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7篇 |
免费 | 30篇 |
国内免费 | 3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儿科学 | 5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6篇 |
临床医学 | 144篇 |
内科学 | 28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5篇 |
特种医学 | 15篇 |
外科学 | 12篇 |
综合类 | 168篇 |
预防医学 | 59篇 |
眼科学 | 18篇 |
药学 | 80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67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42篇 |
2020年 | 33篇 |
2019年 | 23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37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81.
482.
手足口病31例临床及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小儿传染病。临床以发热、手、足发生皮疹为主要特征,有时还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在国外曾有反复流行,近年来在我国也有流行,但在国内尚缺乏有关该病病原学研究的报道,故我院1984年对31例手足口病病人进行了临床及病原学的研究。此组男15例,女16例,年龄多为6个月~11岁,15例有发热,出现疱疹者27例,丘疹者28例,均呈离心性分布,以手足底为主,口腔粘膜可见疱疹。从此组病人18例皮疱液中用新生小鼠作病毒分离,其中10例标本分离出柯萨奇A16型病毒,21例病人双份血清抗体测定亦证明8例为柯萨奇A16型病毒。此病预后良好。这是我国首次从手足口病病人分离出柯萨奇A16型病毒,这将对本病的诊断和防治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83.
肛门疾患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 ,普遍担心术后大便会引起疼痛 ,甚至污染创面或因大便刺激造成新的创伤。有些病人术后便拒绝饮食 ,或仅吃一点汤汁 ,机体得不到充分的营养影响创面愈合。有些病人有意控制排大便 ,造成大便秘结 ,给排便带来更大的困难。为了让病人早日康复 ,我们重视了术后病人首次大便的护理工作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从 1998年 1月至 1999年 1月我院肛科通过手术治疗的肛门疾病患者 2 0 0例 ,其中肛周脓肿 5 8例 ,肛裂 5 2例 ,肛瘘30例 ,混合痔 6 0例。男性病人 130例 ,女性病人 70例 ,年龄在 2 0~ 5 5… 相似文献
485.
陈华王慧芳王瑾陈梦华郭娟邓晓双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7,(6):452-457
目的采用盆底超声检查评估不同分娩方式以及产后不同时间段盆底耻骨直肠肌(PR)收缩功能的恢复情况,探讨分娩方式对PR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12月于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检查且能有效完成盆底收缩动作的初产妇168名。100名产妇经阴道分娩,其中32名为产后42~60 d,45名为产后61~90 d,23名为产后>90 d;68名产妇为剖宫产,24名为产后42~60 d,23名为产后61~90 d,21名为产后>90 d。所有受检者均接受静息和收缩状态时经会阴二维超声检查:测量前、中及后份PR厚度并计算PR增厚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经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产后42~60 d、产后61~90 d、产后>90 d产妇双侧PR增厚率差异。结果经阴道分娩组产后42~60 d产妇右侧PR前部、中部、后部增厚率分别为(35.57±19.80)%、(31.46±20.96)%、(24.18±21.51)%,左侧PR前部、中部、后部增厚率分别为(25.23±14.36)%、(21.25±13.79)%、(20.60±11.58)%;剖宫产组产后42~60 d产妇右侧PR前部、中部、后部增厚率分别为(30.27±19.22)%、(29.50±17.21)%、(28.25±14.92)%,左侧PR前部、中部、后部增厚率分别为(33.02±20.65)%、(30.56±20.11)%、(28.64±14.84)%。经阴道分娩组产后61~90 d产妇右侧PR前部、中部、后部增厚率分别为(29.62±16.93)%、(24.94±14.56)%、(19.26±11.12)%,左侧PR前部、中部、后部增厚率分别为(20.17±15.70)%、(19.95±13.07)%、(22.19±14.50)%,剖宫产组产后61~90 d产妇右侧PR前部、中部、后部增厚率分别为(30.82±15.65)%、(17.70±10.34)%、(19.30±7.02)%,左侧PR前部、中部、后部增厚率分别为(18.33±11.61)%、(16.46±10.51)%、(16.62±11.69)%。经阴道分娩组产后>90 d产妇右侧PR前部、中部、后部增厚率分别为(33.56±19.79)%、(25.18±11.80)%、(17.44±11.41)%,左侧PR前部、中部、后部增厚率分别为(28.06±10.93)%、(22.25±11.82)%、(22.15±12.69)%,剖宫产组产后>90 d产妇右侧PR前部、中部、后部增厚率分别为(46.36±20.65)%、(17.00±10.34)%、(10.86±3.40)%,左侧PR前部、中部、后部增厚率分别为(22.54±13.81)%、(13.90±10.51)%、(18.24±11.17)%。经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产后42~60 d、产后61~90 d、产后>90 d产妇双侧各段PR增厚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产后42~60 d:右侧,t=0.87、P=0.34,t=0.32、P=0.75,t=0.68、P=0.50;左侧,t=1.48、P=0.15,t=1.82、P=0.08,t=1.36、P=0.12;产后61~90 d:右侧,t=0.22、P=0.83,t=1.64、P=0.11,t=0.01、P=0.99;左侧,t=0.43、P=0.67,t=0.79、P=0.44,t=1.13、P=0.27;产后>90 d:右侧,t=0.73、P=0.48,t=1.22、P=0.23,t=0.868、P=0.40;左侧,t=0.89、P=0.41,t=1.79、P=0.89,t=0.79、P=0.44)。结论剖宫产和经阴道分娩这2种分娩方式对产后各时段PR收缩功能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对PR收缩功能的保护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486.
