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91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探讨C5 7BL/ 6J 重组活化基因 1(recombinantactivegene 1,Rag1)敲除鼠 (简称Rag1小鼠 )和C5 7BL/ 6 (C5 7)小鼠急性细菌性鼻窦炎的自然感染过程及二者之间的差别。方法 Rag1缺乏鼠和C5 7小鼠各 10只 ,采用鼻孔内接种肺炎链球菌T5 9,另外 4只接种大豆肉汤作对照。分别于接种2d(各 2只 )、5d(各 4只 )、10d(各 2只 )、14d(各 2只 )处死动物 ,对照组于第 5天处死。处死前作鼻腔灌洗培养 ,头颅石蜡包埋 ,连续切片 ,Luna染色 ,计算机辅助光镜观察 ,计算窦腔内中性粒细胞集落所占窦腔的百分率和每平方毫米窦腔黏膜中浸润的多形核白细胞数。结果 接种 5dRag1小鼠和C5 7小鼠窦腔感染均达到高峰 ,窦腔中白细胞集落和黏膜中白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10d后C5 7小鼠窦腔感染逐渐减轻 ,14d后基本控制 ,而Rag1小鼠感染持续存在 ,与C5 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 ,14d后鼻灌洗液中仍培养出肺炎链球菌。结论 采用肺炎链球菌T5 9鼻内接种法成功地诱导出Rag1和C5 72种小鼠急性鼻窦炎 ,肺炎链球菌在C5 7小鼠鼻腔鼻窦内的感染可被完全、自主、快速控制 ,但Rag1小鼠则不能完全控制这种感染 ,并有演变成慢性炎症的倾向 ,提示T和B淋巴细胞依赖性免疫功能在清除细菌感染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基因敲除  相似文献   
82.
为了增强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细胞中期核染色体原位杂交效果,我们对组织的预处理条件进行了改良,结果发现,应用微波加热,硫氰酸钠处理后蛋白酶消化时间明显缩短,减轻了对组织形态结构的破坏,在大多数切片中获得均匀一致的杂交信号。提示本改良方法可能成为肿瘤发生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83.
糖尿病并发肺结核在肺科临床工作中颇为常见。以往认为肺结核在并发糖尿病情况下,其病情严重,治疗困难,预后不良。但自从有抗结核和治疗糖尿病的各种有效药物后,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情况明显改善。本文将我院自1972年4月至1980年7月所收治的糖尿病并发肺结核32例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4.
目的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可能与口腔癌的发病有关.迄今为止,中国人群中仍缺少大样本量的研究分析中国口腔癌中的HPV感染率及口腔感染HPV的致癌风险.本研究对中国口腔癌中高危型HPV的感染率以及感染高危型HPV的口腔癌致癌风险进行荟萃分析.方法 检索CNKI、VIP、CBM和万方等中文数据库以及PubMed、Embase等外文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4-10-24.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采用Stata11.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口腔癌患者中HPV(未分型)、HPV-16、HPV-18和HPV-16/18重叠感染率,并根据检测方法、标本类型和研究时间进行HPV-16感染率的亚组分析.纳入病例-对照研究,进行高危型HPV-16、HPV-18感染与口腔癌的发病风险的荟萃分析.结果 共44篇文献纳入中国口腔癌中HPV感染率的荟萃分析,中国口腔癌中HPV的总感染率、HPV-16感染率、HPV-18感染率、HPV-16/18的重叠感染率分别为52%(95%CI:41%~63%)、42%(95%CI:33%~51%)、22%(95%CI:13%~30%)和11%(95%CI:7%~16%);口腔鳞癌中HPV-16感染率为42%(95%CI:32%~52%).亚组比较显示,2000年以后发表的论文中HPV感染率更高,P=0.020;PCR和非PCR检测方法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0;新鲜冷冻组织组和石蜡保存标本相比,虽然HPV感染率较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9.共15篇文献纳入口腔癌HPV-16感染风险效应的荟萃分析,OR为5.95(95%CI:3.97~8.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共5篇文献纳入口腔癌中HPV-18感染风险效应的荟萃分析,OR=1.55(95%CI:0.77~3.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1.结论 中国口腔癌患者中HPV感染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其感染以HPV-16为主,并且有随时间增高的趋势.感染HPV 16明显增加了中国口腔癌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85.
