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67篇 |
免费 | 204篇 |
国内免费 | 10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6篇 |
儿科学 | 81篇 |
妇产科学 | 46篇 |
基础医学 | 156篇 |
口腔科学 | 19篇 |
临床医学 | 741篇 |
内科学 | 377篇 |
皮肤病学 | 41篇 |
神经病学 | 121篇 |
特种医学 | 15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196篇 |
综合类 | 1164篇 |
预防医学 | 446篇 |
眼科学 | 37篇 |
药学 | 685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476篇 |
肿瘤学 | 8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55篇 |
2023年 | 124篇 |
2022年 | 105篇 |
2021年 | 153篇 |
2020年 | 115篇 |
2019年 | 98篇 |
2018年 | 94篇 |
2017年 | 57篇 |
2016年 | 52篇 |
2015年 | 75篇 |
2014年 | 186篇 |
2013年 | 152篇 |
2012年 | 206篇 |
2011年 | 190篇 |
2010年 | 246篇 |
2009年 | 235篇 |
2008年 | 207篇 |
2007年 | 245篇 |
2006年 | 184篇 |
2005年 | 187篇 |
2004年 | 207篇 |
2003年 | 178篇 |
2002年 | 168篇 |
2001年 | 203篇 |
2000年 | 163篇 |
1999年 | 129篇 |
1998年 | 127篇 |
1997年 | 75篇 |
1996年 | 95篇 |
1995年 | 71篇 |
1994年 | 82篇 |
1993年 | 61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64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52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目的:观察针刺鬼穴联合氯丙嗪治疗骨折并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骨折合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入院后运用氯丙嗪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辨证运用针刺鬼穴对症治疗,两组均在治疗见效后方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对比两组在治疗后1、3、5、7d达到治疗目的患者例数。结果: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3、5d达到治疗目的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d达到治疗目的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鬼穴联合氯丙嗪治疗骨折并发精神分裂症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72.
[目的]探析《诸病源候论》之中医腹诊的学术特色。[方法]通过筛选整理《诸病源候论》中有关腹诊条文,结合历代医家研究成果,试从历史溯源、腹诊手法、诊察要点、现代发展四方面,回顾腹诊发展过程,分析腹诊具体手法要领,探析腹诊诊察及鉴别关键,并探究《诸病源候论》腹诊的现代医学新进展。[结果]从《黄帝内经》开创到《伤寒论》辨证时期,腹诊手法长期以按、扪为主,直至隋代腹诊手法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手法方面,《诸病源候论》创新了抑按、切按、推移、揣摩、动摇、转动等腹诊手法,并详细阐述其动作要领和特点。诊察方面,《诸病源候论》描述了腹力、腹温、拘急、动悸、疼痛、包块等诊察要点,对掌握病因病机,判断虚实寒热、缓急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现代学者基于《诸病源候论》腹诊手法,结合临床经验,拓宽腹诊应用范围,并在疾病诊疗过程中获得可观的疗效。[结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不仅创新了腹诊手法,还详细地描述了腹诊的诊察要点,同时将腹诊延用至内外妇儿多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73.
974.
目的探讨下颈椎损伤并发脊髓损伤的手术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05—2017-05间在茂名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下颈椎损伤并发脊髓损伤患者。对手术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术后随访1a,恢复55例(68.75%),未恢复25例(31.25%),其间死亡6例(7.50%),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末次随访根据ASIA分级:A级恢复4例(12.50%),B级恢复15例(71.43%),C级恢复18例(94.74%),D级恢复8例(100.0%)。(2)单因素分析:受伤至就诊时间、术前伤史、伤后椎管侵占率、伤后8 h内使用激素与患者术后脊髓功能的恢复均有明显相关性(P0.05)。但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损伤类型、损伤节段及损伤能量与患者术后脊髓功能的恢复无明显相关性(P0.05)。(3)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受伤至就诊时间、术前伤史、伤后椎管侵占率、伤后8 h内使用激素,是影响下颈椎损伤并发脊髓损伤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对下颈椎损伤并发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迅速给予有效救治,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有利于改善术后脊髓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75.
976.
1临床资料患者,女,66岁,农民。因"情绪低落、兴趣下降伴全身麻木1年"于2015年5月30日入住我科。患者1年前渐起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兴趣减退,经常发呆。胡思乱想,言语活动较前减少,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烦躁,心悸、坐立不安。饮食下降,体质量减轻约10 kg。失眠,易惊醒,白天精神差,精力不足,一般家务不能胜任。伴全身麻木,持续性,无明显疼痛及无力。 相似文献
977.
目的:观察清热消癜方对新诊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淋巴细胞亚群、CD4~+ CD25~+ CD127low~+ Treg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7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新诊断ITP患者6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醋酸泼尼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热消癜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CD4~+ CD25~+ CD127low~+ Treg细胞的百分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6. 88%,对照组有效率93. 5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PLT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观察组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优于对照组(P 0. 05或P 0. 01);观察组治疗后CD4~+ CD25~+ CD127low~+ Treg细胞水平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清热消癜方能显著改善新诊断ITP患者血小板计数水平,可通过调节异常的淋巴细胞亚群、上调CD4~+ CD25~+ CD127low~+ Treg细胞水平和下调CD19~+水平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78.
氟乙酰胺中毒患儿血清NO和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探讨氟乙酸胺中毒时一氧化氮(NO)和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变化对病情的影响.方法:观察血清NO和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三种兴奋性氨基酸以及牛黄酸含量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降低,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牛黄酸含量显著增高.结论:一氧化氮降低和兴奋性氨基酸增高参与了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979.
目的 克隆并鉴定Lin^-CD34^-细胞区别于Lin^-CD34^ 细胞的可能与其性状相关的基因。方法 以uLin^-CD34^-细胞作为检测对象,Lin^-CD34 细胞作为驱动细胞,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构建Lin^-CD34^-细胞的cDNA消减库。选取部分克隆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进行同源性比较和功能分析。结果 共获得593个含有插入片段的克隆,片段的长度为300~500bp。随机选取53条EST进行测序,其中37条EST代表了10个已知基因,其余16条EST。代表了4个未知序列。结论 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鉴定出部分Lin^-CD34^-细胞特异表达的基因,可能与Lin^-CD34^-细胞的特性相关。 相似文献
980.
目的 监测大面积烧伤病人体内血容量 ,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在 5 0例大面积烧伤病人身上同时测量中心静脉压和股静脉压各 3 0 0次 ,作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 同一病人身上股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呈正相关关系 ,r =0 .83 90 (P <0 .0 1) ,回归方程是 :Y(中心静脉压 ) =-0 .14 5 + 0 .792X(股静脉压 )。结论 同一病人身上用股静脉压的测量估计中心静脉压的测量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