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41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单眼高度近视患者眼前节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高度近视眼眼前节形态的结构特点,探讨高度近视眼与中低度屈光不正眼的眼前节形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单眼高度近视患者23例(46眼),年龄(24.1±12.4)岁(范围8~49岁),屈光参差(8.73±4.73)D(范围1.62~16.75 D),进行双眼间的对照研究,高度近视眼(屈光不正度数高于-6.00 D)为高度近视组,对侧眼(屈光不正度数在-5.75 D之内)为对照组.用A型生物超声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和眼轴长度,Pentacam眼前节三维分析仪测量角膜前后表面曲率(中央区角膜最大与最小子午线角膜曲率的平均值)或曲率半径、角膜前后表面非球面形态(30°范围的平均Q值)、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前房深度、前房角及前房容积.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配对t检验用于双眼间的参数比较,直线相关用于两参数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 高度近视组的眼总散光、眼轴长度及跟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AL/CR值)分别为(1.43±1.26)D、(27.45±1.63)mm及3.60±0.22;对照组的眼总散光、眼轴长度及AL/CR值分别为(0.93±0.92)D、(24.19±1.41)mm及3.16±0.12,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2.539,P〈0.05;t=8.606,P〈0.01;t=8.167,P〈0.01).高度近视组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角膜前、后表面散光,角膜前、后表面非球面系数Q值,前房深度,前房角及前房容积分别为(44.1±1.8)D、(-6.3±0.3)D,(1.4±1.0)D、(0.3±0.2)D,-0.35±0.13、-0.16±0.18,(3.12±0.30)mm,(38.7±4.2)°及(178±37)mm^3;而对照组的上述参数分别为(44.1±1.8)D、(-6.4±0.3)D,(1.3±0.8)D、(0.4±0.2)D,-0.33±0.10、-0.20±0.19,(3.08±0.32)mm,(38.8±5.8)°及(175±40)mm^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长度与等效球镜度在高度近视组和对照组均显示了高度线性相关关系(高度近视组r=0.662,P〈0.01;对照组r=0.618,P〈0.01).在高度近视组和对照组,角膜顶点曲率半径与等效球镜度无相关性(高度近视组r=0.287,P〉0.05;对照组r=0.261.P〉0.05).结论 高度近视眼与中低度屈光不正眼眼前节形态无明显差异,而眼轴长度存在明显差异,高度近视眼眼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22.
目的总结因颞侧眼睑挫伤牵拉间接引起泪小管断裂,表现为泪小管撕裂伤病例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2004年1月到2010年1月诊治的颞侧皮肤挫伤致泪小管撕裂伤患者93例(93眼),对其致伤原因、损伤特点、泪小管鼻侧断端查找方法、手术方法、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对数据进行分类计数,求百分比。结果93例患者泪小管撕裂均为车祸、拳击、坠地等钝挫伤从水平方向牵拉眼睑所致,其内眦部眼睑撕裂伤VI较长,创面组织结构紊乱,泪小管鼻侧断端常位于内眦角内后方深部组织内,并靠近泪总管,术中除2例因断端组织严重紊乱,放弃行泪小管吻合术外,其余91例经直视下或经泪总管均查找到鼻侧断端;89例行一期泪小管吻合术,2例陈旧性病例行二期泪小管泪囊吻合术。该91眼均放置泪道支撑管,于术后3-6个月拔除支撑管。拔管后随访病例85例,77例(91%)泪道通畅,6例(7%)狭窄,2例阻塞。少数病例出现支撑管脱落、泪点轻度外翻、泪小管裂开等并发症。结论泪小管撕裂伤为颞侧眼睑挫伤从水平方向牵拉致泪小管断裂的特殊类型,了解泪小管鼻侧断端靠近泪总管的临床特征,有利于术中查找。放置泪道支撑物的吻合术为有效的治疗泪小管撕裂伤的方法。  相似文献   
23.
