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3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探讨LASIK术中散光控制的方法。方法对接受LASIK手术的184例368眼随机分为A组(88例176眼)和B组(96例192眼),A组采用切瓣后移动电动床对焦瞳孔中心的方法(只重视眼位),B组在确定头位正位后再采用虹膜扩张器对焦固定病人眼位的方法(重视头位 眼位)。两组患者均进行术前、术后1 d、7 d、1个月、3个月、6个月裸眼视力、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检查对比。结果两组病例之间术前和术后1 d、7 d、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球镜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之间术前柱镜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32,P>0.05),但术后1 d、7 d、1个月、3个月和6个月两组间的柱镜屈光度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SIK术中固定病人头位对控制术后散光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弱视儿童患者的轮廓察觉阈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轮廓察觉特点。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10月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的60例(120眼)患者,分为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40眼)。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7.3±2.2)岁;屈光不正性弱视组男15例,女5例,年龄(6.7±1.6)岁;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7.0±1.5)岁。检测3组受试者的轮廓察觉阈值。使用SPSS13.0软件对3组受试者的年龄、最佳矫正视力、轮廓察觉阈值、平均双眼轮廓察觉阈值差异以及轮廓察觉缺陷率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年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组受试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80,P=0.621)。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为(0.275±0.237)LogMAR,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为(0.323±0.148)LogMAR,对照组为(0.003±0.042)LogMAR,方差分析显示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0.465,P=0.000);LSD法显示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和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之间的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此2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轮廓察觉阈值: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为0.9±0.2,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为1.1±0.1,对照组为0.7±0.1,方差分析显示3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81.344,P=0.000),3组间两两比较显示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平均双眼轮廓察觉阈值差异: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为0.10±0.10,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为0.04±0.08,对照组为0.04±0.05,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07,P=0.022);LSD法两两比较显示:对照组与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分别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轮廓察觉缺陷率: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为50%(10/20)、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为20%(4/20)、对照组为35%(7/20),卡方检验显示:3组间的轮廓察觉缺陷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56,P=0.138)。结论未经治疗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较普遍存在着轮廓察觉功能发育异常和轮廓察觉缺陷。  相似文献   
1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是近年来开展最广泛的角膜屈光手术,角膜瓣皱折和角膜瓣外伤性移位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处理常常导致视物变形、视力下降等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常规LASIK术后早期近视患者点扩散函数变化规律.方法 抽取2008-03~07到广西视光中心接受常规LASIK手术的35例近视患者(共70只眼),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16~36岁;屈光度-0.50~-10.50DS(等效球镜).采用美国VISX公司生产的WaveScan波前像差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波前像差检测,收集每位患者常规LASIK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共六个时间点的点扩散函数数据.将点扩散函数数据按检测时间分组后,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比较六组间点扩散函数值的差异.结果 35例近视患者术后早期的波前像差检测结果 显示,点扩散函数值在术后各检测时间点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性.点扩散函数值在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的点扩散函数值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LASIK手术可显著改善近视患者的视觉质量,术后早期近视患者的点扩散函数值维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5.
Orbscan Ⅱz眼前节分析系统诊断圆锥角膜19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武强  刘伟民  黄建忠  沈降  林慧萍 《广西医学》2008,30(12):1855-1857
目的 探讨应用OrbscanⅡz眼前节分析系统和Humphrey角膜地形图仪诊断圆锥角膜.方法 应用Orbscan Ⅱz眼前节分析系统和Humphrey角膜地形图仪对拟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和角膜散光大于200以上的1 960例(3 920眼)患者分别进行检测.结果 应用OrbscanⅡz眼前节分析系统筛查出圆锥角膜19例28眼,而Htunphrey角膜地形图仪筛查出圆锥角膜11例(18眼).两种仪器筛查圆锥角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Orbscan Ⅱz眼前节分析系统可以更早地诊断圆锥角膜,提高屈光性角膜手术的安全性,并为圆锥角膜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常规LASIK术后早期近视患者点扩散函数变化规律。方法抽取2008-03~07到广西视光中心接受常规LASIK手术的35例近视患者(共70只眼),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16~36岁;屈光度-0.50~-10.50DS(等效球镜)。采用美国VISX公司生产的WaveScan波前像差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波前像差检测,收集每位患者常规LASIK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共六个时间点的点扩散函数数据。将点扩散函数数据按检测时间分组后,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One—way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比较六组间点扩散函数值的差异。结果35例近视患者术后早期的波前像差检测结果显示,点扩散函数值在术后各检测时间点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性。点扩散函数值在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的点扩散函数值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LASIK手术可显著改善近视患者的视觉质量,术后早期近视患者的点扩散函数值维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7.
罗武强  刘伟民  黄建忠  肖信  赵武校  林泉 《广西医学》2010,32(12):1475-1477
目的观察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屈光不正患者手术前后主导眼变化情况,探讨发生主导眼转换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观察204例屈光不正患者LASIK手术前后的主导眼,分析发生主导眼转换的可能因素。结果 204例屈光不正患者行LASIK后发生了主导眼转换25例(12.3%)。发生主导眼转换的25例患者,术前主导眼的眼别与术前裸眼视力高低(P〈0.05)和近视程度有关(P〈0.05),但与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球镜度数高低、近视性质无关(P〉0.05)。结论屈光不正患者行LASIK手术可能导致主导眼发生转换,术前主导眼的眼别可能与术前裸眼视力高低和近视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及斜视性弱视儿童轮廓察觉特征及三者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的139例(237眼)弱视患者,按弱视类型分为屈光不正性弱视组40例(80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组61例(82眼)、斜视性弱视组38例(75眼),检测最佳矫正视力、轮廓察觉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儿弱视年龄构成无统计学差异(F=0.021,P=0.979),性别构成无统计学差异(χ2=3.229,P=0.199),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1.697,P=0.185),等效球镜无统计学差异(F=0.545,P=0.580),说明三组基线一致。三组患儿弱视轮廓察觉检测结果均集中在3级及3级以下,三组轮廓察觉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4.416,P>0.05)。结论: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及斜视性弱视儿童均存在轮廓察觉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那素达滴眼液治疗飞秒激光制瓣后眼部刺激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方法进行自身对照研究,选取60例(120眼)接受飞秒激光手术的近视患者,双眼经飞秒激光制瓣后,一眼立即滴用那素达滴眼液为观察组,另眼不滴用那素达滴眼液为对照组。在等待气泡吸收的10分钟内,观察双眼的眼部刺激症状以及术中的配合程度。结果:观察组12眼(20%)出现眼部刺激征,对照组38眼(63.3%)出现眼部刺激征,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503,P<0.05)。观察组在术中的配合度优于对照组(χ2=24.014,P<0.05)。结论:那素达滴眼液能有效缓解飞秒激光制瓣后的眼部刺激征,提高配合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那素达滴眼液能否降低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BK)术中出血的发生率。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方法进行自身对照研究,选取60例(120眼)接受SBK手术的近视患者,一眼术前滴用那素达滴眼液为试验组,另一眼不滴用那素达滴眼液为对照组,观察术中出血情况。结果:那素达滴眼液组5眼(8.3%)发生术中出血;对照组27眼(45%)发生术中出血,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那素达滴眼液能显著降低SBK术中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