目的:探讨新生儿护理中鸟巢式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本院出生的114例新生儿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新生儿均未出现先天性疾病、严重并发症及产伤等,新生儿家属均知情同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14例新生儿分为观察组(鸟巢式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两组体温波动幅度、血氧饱和度、体重增长、睡眠时间、出暖箱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新生儿体温波动幅度、血氧饱和度、体重增长均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新生儿睡眠时间、出暖箱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对照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1/57)、17.5%(10/57),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实施鸟巢式护理干预,能获得较常规护理更为显著的效果,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487.
目的:通过抑制下丘脑外侧区谷氨酸能神经元后观察小鼠焦虑样行为的变化,探讨小鼠下丘脑外侧区谷氨酸能神经元对焦虑样行为的调控作用。方法:成年雄性Vglut2-ires-cre小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A、B两组双侧下丘脑外侧区微注射AAV-m Cherry病毒,C、D两组注射AAV-h M4Di-m Cherry病毒。两周后A、C两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B、D两组腹腔注射CNO。30 min后进行旷场实验和明暗箱实验,观察小鼠焦虑样行为的变化。行为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验证病毒的表达情况及注射位置的准确性。结果:标记病毒注射后Vglut2-ires-cre小鼠下丘脑外侧区谷氨酸能神经元病毒表达成功。旷场实验中,D组小鼠总的运动距离、平均运动速度及进入中央区次数与A、B、C三个对照组相比均未见统计学差异,而在中央区的停留时间则明显缩短(P0.01)。明暗箱实验中,D组小鼠在明箱侧的停留时间较A、B、C三个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但进入次数则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抑制下丘脑外侧区谷氨酸能神经元后增强了小鼠的焦虑样行为,提示这类神经元和焦虑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488.
日本核辐射事件发生以后,国际核辐射突发事件的发生态势出现了新的变化特点.从国际核辐射突发事件的发生数量、影响力以及公众的关注程度等方面分析了目前国际核辐射事件发生态势出现的新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防原医学原有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挑战. 相似文献
489.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在正常早孕、异位妊娠、自然流产与多胞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94例就诊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检测β-HCG含量的正常早孕,异位妊娠,多胞胎以及流产(先兆流产18例,难免流产12例)孕妇(年龄在23岁至30岁,停经35至45d)的血清,采用ACCESS2化学发光仪器检测各组孕妇血清中β-HCG的含量,并对部分孕妇进行动态跟踪检测其48h后血清β-HCG含量的变化,通过统计学方法比较其差异来评价β-HCG的临床诊断意义。结果多胞胎组β-HCG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早孕组,正常早孕组β-HCG含量明显高于异位妊娠组及先兆流产组,异位妊娠组及先兆流产组β-HCG含量又明显高于难免流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异位妊娠组与先兆流产组β-HCG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清中β-HCG含量在判断早孕,异位妊娠,多胞胎以及评价流产预后中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90.
目的结合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LCAPA)患者的CT表现及术中肉眼观察情况,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5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经手术证实的11例ALCAPA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并与术前CT和术中诊断比较。 结果11例患者CT检查与术中肉眼观察诊断结果相符,超声心动图表现与CT检查结果、术中肉眼诊断结果比较,8例诊断符合,3例诊断不符合,其中2例超声检查分别误诊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和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F),1例术前超声诊断为左冠状动脉扩张,二尖瓣前叶裂合并重度关闭不全,而CT检查及术中诊断发现存在2支冠状动脉左前降支,1支起源于左冠状动脉,另一支起源于肺动脉。 结论超声心动图可及时、准确诊断ALCAPA,但对明确心腔外的血管走行、起源有一定局限性,需结合CT等其他影像检查方法,进一步明确冠状动脉的走行及发育,以评估手术适应证及预后,为临床提供更为精确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