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4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101篇
预防医学   23篇
眼科学   61篇
药学   53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5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81.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胰腺炎(SAP)患者血清趋化素(chemerin)和抗炎/促炎系统的影响。方法连续性纳入6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血必净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分别于入ICU时(t0)和第7天(t1)检测chemerin、白细胞介素(IL)-6、IL-4、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血必净组患者t1时chemerin、TNF-α和IL-6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而TGF-β和IL-4水平均较t0时明显升高(P均0.05),且t1时血必净组患者chemerin、TNF-α和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TGF-β和IL-4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t0、t1时上述指标未见明显改变(P均0.05)。相关性分析提示血必净干预治疗与△chemerin(r=-0.678,P0.05)和△TNF-α(r=-0.622,P0.05)成负相关,与△TGF-β呈正相关(r=0.614,P0.05),△chemerin与△TNF-α呈正相关(r=0.611,P0.05),与△TGF-β呈负相关(r=-0.585,P0.05)。结论血必净可通过调控脂肪因子chemerin水平进一步改善肥胖SAP患者体内抗炎/促炎系统平衡。  相似文献   
482.
目的以了解医院感染革兰阴性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点,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2012年我院常见的医院感染革兰阴性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医院感染细菌前5位的革兰阴性菌为大肠埃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其次是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食麦芽假单胞菌。细菌均呈现多耐药趋势,临床常用的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类、单环内酰胺类、头霉素类、部分β-内酰胺酶抑制剂由于细菌产ESBLs及Amp C而发生耐药,第四代头孢吡肟耐药率也达50%2012年我院常见的医院感染革兰阴性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医院感染细菌前5位的革兰阴性菌为大肠埃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其次是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食麦芽假单胞菌。细菌均呈现多耐药趋势,临床常用的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类、单环内酰胺类、头霉素类、部分β-内酰胺酶抑制剂由于细菌产ESBLs及Amp C而发生耐药,第四代头孢吡肟耐药率也达50%60%,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由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增加而显著增加,我院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耐药率逐年明显上升已接近60%。而氨基糖苷类中的阿米卡星除鲍曼氏不动杆菌外由于近期少用使敏感性有所提高。结论分析医院感染常见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对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预防和控制耐药菌在医院内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83.
袁晔  蒋华 《人民军医》2007,50(8):474-475
眼部战伤在现代化信息战争中发生率较高,以角膜伤多见。因角膜伤对视力及部队战斗力影响大,部分伤员须角膜移植,因此,在战时眼外伤的救治中,角膜移植具有重要意义。现就我们对野战眼库的构建设想与供体角膜远程投送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84.
485.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性别、高血压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的关系。方法检测229例脑梗死患者和111例非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和MTHFR基因型,比较血清Hcy在不同性别、高血压及MTHFR基因型患者之间的差别。结果脑梗死组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χ2=4. 98,P=0. 026)。脑梗死组中,TT基因型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CC和CT基因型患者(P <0. 05~0. 01)。非脑梗死组中,TT基因型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CC和CT基因型的患者(均P <0. 01)。脑梗死组CC、CT、TT基因型患者的Hcy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脑梗组(t=4. 21,P <0. 01; t=4. 20,P <0. 01; t=2. 20,P=0. 033)。两组间高血压患者的Hcy水平均显著高于无高血压患者(均P <0. 01),男性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女性(均P <0. 01)。结论脑梗死患者具有较高的T等位基因频率。TT基因型、男性、高血压患者具有较高的Hcy水平。  相似文献   
486.
<正>眼部新生血管常导致严重视力丧失[1-2]。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除原位细胞,骨髓来源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cells, BMCs)对眼部新生血管的形成有重要作用[3]。BMCs参与眼部新生血管的机制非常复杂,通过多种因素刺激、多种细胞和因子参与以及多条信号通路调控。本文总结已知BMCs在眼部新生血管,尤其是在角膜新生血管、视网膜新生血管和脉络新生血管中的作用和主要机制,以及影响BMCs作用的风险因素,综述如下。1  相似文献   
487.
蒋华 《山东医药》2006,46(29):75-75
自1998年以来.我院采用中西药结合方法治疗下肢丹毒4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4例下肢丹毒患者,年龄26~63岁.平均35.5岁;病程2d~1周,其中复发者1例。病变位于右下肢3例,左下肢1例。应用5%聚维酮碘消毒患处后用梅花针由中心向外均匀扣打至边缘.使皮肤流出血液,当出血颜色变为淡红色时取大黄、苍术、黄柏各等份,共研细末用食醋调成糊状涂抹创面.1次/d,患处面积大者可加量至局部或全身症状减轻,红肿灼痛消失后方可停用;同时配以生理盐水500ml加青霉素G钾800万U静注,1次/d.连用3d。对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环丙沙星,局部予50%硫酸镁湿热敷.30min/次.2次/d.外敷时间与抗生素应用时间相同.疼痛加重时予镇痛剂,  相似文献   
488.
目的 探讨制备携Gαi2 C-末端肽段(Gαi2ctp)靶向超声造影剂的可行性及靶向性.方法 根据Gαi2ctp的质量将靶向微泡分为0.5、1.5、3 mg/L三组,利用静电吸附法制备Gαi2ctp靶向微泡,通过检测微泡大小、携带率来探索其最佳结合剂量.选取最佳剂量进行动物实验,复制犬房颤模型,利用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  相似文献   
489.
目的 探讨胫骨髁间隆起形态与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损伤的相关性,为ACL损伤的预防及风险因素识别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0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401例患者的膝关节X线片,其中男219例,女182例;经关节镜或手术证实为非接触性ACL损伤断裂的患者180例,经骨科专科体格检查和MRI确认ACL正常的对照组患者221例。测量胫骨内、外侧髁间隆起高度及髁间隆起宽度,分析ACL损伤的风险因素。结果 男性ACL断裂患者胫骨内侧髁间隆起高度及髁间隆起宽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胫骨髁间隆起宽度变窄是男性ACL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表明其诊断阈值为11.40 mm,曲线下面积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为0.851(0.797,0.896),灵敏度72.81%,特异度84.76%。女性ACL损伤断裂患者...  相似文献   
490.
目的:研究斑籽木Baliospermum solanifolium(Burman)Suresh的化学成分。方法:斑籽木9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斑籽木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ajugamacrin A(1)、ajugamarin B2(2)、反式-植物醇(3)、吐叶醇(4)、去氢吐叶醇(5)、黑麦草内酯(6)、β-谷甾酮(7)、7α-羟基谷甾醇(8)、6β-羟基-豆甾烷-4-烯-3-酮(9)、4-羟基苯甲醛(10)、苯基乙二醇(11)、2,6,2′,6′-四甲氧基-4,4′-二(1-羟基-2,3-环氧丙基)联苯(12)、蛇菰脂醛素(13)、榕醛(14)、松脂醇(15)、4-酮基松脂醇(16)、丁香脂素(17)、杜仲树脂酚(18)、十八碳癸二烯酸-2,3-二羟基丙酯(19)、单棕榈酸甘油酯(20)。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斑籽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