孙雷  吕帆  薛安全  孙金涛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3):2250-2252
目的:研究高度和超高度近视眼屈光参数变化规律。方法:对171例(299眼)高度近视患者,应用IOL-Master(德国Carl Zeiss公司)测量眼轴(AL)、角膜屈光力及前房深度(ACD);采用日本产Nidek综合验光仪进行医学验光。按屈光度不同将所有患者编成A、B、C 3组,A组(-6.00 DS~-10.00 DS)30眼,B组(-10.25DS~-15.00 DS)104眼,C组(≥-15.25 DS)165眼。数据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结果:3组AL差异有显著性(P<0.001)。3组等效球镜屈光度(SE)均与AL明显相关(-0.531≤r≤-0.434,P<0.05)。C组ACD明显低于A、B组(P=0.023,A组;P<0.001,B组)。屈光参差度与眼轴差明显相关(r=0.862,P<0.001)。C组总体散光度大于A、B组(P=0.004,A组;P=0.013,B组),而角膜散光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1)。3组散光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78),散光类型构成比也无统计学差异(P=0.202)。结论:眼轴延长对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程度的加深具有决定性意义,而角膜屈光力只是在SE>-15.00 DS时才发挥微弱作用。随着眼轴的延长,ACD有减小的趋势。屈光参差的生物学基础为双眼眼轴的差异。随着高度近视屈光度的增加,散光度有增加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眼内散光的增加。散光发生与否及散光类型构成均与屈光度无关。  相似文献   
24.

高度近视合并视锥细胞营养不良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由于两种疾病均有一定遗传倾向,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临床检查及临床症状有一定相似性,常合并发生,一种疾病的诊断易被另一种诊断所混淆或掩盖,尤其在遇到高度近视患者出现相关检查异常时,要仔细甄别是其本身视功能异常,还是合并视锥细胞营养不良的诊断。另外,在疾病的发展中可能会相互促进而加重疾病的症状,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从而延误正确治疗。因此正确、全面、及时做出诊断是临床的难点。  相似文献   

25.
目的 对病理性近视线粒体DNA替代环(D-Loop)区进行测序,分析D-Loop区变异位点或多态性与病理性近视的关系.方法 实验研究.对127名病理性近视患者和104名正常对照者提取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双向测序,与修正的剑桥参照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变异位点.临床数据处理分析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变异位点频率差异使用x^2检验和Bonferroni校正检验.结果 在127名病理性近视患者线粒体DNA D-Loop区中发现变异位点168个,3个为新的变异位点,其中有53个变异位点只在病理性近视中出现,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的变异位点数目为1270个,平均每名病理性近视患者为10个;T152C在病理性近视中占19.7%(25/127),在正常对照中占31.7% (33/104),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4.412,P=0.036),但经过Bonferroni校正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病理性近视线粒体D-Loop区为高度变异区域,为一个变异热点区域,线粒体D-Loop区变异位点是否与病理性近视有关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6.
