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82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32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42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采用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进行治疗,观察术中超声乳化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视力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超声乳化时间为0.47~3.68分钟,其中Ⅳ级核超声乳化时间平均为(1.80±1.05)分钟。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0.3~0.8共16眼,0.8以上26眼。术中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后2眼角膜轻度水肿,2眼术后3月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结论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好的白内障手术方式,特别是对硬核白内障,具有其他术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22.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MVR)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最常见的眼后节机会性感染以及造成视力丧失的最主要原因。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控制感染和减少复发频率,延长复发间隔时间方面已取得明显效果。全身应用高效抗逆转录酶病毒治疗法(HAART)对CMVR的预后产生了明显影响。但是治疗过程中免疫恢复性葡萄膜炎的出现正成为新的导致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5, 21: 413-415)  相似文献   
23.
赵晓辉  邢怡桥  陈樱 《眼科》2005,14(4):247-248
目的探讨一期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的临床疗效。设计回顾性、非对照研究。研究对象54例(54眼)人工晶状体眼(EOL2E+IOL45眼,PHACO+IOL9眼)RD患者。方法均采用一期玻璃体切除术。其中12眼行硅油填充,其余42眼行C3F8填充,术中同时取出人工晶状体者14眼。术后随访6~18个月。主要指标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结果一期玻璃体切除术中发现新裂孔17跟(31.48%),视网膜最终完全复位48眼(88.89%),部分复位4眼(7.41%),未复位2眼(3.70%),后者系严重PVR所致,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对人工晶状体眼RD行一期玻璃体切除术,可提高患眼视功能,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4.
李培凤  杨安怀  邢怡桥  李林 《眼科》2005,14(4):264-266
视网膜脱离(retina detachment,RD)是眼科常见的急性致盲性疾病之一。目前RD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封闭裂孔使视网膜尽快从解剖上复位,并使其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以往对脱离的视网膜手术前后的功能评价多采用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letroretinogram,ERG),而其反映的是整个视网膜的功能,但实际视网膜脱离范围可能只局限于1~3个象限,故ERG不能准确地反映脱离区视网膜手术前后的功能变化。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弥补了这一空缺,其可客观检测不同区域的实际视网膜功能,较准确地反映视网膜功能变化。本组对16例RD患者的16眼术前和术后1个月行mfERG检查,以评价脱离的视网膜复位后视功能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25.
透明角膜切口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高度近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透明角膜切口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例34眼高度近视患者表面麻醉下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低或负度数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和屈光度数。结果术中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24月,5眼出现轻度后囊混浊,未发现黄斑囊样水肿及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在具备熟练的超声乳化技术前提下,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低或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高度近视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6.
MMP-9及TIMP-1在碱烧伤小鼠角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角膜烧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组织型抑制剂(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oteinase1,TIMP1)在小鼠角膜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1mol·L-1氢氧化钠溶液烧伤昆明小鼠角膜,建立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小鼠角膜烧伤后不同时间点MMP9及TIMP1在角膜中的分布及其积分吸光度(A)值。结果小鼠角膜碱烧伤后第2d炎性细胞增多,第7d炎症达到高峰,21d后基本消失。小鼠角膜上皮层、基底膜、以及基质层中大量炎性细胞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均有MMP及TIMP1表达。角膜中MMP9在第2d出现表达,第7d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TIMP1开始表达不明显,第7d出现表达,14d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结论小鼠碱烧伤模型炎症早期MMP9活性增高,继而TIMP1分泌增多,MMP9活性受抑,炎症减轻。提示MMP9可能是参与碱烧伤角膜溃疡形成、角膜融解及纤维化的重要调控因子,而TIMP1则在炎症的抑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7.
P-糖蛋白是一种与肿瘤多药耐药有关的膜蛋白,并且也存在于眼晶状体上,与Cl^-通道转运的关系密切,对维持晶状体透明性及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意义。本文对P-糖蛋白的生物学特点,在晶状体的表达,及其与Cl^-通道、糖性白内障发生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8.
复杂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下膜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陈震  杨安怀  邢怡桥 《眼科研究》2005,23(5):491-494
目的研究复杂视网膜脱离病例中视网膜下膜的超微结构特征,探讨视网膜下膜的细胞成分。方法对21例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视网膜下膜者行玻璃体切割术加视网膜下膜切除术,将所获得的视网膜下膜经处理后于光镜下选择细胞较密集处做超薄切片,染色后行透射电镜观察并摄影。结果复杂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下膜中,色素上皮细胞多呈散在分布,未见明显基底膜供细胞附着,在条索或片状膜当中的色素上皮细胞形态存在变化。神经胶质细胞胞浆内有较丰富的细胞器和直径约10nm的中间型微丝形成。视网膜下膜的细胞间质含有大量胶原纤维。成纤维细胞形状不规则,活跃,胞浆中见大量直径4~6nm微丝。结论视网膜下膜主要由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视网膜下膜中色素上皮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有转化与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新型光学装置下无光导-双手法玻璃体切割术在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对38例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借助新型光学装置行无光导-双手法玻璃体切割术,术中解放术者双手行视网膜前膜和/或视网膜下膜剥除并有效地止血。观察手术效果、手术并发症,评价此手术方法的实用性。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不需刮除角膜上皮。术后随访1月时35眼视力提高两行以上,其中视力大于0.3者5眼,3眼视力无改变。术中有效地剥膜及止血,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后1眼视网膜脱离复发。结论:和常规玻璃体切割术相比,新型光学装置下无光导一双手法玻璃体切割术对于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0.
患者女,61岁.自幼自觉右眼视力下降,尤以夜晚明显,视物范围缩小.后上述症状逐渐加重,于2000年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右眼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并定期检查.近年自觉右眼视力下降速度加快,于2006年4月来我院眼科就诊.否认家族遗传病及类似病史,否认眼外伤、葡萄膜炎、高血压及梅毒病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