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5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儿童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最佳时机、屈光度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57例67眼先天性和外伤性白内障,年龄2岁至12岁,行白内障摘出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2-14月。结果 除10例患儿不合作,其余患儿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所提高,≥0.5为28眼,占53%。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后囊浑浊,23眼行Ⅱ期后囊切开或YAG激光治疗。其他并发症包括葡萄膜炎、瞳孔多位、人工晶状体瞳孔夹持等。结论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目前儿童白内障较为理想的复明手段,但应掌握手术时机,及时妥善处理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原因的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力军  邵庆  蒋沁 《江苏医药》2003,29(9):655-657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1535例1860眼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其中后囊膜破裂眼进行了粘弹剂保护下的处理。结果1860眼超声乳化手术中,后囊膜破裂126眼(占6.8%)。发生于Ⅳ级硬核109例(86.5%),Ⅱ~Ⅲ级核17例(13.5%);超声乳化吸出核过程中84眼(66.7%),发生于注吸皮质过程中34眼(27%),发生于植入人工晶状体过程中5眼(4%);其中成功完全连续环行撕囊41眼(32.5%),其他方式截囊85眼(67.5%)。123眼植入人工晶体。结论对核硬度的正确评估和完整的前囊撕囊是减少后囊破裂的关键。术的谨慎操作和良好的显微手术技术及术中手术方式的灵活调整是减少后囊破裂等并发症的保证。一旦发生,应正确处理后囊膜破裂,尽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CT及MR图像特征在鉴别眼眶良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2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79例眼眶肿瘤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眼眶肿瘤的良恶性与肿瘤部位?大小?形态?边界?位置?累及象限数量?骨质破坏?T1及T2信号?T1及T2信号均匀性?强化方式及CT值之间的相关性,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79例眼眶肿瘤包括良性肿瘤49例及恶性肿瘤3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形态?肿瘤边界?肿瘤位置?骨质破坏及T2信号与眼眶肿瘤良恶性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破坏及T2加权呈等信号是判断眼眶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结论:眼眶CT及MR可以清晰地显示眼眶肿瘤?若眼眶肿瘤合并骨质破坏或T2加权呈等信号,则恶性可能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抑制因子Sema3A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成年雌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模型和电针组各分7、14、28d3个时间点,建立成年大鼠第9~10胸椎段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电针组于术后当天进行电针治疗,3个组均分别于术后7、14、28d取材,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脊髓内Sema3A的表达.结果:术后7、14d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脊髓损伤处邻近组织内Sema3A表达增强;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脊髓损伤邻近组织内Sema3A表达显著增加;而28d时,电针组、模型组、对照组的Sema3A表达基本一致.结论:电针早期能促进脊髓损伤后Sema3A的表达,从而增强Sema3A对迷乱性出芽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正确的轴突出芽,这可能是其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人类弱视视觉皮层fMRI反应与对比敏感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类弱视视觉皮层fMRI反应与心理物理学指标对比敏感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以1.5T MR采集9名正常人、10例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和10例单眼斜视性弱视患者对视网膜脑图刺激和6 cpd空间频率、50%对比度的黑白光点刺激的视觉皮层功能数据,划分出每个受试者的视觉皮层区,计算各个区的平均反应T值,与正常对照组主导眼对比,观察两种类型弱视视觉皮层损害情况.检测所有受试者健眼和弱视眼对比敏感度值.对弱视眼有损害的皮层功能区平均反应T值及弱视眼对比敏感度值标准化后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屈光参差性弱视在V1、V2、V3、Vp及V7区,斜视性弱视在V1、V2、Vp区有功能损害(P<0.05),在这些损害的皮层功能区,两弱视组标准化反应T值及标准化对比敏感度值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弱视皮层损害区的fMRI反应与对比敏感度之间无相关,原因可能为对比敏感度减低是由于具有感知低对比度属性的神经元阈值在高空间频率下升高,而fMRI不能有效检测出此种变化,也可能与fMRI本身技术局限性及刺激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6.
