年龄 14~ 6…  相似文献   
590.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 M SC)成骨分化功能及其在M 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M DS患者及正常人的BMMSC,并在体外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MMSC成骨分化转录因子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和Osterix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成骨诱导分化第7、14、21天成骨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骨桥素(Osteopontin,OPN)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N)的mRNA表达情况;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成骨诱导第3、7、10天ALP活性;茜素红染色观察诱导分化第21天钙结节形成情况。结果:低危MDS组BMMSC成骨分化转录因子RUNX2和Osterix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成骨诱导分化第3天低危MDS组ALP活性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成骨诱导分化第21天茜素红染色显示,低危MDS组钙结节含量也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成骨诱导分化不同时间点成骨早期标志ALP、BSP和后期标志OPN、OCN在低危MDS组中的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降低(P0.05),而高危MDS组在一系列成骨分化检测指标上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低危MDS组BM MSC成骨分化能力明显减弱,而高危M DS组相对正常。异常的成骨分化功能可能是造成低危组M DS骨髓支持造血能力减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