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眼科学   3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非球面、单焦点及多焦点人工晶体眼的对比敏感度及高阶像差的差别。方法病人进行随机分组,其中一组病人植入非球面人工晶体Z9001,一组植入单焦点人工晶体SA60AT,一组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SA40N,共124只眼进入本研究。术后由Allegretto Wave Analyzer(Allegretto,Germany)像差仪测量高阶像差,由CSV-1000E(Vector Vision,USA)测量对比敏感度。结果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瞳孔直径,撕囊口直径的大小及角膜高阶像差比较,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的高阶像差测量,其中球面像差、4阶高阶像差及总体像差比较中SA40N组大于SA60AT组,SA60AT组大于Z9001组。对比敏感度比较,在所有的空间频率3、6、12、18cpd,Z9001组大于SA60AT组,SA60AT组大于SA40N组。结论多焦点人工晶体眼较单焦点人工晶体相比,可以引起眼的高阶像差增加,对比敏感度降低。非球面人工晶体可以减少球面像差、增加对比敏感度。  相似文献   
32.
扭动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超声振动模式-扭动模式(Torsional)用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病例来自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诊断单纯性老年白内障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并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一组选用扭动模式,而另一组选用常规模式,记录术中所使用的超声时间(Ultrasound Time,UST)及超声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并比较术后角膜水肿程度、角膜厚度、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及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结果术中所使用的超声时间及超声能量比较,扭动模式组较常规模式组低,对于1、2、3、4级核,平均UST扭动模式组为8.32,18.45,29.48和48.39秒,而常规模式组为10.25,25.14,36.45和61.44秒;扭动模式组平均超声能量为0.94,3.13,7.47和14.08,常规模式组为1.25,4.18,8.59,16.51,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术后1天及术后7天扭动模式组较常规模式组高,而术后1月观察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角膜水肿及平均角膜中央厚度比较,术后1天及7天扭动模式组较常规模式组角膜水肿轻,术后30天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天及30天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扭动模式组较常规超乳模式组高,丢失率低。结论扭动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较传统超乳模式相比,是一种高效安全的超声乳化振动模式,较传统模式相比可以减少术中的超声时间及超声能量,并减少对眼内组织特别是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顺铂(Cisplatin,PDD),米托蒽醌(Mitoxantrone,Mit),阿糖胞苷(CytosineArabinoside,Ara-C)对兔晶体上皮细胞(rabbit lens epithelial cells,RLECs)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分离兔晶体囊膜行组织细胞培养,传代的2-3代RLECs在孔板培养24h,然后不同浓度的PDD、Mit及Ara-c作用细胞24h及72h,用MTT(methyl thiazolyddl dtetrazolium)比色法进行测定。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PDD及Mit作用传代培养RLECs24hIC^50分别为38.92ug/ml、8.92ug/ml;72h的IC50分别为6.71ug/ml、2.04ug/ml。结论:PDD及Mit均为剂量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药物,均能有效抑制兔晶体上皮细胞的生长,在此试验条件下Ara-C对兔晶体上皮细胞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对一个来自广东兴宁的四代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常染色体显性基因突变热点的分析,了解这个家系在热点上是否有相应的改变。方法:该家系19名成员(包括患者8人,非患者11人)知情同意进入本研究。8例患者在中山眼科中心接受全面的眼部及全身检查.以排除存在白内障以外眼部及全身疾患。11例非患病亲属仅接受眼部检查。对这19例研究对象各抽取外周血5ml,提取基因组DNA。针对国外文献报道(截至2003年1月为止)的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相关的10个基因(CRYAA、CRYAB、CRYBA1/A3、CRYGD、GJA8、CRYGC、CRYBB2、GJA3、MIP及BFSP2)的17个突变热点,设计引物使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的片段覆盖这17个位点,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了解这19名研究对象在17个突变热点上是否有相应的序列改变。结果:19例研究对象,在国外文献报道的17个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相关的突变热点,均未发现相应的序列改变。结论:初步排除这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家系与国外文献报道的17个突变热点相关。  相似文献   
35.
