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17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刘恋  吴珊  郑文斌  张泽敏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0):1325-1326,I0003
目的 探讨1,2-二氯乙烷(1,2-DCE)中毒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8例1,2-DCE中毒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或亚急性1,2-DCE中毒性脑病以全脑症状和严重的颅高压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变早期CT及MR检查可显示弥漫性脑水肿和脑肿胀,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大脑皮层下白质对称性弥散性低密度,弥散系数图(ADC)值的下降;随着病变的好转,脑水肿减轻,病灶逐渐减小,病灶区ADC值增高.早期应用足量甘露醇、激素及加用高压氧治疗,能改善预后.结论 1,2-DCE中毒性脑病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有明确毒物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早期采取及时正确的治疗措施控制脑水肿,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2.
目的:研究磁体内置BODY线圈与全脊柱相控阵线圈获取的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图像对中轴骨转移瘤显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技术( WB - DWI)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本院有明确恶性肿瘤病史并辅助检查(包括X光平片及常规CT、MRI)诊断中轴骨转移患者39例,其中采用磁体内置BODY线圈行磁共振全身弥散扫描患者16例(实验A组),采用全脊柱相控阵线圈行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成像扫描患者23例(实验B组);所有患者在3个月之后至少一次全脊柱MRI随访扫描(包括STIR序列扫描).比较实验A组和B组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图像的阳性率、病灶数目及所能现实的骨转移灶的最小直径,并进一步分析两组图像对病灶显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实验A组和B组显示骨转移灶阳性率均为100%;实验A组显示病灶的数目、最小直径不如实验B组;实验A组和B组对骨转移灶显示的敏感性分别为87.14%和91.31%,特异性分别为90.36%和89.07%.结论:体部正交线圈获取的WB - DWI图像虽然空间分辨率和信号分辨率较局部体表相控阵线圈低,但对骨转移灶显示能力的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而且具有大范围全身扫描的优势,值得在临床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诊断中推广使用;但临床应用该序列诊断时对可疑区域应采用局部线圈,如全脊柱相控阵线圈,加扫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成像,以提高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小病灶的显示能力.  相似文献   
73.
弥漫性轴索损伤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漫性轴索损伤在临床工作中常见,诊断及治疗困难,预后不佳。弥散张量成像是能定性定量显示组织结构完整性、病理改变及功能变化的新技术,在DAI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估各方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4.
应用DWI和ADC预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昏迷时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在预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昏迷时间的应用。方法:将57例伤后2h~20d、临床与影像诊断均符合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患者,进行磁共振常规 T1WI、T2WI和DWI检查,在其DWI表观扩散系数图上测定兴趣区ADC值。昏迷时间预测模型的建立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分析结果显示预测模型预测的昏迷时间与患者实际昏迷的时间非常接近。结论:昏迷时间预测模型可为临床提供昏迷时间预测。  相似文献   
75.
76.
患者女,44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不适近2年故院。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及癌胚抗原(CEA)均为阴性。血清总胆红素(19.7μmol/L)和间接胆红素(17.4μmol/L)轻度升高。  相似文献   
77.
本文收集了我科92年至95年住院的缺血性卒中77例,结合MRI、CT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51例,女26例。年龄43~88岁,平均61岁。嗜烟者20例,嗜酒者11例。伴发高血压病者47例,糖尿病者14例,高脂血症者21例。 1.2 起病形式 急性起病66例,亚急性起病11例。动态发病30例,静态发病47例。起病后症状24小时内达高峰37例,仍进展的40例,其中34例在一周内病情稳定,超过一周的6例。  相似文献   
78.
弥漫性轴索损伤在磁共振弥散成像中的表现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至亚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在磁共振弥散成像中的表现特点。方法:35例患者在脑外伤后1小时~20天行常规MR成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比较病灶在各种序列上的表现特点。结果:35例在常规MR成像和DWI中共显示病灶165个,在DWI上能观察到而常规MR成像无法显示的病灶有42个(25.5%),在DWI上信号明显高于T2加权成像的病灶67个(40.6%)。165个病灶中127个为非出血性病灶,将其分成两组,入院时GCS评分≤8分组(A组)和GCS评分>8分组(B组),A组表观弥散系数(ADC)平均值为(0.72±0.84)×10-3mm2/s(n=98),B组ADC平均值为(1.28±0.73)×10-3mm2/s(n=29)。结论:对急性和亚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非出血病灶的显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明显优于常规磁共振T2加权像,从超急性期到亚急性期,ADC 值均下降,入院时GCS评分≤8分组的平均ADC值明显低于GCS评分>8分组,ADC下降程度与DAI损伤程度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入院前心电图采集和电话通知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进入急诊室至球囊扩张时间[进门至球囊扩张(door to balloon,D2B)时间]的影响. 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抢救中心并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分为3组:无入院前心电图(无心电图)组、有入院前心电图(有心电图)组和依据入院前心电图进行电话通知(电话通知)组.主要分析指标为D2B时间.次要分析指标为住院期间患者病死率. 结果 纳入研究患者402例,其中无心电图组137例(34.1%),有心电图组176例(43.8%),电话通知组89例(22.1%).3组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及心肌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心电图组比较,有心电图组和电话通知组患者D2B时间缩短,3组分别为113 min、96 min和86 min(均P<0.01).3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4例(2.9%)、4例(2.3%)和3例(2.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入院前心电图采集和早期电话通知能缩短STEMI患者D2B时间,使更多的患者D2B时间<90 min.入院前与医院建立电话联系可缩短再灌注时间.  相似文献   
80.
64层螺旋CT血管分析软件在脑动脉CTA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r血管分析(VA)软件在脑动脉CTA的应用的可行性与局限性。材料与方法:3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完成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增强扫描后选取钙段病变或可疑病变脑动脉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CTA图像(VII、MIP、MPR)和常规CTA图像+VA图像作诊断,诊断结果以DSA或手术结果为准,比较2组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常规CTA结合VA对脑血管性病变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于单独的常规CTA。VA对脑动脉瘤及脑动脉斑块的显示、软硬斑块的鉴别和血管腔狭窄程度的测量,效果优于常规CTA。结论:VA软件适用于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多种重建方法综合应用是CTA正确诊断脑血管性病变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