屈光参差性弱视皮层功能损害fMRI视网膜脑图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 fMRI)视网膜脑图技术(retinotopic mapping),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皮层功能损害的发生机制. 资料与方法 以1.5T MRI系统采集8例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枕叶视觉皮层对于视网膜脑图刺激和6 cpd空间频率黑白光点刺激的功能数据,比较弱视眼和健眼在初、高级视觉皮层功能区功能反应;对初、高级皮层间功能损害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 弱视眼在V1、V2、V3、VP、V7区反应T值低于健眼( P<0.05 ),在V3a、V4、V8区弱视眼与健眼T值无统计学差异;V1区与V2、V3、VP、V7区之间反应减低相关分析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弱视患者初、高级视觉皮层均存在功能损害,两者之间无明显因果关系;在高级视觉皮层,背、腹侧传导通路均有功能损害;fMRI视网膜脑图技术为深入研究弱视初、高级视觉皮层功能损害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眼眶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1年1月在本院手术治疗的52例眼眶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眼球内陷40例(40只眼),术后36例眼球内陷矫正,4例改善?术前复视44例,术后3个月检查39例复视完全消失,5例晚期手术者在周边视野仍存复视?眼球各方向运动良好,手术前后的视力无明显变化?结论:选择合适的眶内填充物手术整复眼眶爆裂性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早期手术疗效优于晚期手术?  相似文献   
18.
视觉皮层分区的功能MRI视网膜脑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功能MRI(fMRI)视网膜脑图描绘人视觉皮层各视区的技术方法和生理意义。方法采用1.5T超导MR设备,运用2种具有相位编码信息的投影刺激:离心外散和向心内聚的光环刺激,以及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极角刺激,对6名正常人(受试者)进行血氧水平依赖(BLOD)的fMRI。将检测数据进行头动校正、配准等空间预处理,再根据刺激视野的时间相位编码,经傅立叶变换计算出视野特征,得到完整的视网膜脑图,并以二维和三维可视化方式显示。结果成功得到6名受试者初级视觉皮层的个体化分区图,描绘出视区V1、V2(V2腹侧和背侧)、V3和VP、V3A和V4v、V7和V8等视区的精细分区,各视区以一定的拓扑结构分布于枕叶皮层。结论fMRI视网膜脑图技术可以无创、精确地显示人脑视觉皮层功能分区。  相似文献   
19.
龚琦  邵庆  刘虎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1):2096-2097
目的:探讨共同性外斜视内直肌的病理变化与斜视发现时间的关系。
  方法:对30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行斜视矫正手术,术中将截除的内直肌用4%甲醛固定后送病理,在显微镜下观察眼外肌的组织结构,并进行HE和Masson染色。
  结果:共同性外斜视30例中,内直肌纤维大小不一、形态异常,数量减少,肌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经Masson染色后发现,发现斜视较久患者组眼外肌肌纤维含量明显少于发现时间较短患者组(P<0.05) 。
  结论:斜视的发生与眼外肌的结构异常有关,发现斜视时间较久的共同性外斜视比发现时间较短的共同性外斜视其眼外肌发生明显的纤维化,说明内直肌纤维化可能是外斜视形成的原因之一。随着斜视时间的延长,眼外肌纤维化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20.
梁平  丁新生  张承宁  邵庆 《江苏医药》2007,33(8):798-799
目的 研究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表观调节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8例(32眼)经白内障摘除并植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患者进行调节力的测定;并对角膜散光、前房深度、眼球轴长、年龄、瞳孔直径、角膜屈率(K值)等影响因素进行观察测定.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的单眼调节力平均为1.41 D,瞳孔直径和前房深度与调节力的大小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植入人工晶状体后眼的调节力是客观存在的,瞳孔直径和前房深度与调节力的大小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