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4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1.
影像导航下鼻内窥镜眼眶手术影像漂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影像导航下鼻内窥镜眼眶手术的经验,分析产生影像漂移的原因,提出避免及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方法:回顾研究影像导航下鼻内窥镜眼眶手术的病例,按一定的导航操作规范进行术前计划及术中导航,记录、分析并解决所发生的影像漂移现象。结果:在2008-08/2010-12我们共完成影像导航下鼻内窥镜眼眶手术13例,发生影像漂移4例,发生率为31%。其中2例为标记点影像漂移,2例为术中组织改变性影像漂移。标记点影像漂移全部得到纠正,术中组织改变性影像漂移未能得到纠正,但手术亦顺利完成。结论:对于标记点影像漂移,可通过严格导航及手术操作,选择最佳注册点来避免,并可通过体表标志的增加注册加以纠正;对于组织改变性影像漂移,主要通过术中细致操作以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评价阿莫西林胶囊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体内的生物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按单中心、随机、开放、单剂量、两周期、双交叉设计.空腹及餐后试验各纳入24例受试者,每周期单次空腹或餐后口服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250 mg,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测定阿莫西林血药浓度,用Phoenix WinNolin 8.0版软...  相似文献   
53.
丝裂霉素对PRK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mitomycin C,MMC)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影响。方法:随即对122例244眼患者进行PRK手术,等值球镜约在-4.00~-9.00D。其中A组(MMC组)61例122眼PRK术中将浸有0.2g/L丝裂霉素棉签,浸润角膜中央切削区,持续时间约25~30s后,用10~20mL平衡盐水液冲洗;B组(BBS组)61例122眼,作为对照组,PRK术后仅用平衡盐水冲洗。两组患者术后均配戴同一型号博士伦隐形眼镜,用同一组PRK术后常规眼药滴眼,并于术后1wk;0.5,1,3,6,8mo;1a,由同一技术人员在裂隙灯下观察角膜情况及haze评分。结果:不同时间MMC组和BBS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后观察3~18mo,A组haze明显轻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PRK术后haze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但PRK术后应用浸有MMC的棉签浸润切削区可有效的抑制haze的形成。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平均角膜中央曲率与所制角膜瓣厚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9例(38只眼)近视患者术前行眼前节分析仪及A超仪检查测得中央角膜曲率及中央角膜厚度,采用HANSTOME 160μm微型角膜板层刀、直径8.5cm吸附环,制作角膜瓣后,掀开角膜瓣,测量基质床中央角膜厚度,即得到所制角膜瓣厚度,所有患者手术先做右眼后做左眼。结果中央区最大角膜曲率(K_1)均值为44.3875D,中央区最小角膜曲率(K_2)为43.225D,角膜中央厚度为(529±16.1)μm,角膜瓣厚度为:右眼(112.33±8.2)μm,左眼(100.889±3.1)μm,平均角膜基质床厚度:右眼(402.5±12.1)μm,左眼(415.22±14.7)μm。平均中央角膜曲率、角膜中央厚度分别与角膜瓣厚度值经统计学处理,均P>0.05,而右眼与左眼角膜瓣厚度差,P<0.05,右眼角膜瓣厚度大于左眼。结论平均中央角膜曲率与角膜瓣厚度之间无相关。右眼与左眼的角膜瓣厚度之间均有差异性,提示中央角膜曲率不是影响角膜瓣厚度的因素;左眼中央角膜厚度比右眼厚时可考虑先行左眼角膜瓣的制作,以尽可能保留更多的角膜基质床。  相似文献   
55.
目的分析急性胆囊炎病人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于2017年1月至12月,纳入106例急性胆囊炎行手术治疗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参照组、研究组,各53例,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围手术期护理,对比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9%(1/53),明显低于参照组的15.06%(8/53),差异明显,(P0.05)。结论予以急性胆囊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可优化患者的手术指标,效果理想,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56.
57.
目的探讨椭圆形撕囊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的特点和安全性。方法对比椭圆形撕囊和传统正圆形撕囊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中的效果和安全性。100例(100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接受手术,随机分配至椭圆形撕囊组50只眼和正圆形撕囊组50只眼,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对比脱核时间,脱核次数以及术后3个月裸眼远视力。结果脱核时间:椭圆组(10.36±2.49)s,正圆组(15.06±2.46)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479,P=0.00);脱核次数(中位数):椭圆组1次,正圆组1.5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513,P=0.00);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无统计学差异(t=-1.796,P=0.076)。结论椭圆形撕囊安全、有效,脱核效率高、时间短,也利于处理后囊膜破裂的术中并发症。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中青年单眼白内障临床疗效及手术适应证。方法共26例(26只眼),其中男11例(11只眼),女15例(15只眼),年龄21-48岁,平均37.5岁。除1例(1只眼)术前视力为0.6外,其余手术眼视力均〈0.4,而非手术眼视力均在0.6以上。其中合并远视力3只眼,合并有高度近视9只眼(其中准分子激光治疗术后2只眼,有角膜散光〉-1.00 D者3只眼),合并糖尿病3只眼,合并葡萄膜炎3只眼,眼外伤2只眼,玻璃体切割术后1只眼,无明显诱因3只眼。术前常规检查及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局麻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3例(3只眼)植入散光型人工晶状体(Acrysof Toric IOL)。26例患者非手术眼佩戴隐形眼镜者7例(7只眼),2例(2只眼)行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结果所有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无明显诱因者术后视力达1.2。3例(3只眼)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者,不仅视力提高,追踪半年以上,人工晶状体表袋内视轴稳定,无明显不适。屈光参差较大者,非手术眼屈光不正配戴隐形眼镜或准分子激光治疗,均获得较好双眼单视功能。结论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中青年单眼白内障患者,效果肯定,无明显并发症;根据中青年年龄特点、非手术眼屈光度情况及工作生活需要,可适当放宽手术眼在视力上的适应证。而对于术后双眼屈光参差较严重者,可根据非手术眼屈光度配戴隐形眼镜或行准分子激光治疗,以建立双眼单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9.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治疗眼压控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5例60眼白内障眼压控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一组采用激光虹膜切开术(laser iridotomy,LI)。比较两组眼内压、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目、并发症、前房内皮细胞计数的差别。结果:IOL组中,随访6mo后的眼内压由术前的14.82±4.23mmHg下降到10.94±1.24mmHg,而LI组的眼内压并无明显变化(15.34±4.13mmHgvs14.68±4.77mmHg),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显示两组的眼内压变化有显著统计学差异(F=36.452,P<0.01)。IOL组6mo后基本未采用抗青光眼药物,而LI组使用抗青光眼药物个数为0.24±0.41个(P<0.05)。两组在并发症及前房内皮细胞计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可有效降低眼压控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眼内压水平,该治疗方法安全有效,是这类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视感知觉训练在正常视力和不同近视青少年知觉眼位异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7月至2020年8月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人民医院眼科门诊的青少年患者。根据患者等效球镜分为轻度近视组(30例),中度近视组(30例),高度近视组(30例)。另募集裸眼视力0~0.50 D且知觉眼位异常的3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正常视力组)。对四组研究对象进行视感知觉训练,记录训练前及训练后1周、1个月、3个月数据。结果:通过视感知觉训练后,四组研究对象水平知觉眼位降幅像素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45.400,P时间<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99.450,P组间<0.05),时间和组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67.620,P交互<0.05);训练后1周、1个月、3个月水平知觉眼位像素与其训练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四组研究对象垂直知觉眼位像素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