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2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69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20篇
  2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血管瘤是起源于中胚叶的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的肿瘤,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即可出现,是一种在婴幼儿中发病最高的先天性皮肤或皮下组织的良性血管病变。1863年,Virchow把血管瘤分为单纯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20世纪以后,Virchow所称的单纯型血管瘤被改为意义相同的毛细血管瘤。在我国,基本沿用Virchow分类,将血管瘤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1982年Mullikcn根据血管瘤内皮细胞生物学特征将传统分类中血管瘤划分血管瘤与血管畸形两类。前者具有以内皮细胞增生和细胞密度增高为特征的增生期和消退期,后者是胚胎血管发育过程中的结构异常。大部分血管瘤在幼儿均可缓慢自行消退,其消退速度和程度因人而异,但有相当一部分婴儿血管瘤会出现并发症,如感染、溃疡、出血等。另外,位于某些特殊解剖学部位的血管瘤可压迫周围器官,甚至引起死亡,故也需早期干预治疗翻。近20年来,随着激光医学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各种激光治疗血管瘤的方法,由于其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已成为治疗部分儿童皮肤血管瘤的常用方法。本文就其临床激光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2.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瘙痒性皮肤炎症,病因复杂,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促发,免疫学异常是其发病的关键环节.不同树突状细胞亚类,如郎罕氏细胞,炎症树突状表皮细胞和类浆型树突状细胞,在特应性皮炎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如炎症细胞的聚集,T细胞的活化,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释放等等.细菌和病毒等变应原刺激也会影响AD的发病过程和严重程度.本文综述了AD发病机制近年来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3.
电喷雾超高效液质联用法测定动物性食品中磺胺类药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11种常用磺胺类化合物(磺胺、磺胺噻唑、磺胺吡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多辛、磺胺甲二唑、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氯达嗪、磺胺二甲异恶唑、磺胺二甲氧嘧啶、磺胺喹恶啉的方法。方法:加入乙腈沉淀蛋白后经Waters oasis MCX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后,使用串联四极杆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采用Waters Acquity BEHC18分离柱(1.7μm,2.1 mm×50 mm),0.2%乙酸水溶液∶乙腈=80∶20为流动相,流速0.3 ml/min,柱温为40℃。结果:在5μg/L~200μg/L的线性范围内11种磺胺药残的定量检测下限为0.03μg/kg~0.20μg/kg,回收率能达到68.3%~108%,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快速,灵敏度满足国际上对磺胺类药物的最低残留限量要求。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在少量人外周血条件下体外培养并鉴定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Mo DC)。方法:取健康成人少量新鲜外周血经改良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加入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 IL-4)诱导Mo DC生长,并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成熟,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分别于培养第4天和第7天用流式进行表型鉴定、CCK-8法检测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鉴定抗原递呈能力。结果:Mo DC呈类圆形,聚集成团,悬浮生长,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有典型毛刺状突起;流式检测Mo DC高表达CD11c、CD1a,经TNF-α刺激后的Mo DC表面MHCⅡ、CD80、CD83、CD86表达均较培养4 d的Mo DC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TNF-α刺激后的Mo 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较培养4 d的Mo DC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本实验方法可从少量人外周血中获得成熟Mo DC,为其在多种变态反应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疫苗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05.
总结反映青光眼患者的心理特征:(1)紧张、恐惧、担心;(2)孤独、寂寞、忧虑;(3)悲观、抑郁;(4)急躁、冲动。从而分析原因,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使病人克服不良心理因素,从而对青光眼的好转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6.
临床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株外排泵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exA-MexB-OprM外排泵的外膜蛋白OprM的表达及泵调节基因mexR突变情况。方法筛选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株13株和敏感菌株5株进行外膜蛋白SDS-PAGE分析,比较OprM的表达差异。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mexR基因,鉴定产物,测序。结果多重耐药菌株组OprM蛋白在相对分子量为49 kD处的各电泳条带较敏感菌株和质控菌株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的灰度明显增强,其光密度值多重耐药菌株组为157.79,敏感菌株组为132.0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9.345,P<0.01);多重耐药菌株mexR基因产物测序,除个别碱基插入外,以A-96→G,G-411→A,C-308→G,T-377→A 4个核苷酸点突变为主,后二者还导致了其编码的氨基酸发生改变,分别为Ala-103→Gly,Val-126→Glu。结论OprM表达增强提示MexA-MexB-OprM外排泵耐药机制参与多重耐药形成。多重耐药菌株的mexR基因均存在点突变,提示mexR基因突变引起MexA-MexB-OprM外排泵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07.
医疗机构物体表面和医疗用品的消毒效果监测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证医院消毒质量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操作是否正确,消毒质量是否可靠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对医疗机构物体表面和医疗用品消毒效果监测方法和监测范围作一些新尝试,并对监测结果作出评价,以期对规范和完善此类...  相似文献   
108.
1 病例资料男 ,15岁。因左肘关节包块 1年 ,来我院就诊。1年前左肘关节处被玻璃划伤 ,经抗感染对症处理好转 ,约 1个月后先后出现 2个鸽蛋大小皮下包块 ,质硬 ,稍活动 ,无明显压痛 ,无关节活动障碍 ,无红肿热痛 ,不伴有全身发热、咳嗽及消瘦。无结核接触史。半年后在外院作左肘关节皮下包块切除术 ,病理诊断为左肘部结核。X线胸片检查示双肺门影增浓 ,其余未见明显异常。B超检查示左侧胸腔未见明显异常 ,左肘关节X线摄片示骨皮质稍粗糙 ,未见明显骨质破坏。予抗结核治疗 ,并予消炎止痛膏外敷 ,肿块复发。后在我院行包块活检 ,第 1次结果…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IL-31在儿童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与特应性皮炎瘙痒的相关性。方法 22例特应性皮炎患儿与22例健康儿童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在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刺激或非刺激状态下,应用实时PCR方法分析IL-31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IgE水平;对患儿病情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分析IL-31 mRNA与IgE水平、疾病严重程度及瘙痒的相关性。结果 特应性皮炎患儿外周血单一核细胞IL-31表达显著增加,是对照组的23.2倍(P < 0.01)。特应性皮炎组和对照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受SEB刺激后IL-31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以特应性皮炎组IL-31表达增加更显著,是对照组的20.44倍。患儿血清总IgE水平中位数为260.05 IU/mL(范围5.9 ~ 1131.01 IU/mL),对照组为17.7 IU/mL(范围5 ~ 140.7 IU/mL),两组比较,P < 0.01。IL-31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血清总IgE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 = 0.07,P > 0.05;r = 0.22,P > 0.05)。结论 IL-31可能参与儿童特应性皮炎发病,其作用机制可能不依赖血清IgE;SEB能诱导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快速表达IL-31,是IL-31产生的重要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评估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在血液透析通路失功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血液透析通路失功的患者34例,分为多学科合作组(实验组)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实验组患者18例,对照组1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实验组给予多学科合作护理。结果实验组患者住院天数、并发症、通畅情况、再干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出院前SAS、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纵向比较实验组术前SAS与出院前SAS相应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S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对照组术前SAS与出院前SAS相应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9,0.209)。结论在血液透析通路失功围手术期中应用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患者焦虑及抑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