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目的:探讨超声、超声造影、X线钼靶及三者联合应用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行超声、超声造影、X线钼靶及三者联合诊断的156例乳腺癌和260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分析超声、超声造影、X线钼靶3种检查方法单独及联合使用对早期乳腺癌诊断率的差异.结果:超声单独诊断早期乳腺癌敏感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上肢动脉从肱动脉至指端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变化趋势。 方法纳入2019年8月至2019年11月川北医学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健康成人205例,其中男88例,女117例,年龄20~80(49±15)岁,各年龄段男女比例相当。采用常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平面波超敏感血流显像技术(Angio PLUS)探查右手臂的肱动脉、尺动脉、桡动脉、指掌侧固有动脉、指背动脉弓及甲床三级动脉弓,获取各动脉的解剖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分析动脉间各项参数的差异及变化趋势。 结果上肢动脉血流频谱主要表现为单相波形、典型三相波形、非典型三相波及其他少见波形4种类型。由肱动脉至指掌侧固有动脉血流频谱中单相波形占比逐渐增多(Mantel-Haenszel趋势检验χ2=139.457,Spearman's R=-0.477,P<0.001),至指端动脉水平血流频谱均表现为单相波形。当肱动脉血流频谱表现为单相波形时,其分支动脉均表现为单相波形。由肱动脉至甲床三级动脉弓的血管内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阻力指数、搏动指数、血流容积速度、收缩期血流加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组动脉间Cruskal-Wallis检验H=898.478、802.719、613.528、656.745、836.189、868.450,均P<0.01),上述参数均与动脉解剖位置相关并呈递减趋势(Spearman's R=-0.930、-0.871、-0.768、-0.793、-0.891、-0.921,均P<0.01)。 结论正常成人上肢由近心端至远心端动脉管腔内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呈现规律梯度变化。常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Angio PLUS技术可用于监测上肢动脉及指端微循环的不同水平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影响肝细胞肝癌(HCC)术后5年复发情况的超声诊断因素并建立预测指数(PI)模型,评价该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对所有相关超声诊断因素进行Kaplan-Meier和Log-rank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出预测因子以及回归系数,根据预测因子以及回归系数建立超声诊断预测HCC术后5年复发情况的PI模型,对PI模型进行有效性检验和多因素校正,绘制PI模型预测HCC术后5年复发情况的ROC曲线,评价该模型对于判断HCC术后5年复发情况的预测价值。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示:肿瘤边界(β=0.14,OR=1.23)、肿瘤部位(β=0.36,OR=1.58)、肿瘤大小(β=0.59,OR=2.42)、肿瘤数目(β= 0.41,OR=1.79)为影响HCC术后5年复发情况的独立预测因子,根据预测因子以及回归系数建立PI预测模型:PI=0.14×X1(边界清=0,边界不清=1)+0.36×X2(周围型=0,中央型=1)+0.59×X3(cm)+0.41×X4(单发=0,多发=1),PI的临界值为1.66,模型有效性(χ2=12.43,P < 0.05),PI模型经多因素校正成为独立预测因子(β=1.08,OR=2.91),PI模型的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12(0.765~ 0.957),准确度为78.7%。结论本研究提出了超声诊断预测HCC术后5年复发情况的PI模型以及预测临界值,该模型的预测价值较高,为临床对HCC术后复发情况的精准评估提供的依据。   相似文献   
44.
正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病变是其主要并发症,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最为常见[1];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是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AS)形成的始发因素,并与心脑血管病变的进展直接相关[2]。因此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评估可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起到早期监测的作用,本组通过高频超声测量RA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维吾尔族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以及血尿酸水平与NAFLD的关系.方法 对2011年7月-2012年7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体检的2 241例维吾尔族受检者进行问卷调查,测量体质指数、腹围、血压、空腹血糖(FPG)、血脂、血尿酸等.结果NAFLD和高尿酸血症的检出率分别为43.90%(984/2 241)和8.38%(188/2 241).NADLD患者的血尿酸水平[(320±88)μmol/L]高于非NAFLD者[(254±8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患者的NAFLD发生率(78.19%)高于非高尿酸血症人群(4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FPG升高外,代谢综合征、血压升高、高三酰甘油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中心性肥胖的发生率均随着SUA水平的增加而增加(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对NAFLD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OR=2.086,95%CI(1.344,3.237)].结论 在维吾尔族人群中血尿酸水平与NAFLD密切相关,血尿酸水平增加是NAFL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6.
