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2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69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20篇
  2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摘要】 目的 构建Spink5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模型并鉴定其表型。方法 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基因型为Mb1cre/+Spink5floxp/floxp的B淋巴细胞Spink5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敲除组),以基因型为Mb1+/+Spink5floxp/floxp的小鼠为对照组。提取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并经流式细胞荧光技术分选B淋巴细胞及非B淋巴细胞,然后分别进行基因型鉴定及淋巴上皮Kazal型抑制物(LEKTI)蛋白表达的测定。切取小鼠皮肤行HE染色,测量表皮厚度,免疫荧光染色测定小鼠皮肤LEKTI蛋白荧光强度。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成功构建稳定的B淋巴细胞Spink5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模型。Western印迹显示,条件性敲除小鼠B淋巴细胞中LEKTI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01 ± 0.02,显著低于非B淋巴细胞(0.66 ± 0.11,t = 9.99,P < 0.001)及对照组小鼠B淋巴细胞(1.08 ± 0.13,t = 13.78,P < 0.001)。39只敲除组小鼠中,4只出现皮肤干燥、散在鳞屑性肥厚型斑丘疹。敲除组皮损部位表皮厚度为(90.42 ± 21.31) μm,显著高于其非皮损部位[(29.71 ± 3.63) μm,t = 5.05,P = 0.002]及对照组表皮[(12.42 ± 2.21) μm,t = 6.74,P < 0.001]。免疫荧光检测显示,敲除组皮损处LEKTI蛋白荧光强度为46.21 ± 1.21,非皮损处为46.62 ± 2.13,与对照组(47.69 ± 1.7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成功构建了B淋巴细胞Spink5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模型,为进一步探究Netherton综合征皮肤屏障缺陷伴免疫功能异常的机制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42.
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病势凶猛、并发症多、预后极差.传统治疗方法是用胆碱酯酶(ChE)复能剂和阿托品,但阿托品的用量、用法不易掌握,极易发生副作用.近年来我们用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透析(HD)加长托宁治疗重度AOPP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伴有胰岛素抵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排卵及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有胰岛素抵抗的PCOS患者25例,予吡格列酮15 mg,2次/d口服3个月,观察内膜厚度及排卵情况.选取吡格列酮诱发排卵者8例为实验组,输卵管性不孕15例及自发排卵的PCOS患者8例为对照组1和对照组2,于排卵后第7天采取内膜,测定ER、PR、AR及整合素αv、β3的表达.结果:使用吡格列酮3个月后的诱发排卵率为30.43%.实验组与对照组1相比内膜间质和腺体的ER、PR、AR及整合素α v、β3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与对照组2相比间质和腺体的ER、PR、AR的表达显著降低,整合素αv、β3表达明显增高.结论:单独应用吡格列酮能有效诱发PCOS患者排卵,并能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改善子宫内膜的容受性.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特应性斑贴试验(APT)在诊断特应性皮炎(AD)患儿食物过敏中的价值.方法 以中国儿童最常见的过敏食物--鸡蛋、牛奶为抗原,同时采用APT和皮肤点刺试验(SPT)对68例AD患儿进行鸡蛋和牛奶变应原的诊断性检测,并以开放性食物激发试验验证.结果 本组68例AD患儿中,经食物激发试验证实鸡蛋过敏58例(85.3%),牛奶过敏40例(58.8%),两者同时过敏34例(50.0%).98例阳性食物激发试验47例表现为迟发反应,10例为速发反应,41例为混合反应.APT诊断鸡蛋(牛奶)过敏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与食物激发试验的一致率分别为96.6%(67.5%)、90.0%(82.1%)、98.2%(84.4%)、81.8%(63.9%)和95.6%(73.5%),而SPT为37.9%(30.0%)、100.0%(89.3%)、100.0%(80.0%)、21.7%(47.2%)和47.1%(54.4%).APT诊断迟发反应的阳性率显著高于SPT(P<0.01). APT、SPT联合与APT单独应用在诊断鸡蛋和牛奶过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联诊断与APT单独诊断敏感性比较:鸡蛋x2=0.509,牛奶x2=0.549,P>0.05;串联诊断与APT单独诊断特异性比较:鸡蛋P=1.000,牛奶x2=3.514,P>0.05).结论 APT对以迟发反应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食物过敏的诊断价值显著优于SPT.联合APT和SPT较之单独应用APT并不能提高诊断AD鸡蛋/牛奶过敏的效能.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自发排卵患者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甾体激素受体及整合素仅αV、β3的表达.方法:选取有自发排卵的PCOS惠者8例(PCOS组)和输卵管性不孕者15例(对照组),均于排卵后第7天刮取子宫内膜,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雄激素受体(AR)及整合素αV、β3的表达.