羟基喜树碱抑制体外培养兔晶体上皮细胞的生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羟基喜树碱(HCPT)对体外培养兔晶体上皮细胞(RLECs)生长的作用,取2-3代的RLECs在96孔板中培养24h后,用不同浓度的HCPT分别作用24及72h,用甲基噻唑四唑(Methyl thiazolyal tetrazolium,MTT)比色测定法观察其对RLECs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HCPT能抑制RLECs的增殖,24h的半数抑制量(ID50)为96.041mg/L,72h的ID50为1.34mg/L;且HCPT还可抑制RLECs的贴壁,提示HCPT可能在用于降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方面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6.
目的:在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手术患者中,使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生物测量仪OA-2000进行生物测量,比较10种人工晶状体(IOL)屈光力计算公式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7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接受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共62例(62眼),所有患者均使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生物测量仪OA-2000进行生物学参数测量。计算并比较新公式[Barrett UniversalⅡ(BUⅡ)、Emmetropia Verifying Optical(EVO) 2.0、Hill-Radial Basis Function (Hill-RBF) 3.0、Hoffer QST、Kane、PearlDGS]及传统公式(Haigis、Hoffer Q Holladay 1、SRK/T)的预测准确性,主要评价指标为绝对预测误差中位数(MedAE)及平均绝对预测误差(MAE)。按眼轴长度≤23 mm(组1),>23 mm且≤26 mm(组2)与>26 mm(组3)进行亚组分析。结果:6个新公式、Haigis、SRK/T公式均出现近视漂移(-0.47~-0.27 D,P&l...  相似文献   
37.
张妙  罗莉霞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12):2076-2080

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自1972年由O''Malley提出后已成为眼科治疗史的一大革命,打破了既往的手术禁区,为无数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患者带去了希望。随着玻璃体切除术的不断发展,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增加,手术适应证扩大,目前玻璃体切除术已成为治疗眼后段疾病最常用的手术方式。虽然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症越来越少,但白内障的发生或进展仍为PPV术后最常见的高发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视力及眼底的观察,且目前尚无有效办法预防,白内障摘除手术为其主要治疗方法,严重增加了患者的负担。PPV术后白内障进展的影响因素众多,对其发病机制有多种假说,包括晶状体周围氧分压增高、玻璃体正常结构的破坏、光毒性等,但尚无定论。本文将从PPV术后白内障发生或进展的发生率、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几方面对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发生或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后续的研究及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随着微创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的广泛开展和手术技术的提高,患者对手术后视觉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白内障是PPV术后最常见并发症,而具有玻璃体切除史的白内障患者屈光变异大,预测难度高。本文综述了生物测量误差、人工晶状体屈光力计算公式选择以及有效晶状体位置预测等影响有玻璃体切除手术史的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的主要因素,旨在为降低这一类特殊人群白内障术后屈光误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兔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观察碱性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兔晶体上皮细胞(rabbit lens epithelial cells,RLECs)的促增殖作用,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用第2-3代培养细胞,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PCN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显示bFGF可促进兔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尤其是浓度为10μg/L作用最明显;正常细胞组PCNA表达呈阴性,添加bFGF组PCNA表达呈强阳性;并显示进入S期的细胞明显增加,提示bFGF是促进兔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0.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顺铂(PDD)、米托蒽醌(Mit)及阿糖胞苷(Ara-C)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RLECs)的相互作用。方法 分离兔晶状体囊膜行组织细胞培养,传代的2-3代RLECs在96孔板培养24h,然后分别用不同浓度的bFGF,PDD,Mit和Ara-c;以及bFGF合用PDD,Mit及Ara-C作用24h及72h,用(MTT)比色法测定对RLECs的影响。结果 bFGF可明显促进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而PDD和Mit明显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在bFGF存在的情况下此两种药物仍能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在本实验条件下Ara-C单用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无明显影响。而在bFGF存在时则表现出抑制作用。结论 bFGF是促进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重要因子。并不能阻止抑制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药物对其的抑制作用。而对z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的作用有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