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7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背景 在中国,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黄斑变性患者中约有40%患有多灶性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PCV会导致反复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 PED)、广泛的视网膜下或玻璃体内出血,以及严重的视力损失。近年来,已有多种该病的治疗方法在中国使用,临床医生需要获得治疗PCV的全面经验。方法 由14名具有专业背景的眼科专家形成指南专家组,重点关注如下方面问题和相应的结局:非活动性PCV患者的治疗选择;未经治疗的PCV患者的治疗选择,包括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单药治疗、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PDT)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抗VEGF负荷治疗后仍有持续性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或视网膜内液(intraretinal fluid,IRF)的患者,以及伴有大量视网膜下出血的患者的治疗选择。证据整合团队在各个问题下进行系统评价,为推荐意见的形成提供依据。本指南...  相似文献   
43.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增生膜再塑型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不同病程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增生膜中不同细胞成分、细胞外基质(ECM)、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剂(TIMPs)随病程变化的规律,探讨PVR增生膜的再塑型机制。 方法 病程2个月至8年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PVR患者的增生膜手术标本16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增生膜中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胶质细胞等不同的细胞成分,纤维连接蛋白(FN)、层粘连蛋白(l aminin)、Ⅰ~Ⅳ型胶原等不同ECM成分,以及MMPs(MMP2、MMP9)和TIMP1,分析不同病程PVR增生膜中各标记成分的变化以及与病程的相关性。 结果 随PVR病程延长,增生膜中RPE细胞、MMP2、FN表达逐渐减少(P=0.014,P=0.001,P=0.008), 胶质细胞、Ⅰ、Ⅲ型胶原逐渐增多(P=0.022,P=0.001,P=0.008),层粘连蛋白和Ⅱ、Ⅳ型胶原均有表达,但不随病程变化。RPE细胞、MMP2、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与病程呈负相关,胶质细胞、Ⅰ、Ⅲ型胶原的表达与病程呈正相关;MMP2与FN变化呈正相关。MMP9、TIMP1始终都有表达,但不随病程变化。 结论 在PVR增生膜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增生膜中的RPE细胞、胶质细胞、FN、Ⅰ、Ⅲ型胶原、MMP2参与了PVR的再塑型过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308-312)  相似文献   
44.
目的 评价玻璃体手术是否能成功的使外伤黄斑孔关闭及提高视力。方法 对1999年7月至2002年8月我院治疗36眼外伤黄斑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进行玻璃体切除、气液交换、自体浓缩血小板封孔及气体填充,28眼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后俯卧位。2眼待气体吸收后因视网膜增殖及下方新裂孔的形成而出现视网膜的脱离即行硅油填充,术后3个月行硅油取出。6眼术中发现视网膜裂孔的联合视网膜光凝或冷凝封闭裂孔。手术距伤后时间为10天~2年。结果 术后黄斑孔全部闭合(100%),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15眼(41.67%)。结论 玻璃体手术治疗外伤黄斑孔具有较高的孔闭合率,良好的视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45.
目的 对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外伤性黄斑孔的疗效进行同顾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8年期间接受玻璃体切除治疗的外伤性黄斑孔病例共95例95只眼.均接受标准的扁平部玻璃体切割、气体填充联合或不联合内界膜( ILM)剥除及血小板封孔术.比较手术前后孔的闭合情况及视力的恢复情况.结果 术前平均病程为(9.8±21.8)个月,平均孔径为(644.2±270.5)μm,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0.12±0.1( 1.1±0.45 )logMAR.术后平均随访(96± 131)d,患者视力提高69只眼(72.6%)、不变19只眼(20%)、下降7只眼(7.4%).术后BCVA平均为0.22±0.19(0.83±0.40)logMAR,比术前显著提高.术后BCVA达0.2以上者46只眼(48.4%).单次手术后孔闭合率为100%.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外伤性黄斑孔能有效促进裂孔闭合,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46.
47.
目的 评价黄斑裂孔手术联合或不联合白内障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合并早期白内障的疗效,探讨联合白内障手术的意义.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合并早期白内障的9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1例患者一期手术仅行单纯黄斑裂孔手术(单纯黄斑孔手术组),49例患者一期行黄斑孔手术联合白内障摘除(联合手术组).记录单纯黄斑孔手术组术后白内障进展情况以及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裂孔闭合情况以及住院治疗的总费用.结果 单纯黄斑孔手术组41例患者中,38例(92.7%)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发现白内障核混浊明显加重,其中18例(43.9%)患者行二期白内障手术.两组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分布无明显差异,术后两组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最佳矫正视力分布无明显差异.两组黄斑裂孔闭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黄斑孔手术组已行二期白内障手术患者两次住院治疗的总费用高于联合手术组住院总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采用联合白内障手术与否均可得到相似的视力预后,但联合手术可使患者避免二次手术的痛苦,减少手术成本.  相似文献   
48.
目的 应用Cirrus HD OCT观察成年人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mGCIPL)厚度的分布规律,探讨mGCIPL随着眼轴长度改变的变化规律。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4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门诊的患者170例(276眼),采用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Cirrus HD OCT测量mGCIPL厚度,得到平均,6个扇形区域(颞上、上方、鼻上、颞下、下方、鼻下),最小mGCIPL厚度共8个参数。研究mGCIPL厚度的分布规律,采用Spearman进行mGCIPL厚度与眼轴长度的相关性分析,应用广义估计方程进行mGCIPL厚度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该276只眼的6个扇形区域中鼻上mGCIPL厚度最大,为83.5(78.0,89.0)μm,下方mGCIPL厚度最小,为79.0(73.0,84.0)μm,分布规律为鼻上>上方>颞上≈颞下≈鼻下>下方。8个参数均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 (r=-0.504~-0.395,P<0.001)。8个参数除了受眼轴长度(β=-3.201,P<0.001)影响外,还受年龄(β=-0.185,P<0.001)影响。结论 mGCIPL厚度分布规律为鼻上>上方>颞上≈颞下≈鼻下>下方。mGCIPL厚度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因此在应用mGCIPL厚度进行青光眼诊断时应考虑眼轴长度的影响,尤其在高度近视人群更应排除其干扰。  相似文献   
49.
本研究着重探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眼科学教学改革,以“青光眼”教学为实验教学课程,通过研制青光眼网络教学课件、试行基于网络的讨论式教学等,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知识量,这对改革医学教学模式具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0.
发散式思维训练是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眼科学教学中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发散式思维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发散式思维训练不但培养了学生对眼科学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