结果:PCOS组子宫内膜间质和腺体上ER、PR、AR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整合素αV、β3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PCOS 有自发排卵者的内膜容受性较正常自然周期差,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是PCOS患者不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睾丸扭转、附睾炎、睾丸炎、精索静脉曲张及睾丸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6例阴囊疾病患者应用二维超声显示睾丸、附睾、精索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睾丸、附睾、精索的血供情况。结果 3例睾丸扭转睾丸附睾内血供减少或消失,8例睾丸炎、26例附睾炎、30例精索静脉曲张血供增多;9例睾丸损伤和损伤程度较轻,见少许点状血流或血流信号减少。结论 CDFI作为一种经济、实用、准确、无创伤、可重复性的检查方法,是目前诊断阴囊疾患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乙型流感病毒感染患儿疗效评估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304例乙型流感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可能导致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比较预后良好组和不良组可能影响因素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明确相关危险因素。根据年龄将患儿分为A组(<6岁)、B组(≥6岁)。收集治疗前NLR,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NLR;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NLR对2年龄段乙型流感病毒感染患儿疗效评估及预后的预测效果。结果: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性别、有肥胖症、病程、1年内流感疫苗接种史、合并急性呼吸窘迫、肝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咳血、呕吐患者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年龄<6岁、合并严重低氧血症、细菌感染、肾功能不全、免疫系统疾病、NLR>3.25患儿构成比均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均是导致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A组、B组患儿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7.66%、82.76%,且两组中有效组患儿NLR均低于无效组(P<0.05);A组、B组患儿预后不良发生率分别为11.70%、2.59%,两组中预后良好组患儿NLR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NLR对A组、B组乙型流感病毒感染患儿疗效评估最佳截断点分别为1.58、2.35,准确度分别为95.21%、93.97%,AUC分别为0.896、0.902;NLR对A组、B组乙型流感病毒感染患儿预后预测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2.85、6.35,准确度分别为91.49%、96.55%,AUC分别为0.853、0.913。结论:NLR>3.25是乙型流感病毒感染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且NLR对不同年龄段乙型流感病毒感染患儿疗效及预后预测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8.
罗晓燕  何炯  杜娟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12):2095-2098
目的:研究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儿童基本型外斜视与术后侧转非共同性发生及矫正效果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06/2020-12于我院眼科接受治疗的180例基本型外斜视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眼一退一截术组(R&R组)104例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组(BLR-rec组) 76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矫正效果,以及随访期间手术斜视度数、侧转非共同性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d, 1、6mo视近、视远斜视度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R&R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正位率高于BLR-rec组(P<0.05)。R&R组较BLR-rec组发生侧转非共同性的风险更低(OR=0.524, Wald χ2=4.260,P=0.039)。两组患者术后6mo主要表现在水平直肌手术眼外展方向注视,但两组患儿视远和视近侧转非共同性发生率均无差异(均P>0.05)。结论:R&R对于儿童基本型外斜视的矫正效果优于BLR-rec术式,可降低侧转非共同性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49.
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案例教学对儿童皮肤性病学大课和临床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优化,采用多媒体手段建立典型案例资料,形象直观地展示案例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主动学习去掌握儿童皮肤性病学知识,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缓解医患关系较紧张的现状下病例资源稀少的矛盾,是值得进一步深化和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