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97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目的探讨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术后继发性的眼底损害。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2008年我院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底图像和眼底荧光素造影结果。结果35例(35眼)中19例可见后极部、血管旁黄白色渗出;部分视网膜血管呈白鞘,小血管闭塞呈白线状;视网膜散在小出血点。3例可见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血管迂曲扩张,晚期荧光素渗漏。出血及渗出物较多处呈荧光遮蔽,2例视盘晚期荧光渗漏。视网膜部分血管闭塞,毛细血管结构破坏,荧光素充盈缺损。可见大小不等的无灌注区。结论重视眼内炎术后的继发损害,最大限度保护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112.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和修复的特点。方法对104例(104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1、2、3、6个月进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角膜内皮细胞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2个月细胞密度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细胞形态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角膜内皮细胞术前与术后3、6个月对比细胞密度下降不明显,差异没有显著性。细胞形态改变不大,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最严重的损伤发生于术后2个月,在3个月时细胞的修复基本完成,术后半年以后细胞和形态基本恢复至术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3.
系统性红斑狼疮眼底病变发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眼底病变发展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就诊随访的SLE视网膜病变患者26例,总结该病眼底病变发展转归的临床特点.结果 SLE视网膜病变的发展与全身病情的进展密切相关.初期多表现为程度不同的棉绒斑,血管迂曲扩张,小片出血.随着病情的进展,眼底表现为血管炎性反应、广泛出血、血管阻塞.病变进展到晚期,视网膜大片血管闭塞呈白线状、视神经萎缩苍白,视功能严重受损.结论 眼底检查不但能检测SLE眼底损害的进展,也为全身疾病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4.
0引言 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是一种起源于上皮的恶性肿瘤,在全身被覆鳞状上皮的部位发生,主要通过鳞状上皮化生而来㈠。角膜上皮为鳞状上皮,故是眼部鳞状上皮细胞癌的好发部位,临床并不多见。现报告我科诊治的角膜鳞状细胞癌,总结其临床和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115.
为评价维拉帕米(verapamil)对兔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增殖的影响,在原代培养的兔RPE中分别加人不同浓度的维拉帕米溶液(0.1μmol/L,1 μmol/L,1×101μmol/L,1×102μmol/I,1 ×103μmol/L,1×104μmol/L),于培养72 h后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在酶联免疫测定仪上测630 nm处吸光值,同对照组相比,计算出不同药物浓度条件下的抑制率.结果表明维拉帕米在0.1μmol/L浓度以上对RPE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在10 μmol/L浓度时使RPE增殖率显著下降.提示维拉帕米作为钙通道拮抗剂对RPE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可作为今后临床上防治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药物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6.
转录组学是一门从分子机制角度研究某一机体组织的疾病发展过程的学科。在眼科疾病的转录组学研究中, 角膜、房水、晶状体、视网膜等都富含了大量遗传信息, 是转录组学理想的研究对象。转录组学测序技术通过序列杂交或基因测序等研究方式应用于微生物性角膜炎、先天性白内障、葡萄膜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眼科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 为眼科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疗思路提供新的方向。(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391-396)  相似文献   
117.
微生物混合感染性角膜炎是一种因角膜感染,严重时会致盲的眼表疾病,起病急、发展迅速,严重时会引起角膜穿孔,可致视力下降或视力丧失。建立微生物混合感染性角膜炎动物模型有利于探索其发病机制、预防、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本文对微生物混合感染性角膜炎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及造模感染成功后的鉴定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开发、研究该病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8.
为了解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Virus Keratitis,HSVK)病程中泪液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ic Growth Factor,EGF)的分泌状况,应用放射免疫沉淀法定量测定对照组40例(A组),HSVK发作期组49例(B组)及HSVK恢复期组31例(C组)共120例人反射性泪液中的EGF值.结果发现B组泪液中EGF含量增高,与A、C组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性(P<0.001);C组泪液中EGF含量较高,与A组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HSVK病程中反射性泪液EGF含量较正常人高.  相似文献   
119.
目的 采用临床分离的茄病镰刀菌感染树鼩角膜,建立茄病镰刀菌性角膜炎树鼩模型。方法 茄病镰刀菌接种到沙保氏培养基,26℃培养箱培养7 d,收集真菌混悬液,血细胞计数板调整孢子数量为1×1010CFU/mL。清洁级树鼩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对照组(n=10)。实验组用胰岛素针头(29 G)将真菌孢子混悬液50 μL注入角膜基中央,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50 μL。通过前段照相、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病理组织学变化、感染角膜组织培养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真菌浸润范围、角膜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水肿程度、菌丝数量均与时间呈正相关;炎性细胞浸润数量造模后第7天达到高峰,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实验各时间点均可见菌丝平行于基质纤维生长;感染后角膜组织培养可见茄病镰刀菌生长;造模成功率为86%。结论 采用基质注射茄病镰刀菌孢子的方法首次成功建立茄病镰刀菌性角膜炎树鼩模型。  相似文献   
120.
本刊对文稿中参考文献的写作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过,对本文有学术价值的。原则上以近5年文献为主。多引用期刊文献,少引用书籍文献,参考文献只限于正式发表的出版物、专利等。参考文献的编号按照国际标准GB7714—2005,按正文中出现的前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