龙燕  王秀薇  向勤  张蕾  邹媛  刘朝辉  魏泉玥  袁新雨 《重庆医学》2021,50(12):2111-2115
目的 了解重庆市非主城区成年居民健康认知水平,为制订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课程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方法抽取非主城区成年居民1037名,使用《重庆市居民健康认知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9年重庆市非主城区成年居民总体健康认知水平29.12%,常见卫生知识51.69%、健康生活方式51.29%、基础疾病知识16.39%、操作处置技能34.84%,各维度健康认知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2.543,P<0.001).不同文化程度、年龄的居民健康认知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40岁以下年龄人群健康认知水平较高.结论 重庆非主城区成年居民总体健康认知水平尚可,但5个维度认知差异较大,应针对重点人群和薄弱健康知识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行动.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不同心脏起搏模式对具有正常房室传导顺序并植入双腔频率应答起搏器(即DDDR起搏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左心室功能和左心室短轴应变的影响。方法 纳入具有正常房室传导顺序并植入DDDR起搏器的SSS患者45例,对每例患者随机进行心房起搏心室起搏(APVP)、心房起搏心室感知(APVS)和心房感知心室感知(ASVS)模式起搏各30 min,通过超声心动图技术获取患者在3种模式下左心室功能和左室短轴应变参数。结果 3种起搏模式中,ASVS与APVS起搏模式下E/E'低于APVP起搏模式,LVEF和SV高于APVP起搏模式(P<0.05)。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ASVS起搏模式下除基底段前间壁外,余基底段各节段及中间段各节段均显著高于APVP起搏模式(P均<0.05),APVS起搏模式下基底段侧壁、后壁、下壁及中间段各节段均显著高于APVP起搏模式(P均<0.05)。ASVS起搏模式下除基底段前间壁和中间段前壁和下壁外,余基底与中间段各节段均高于APVS起搏模式(P均<0.05)。收缩期峰值周向应变:ASVS起搏模式下基底段后壁和下壁和中间段侧壁高于APVP起搏模式,APVS起搏模式下中间段下壁和后间壁、心尖段后壁和下壁高于APVP起搏模式(P均<0.05)。结论 ASVS和APVS起搏模式下能较好地保存心肌收缩能力和维持有效的心排出量。  相似文献   
48.
49.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进行拉米夫定(LAM)多位点耐药突变检测。方法提取病毒核酸,对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进行测序,采用DNA STAR(Lasergene)软件分析测序结果。结果共对1 704例CHB患者进行耐药突变检测,检出的主要突变类型为rtM204V/I,约占60.1%,约36.1%的患者合并rtL180M突变,1.3%的患者合并rtV173L突变。结论rtM204V/I是LAM耐药突变的主要类型,可合并rtL180M或rtV173L突变;准确检测各类型耐药突变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经病理证实的GIST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GIST患者中发生于胃27例,小肠11例,其他部位18例。肿块平均直径7.9cm,腔外生长者24例,腔内生长者16例。胃肠道钡餐造影表现(16例):腔内充盈缺损,局部黏膜展平,胃、肠腔被推挤,可见黏膜破坏,蠕动消失。CT9例,肿块密度均匀1例,不均匀8例。增强后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7例。MRI4例,肿块T1WI呈均匀低信号1例,3例不均匀低信号;T2WI肿块呈高信号。结论GIST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在胃肠钡餐造影上以消化道腔外肿块为主,CT和MRI在GIST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