目的评价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效果,观察手术前后黄斑劈裂腔与ERG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5例(32眼)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其中6眼伴视网膜局限性浅脱离)患者行后巩膜加固术,观察手术前与手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眼轴、OCT、ERG的变化。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眼轴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黄斑劈裂腔的大小与ERG各参数的比较采用符号秩和检验。结果手术前后等效球镜度与眼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3、13.23,P<0.01)。术后OCT示,14眼黄斑劈裂愈合,劈裂腔消失,此14眼术前劈裂腔高度为277(190~428)μm;17眼(53%)好转,劈裂腔减小,此17眼术前、术后劈裂腔高度分别为447(344~617)μm和194(106~25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24,P<0.01);1眼未愈。ERG示,黄斑劈裂愈合组ERG最大反应中的a波波幅术前和术后分别为114(63.45~143.00)μV和119(93.75~169.50)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32,P<0.05)。黄斑劈裂好转者术前和术后ERG最大反应中的a波波幅分别为104(76.65~130.00)μV和107(83~151)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56,P<0.05)。其他检测的各参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具有一定的疗效,不仅有助于黄斑劈裂腔的减小,也有助于视网膜光感受器传导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改良后巩膜加固术治疗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观察分析30例(52眼)行改良后巩膜加固术的MT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高度近视黄斑劈裂(MF)14例(26眼),黄斑脱离不合并黄斑裂孔(MD)11例(19眼),黄斑脱离合并黄斑裂孔(MHMD)5例(7眼)。所有患者均行改良后巩膜加固联合前房穿刺放液术。手术前后各组视力和眼轴长度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术前和术后3个月平均最佳矫正视力:MF组为0.82±0.15和0.58±0.24(t=7.552,P<0.001),MD组为1.06±0.17和 0.71±0.27(t=7.120,P<0.001),MHMD组为1.78±0.22和0.91±0.21(t=17.571,P<0.001),术后视力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和术后3个月平均眼轴长度为(29.59±1.57)mm和(27.60±1.35)mm,眼轴缩短(1.99±0.6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80,P<0.001)。MHMD患眼视网膜均复位,4眼(4/7)裂孔闭合。所有MD患眼及21只MF患眼视网膜复位,余5只MF患眼病情明显改善。术后并发症包括疼痛、结膜损伤、视物变形或变形加重等。结论改良后巩膜加固术治疗MTM安全有效,在临床上可考虑首选。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准确性、稳定性。方法在高于-10.0D的高度近视患者中,植入Verisyse人工晶状体,术后2h、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术前术后的视力、屈光度变化、并发症等。结果全部病例均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安全性: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UCVA)≥术前最佳框架矫正视力(BSCVA)者占81.67%。有效性:术后6个月UCVA≥0.5者占88.33%,UCVA≥1.0者占28.33%,等效球镜度(SE)=(-0.71±0.95)D。准确性:术后6个月随访与预期矫正值≤0.5D者占58.33%,与预期矫正值≤1.0者占83.33%。稳定性:术后1周、1令月、6个月屈光度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预测性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后巩膜加固术(posterior scleral reinforcement surgery,PSR)后眼内屈光手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8例(323眼)病理性近视患者先行后巩膜加固术,1mo后再行眼内屈光手术,随访18mo。结果:最佳矫正视力(BCVA)PSR手术前后为4.65±0.38和4.72±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内屈光手术后1,12,18mo为4.80±0.30,4.86±0.29,4.82±0.31,与屈光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度眼内屈光手术前及手术后1,12,18mo分别为-16.36±5.03D和-0.98±1.23D,-0.99±1.24D,-0.96±0.99D,术后各时期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PSR手术前后为29.92±2.68mm和29.80±2.5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内屈光手术术后18mo眼轴为29.84±2.56m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病理性近视患者,行后巩膜加固术后的眼内屈光手术进行屈光矫正,有效稳定,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2种不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高度近视术后波阵面像差及成像质量的差异。方法 使用WASCA波阵面像差仪,在瞳孔直径5 mm时,测量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高度近视患者36例63眼(虹膜夹型33眼;房角支撑型30眼),并选择年龄匹配的近视患者21例30眼,排除眼病疾患作为对照组。获得整体像差、各分阶像差的均方根(RMS),及Z6-Z14项系数。结果 ①实验组两亚组总高阶像差(RMSh)和3-7阶各阶均方根均比对照组大,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房角支撑型RMS5、Z13大于虹膜夹型,而Z10、Z12项小于虹膜夹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实验组术后整体高阶像差(RMSh)的均方根与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826,P〈0.05 R=0.754,P〈0.05)。结论 实验组眼的视网膜成像质量较自然晶状体眼差。二种人工晶状体眼高阶像差差异性不大,房角支撑型视网膜成像质量可能优于虹膜夹型。实验组术前近视度数越高的眼,术后视网膜成像质量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