正癌症是世界范围内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1])。鼻咽癌(nasal pharyngeal cancer,NPC)是我国华南地区高发的恶性肿瘤,早期鼻咽癌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高达95%以上~([2-3]),但由于鼻咽癌发生部位隐蔽,早期症状不易发现,诊断时绝大多数都已发展为中晚期,尽管采用先进的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加同步化疗使其总体5年生存率显著改善~([4]),但仍然有约15%以上的患者发生远处转移或  相似文献   
86.
目的:观察改良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8年1月-2006年12月应用改良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的167例甲状腺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改良要点在于低位小切口,不显露喉返神经,甲状腺包膜内分离。结果:167例中,只有1例暂时喉返神经损伤,另1例为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为0.6%(1/167);1例术后出现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随访1~8年,有2例复发,经过2次手术未见再次复发。结论:不显露喉返神经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的首选术式,熟悉甲状腺及其毗邻重要结构的解剖关系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7.
顺铂磁性纳米药物体内靶向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顺铂磁性纳米药物(CDDP-MNP)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磁靶向性分布.方法 正常昆明种小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于小鼠一侧肾脏区域设置强度为4100~4200Gs的体外磁场,自尾静脉注射CDDP-MNP并保持体外磁场一定时闻:A、B、C、D组分别在注药后维持磁场30 min和1、2、4 h.以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检测小鼠肾脏内顺铂含量,MRI监测肾脏信号强度变化,普鲁士蓝铁染色及扫描电镜检查纳米粒子在肾脏组织内的分布.结果 小鼠磁靶侧肾脏内CDDP含量高于非靶向侧,经尾静脉注射后0.5、1、2 h靶向侧药物浓度分别为非靶向侧的1137、1.31、1.22倍(p<0.05).MRI显示注射CDDP-MNP后,T2WI中小鼠磁靶向侧肾脏区域信号强度较对侧明显降低.病理切片普鲁士蓝铁染色显示含氧化铁的纳米粒分布于肾脏毛细血管管腔、内皮细胞等部位,透射电镜下见纳米粒主要被内皮细胞吞噬.结论 具有超顺磁性的CDDP-MNP在体外磁场作用下能实现体内靶向性分布,并可通过MRI进行监测,该纳米药物具有临床靶向抗肿瘤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8.
腮腺良性肿瘤通常为腮腺浅叶内的独立肿块,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腮腺浅叶切除,此术式包括解剖面神经各分支、结扎腮腺导管、切除包含肿瘤在内的全部腮腺浅叶。被膜外切除术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一种较新术式,无需全程解剖面神经和切除全部浅叶,但又不同于古老的肿瘤剜除。为比较这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99801—2006—03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在鼻息肉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将鼻息肉患者分为A、B2组,A组为Ⅰ型及Ⅱ型1、2期鼻息肉患者,B组为Ⅱ型3期及Ⅲ型鼻息肉患者,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2组39例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织中VEGF、bFGF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正常鼻粘膜中VEGF、bFGF的染色呈阴性,而在A、B组鼻息肉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达到59%、41%和71%、80%,B组中阳性率和阳性细胞数均高于A组;VEGF和bFGF在鼻息肉组织中主要定位于基底膜周围的炎性细胞和上皮细胞以及血管周围和血管壁内皮细胞。结论 VEGF、bFGF通过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过度表达,促进息肉组织内的血管增殖和炎性细胞聚积,促进鼻息肉的发生发展,可能是鼻息肉病区别于鼻息肉的重要组织学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90.
鼻内窥镜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总结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 ,研究鼻内窥镜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2 2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施行鼻内窥镜手术 ,术后随访 2 4个月~ 90个月。结果 :2 2例均在鼻内窥镜下完整地切除肿瘤 ,2例术后 18个月内复发 ,其它 2 0例在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结论 :鼻内窥镜手术不仅对局限性的鼻腔前部内翻性乳头状瘤有良好的效果 ,还对病变广泛侵犯到后组筛窦和蝶窦的内翻性乳头状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术后复发率很低 ,且有最小破坏性和不影响美观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