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国人视神经管新一代三维重建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新一代CT技术重建正常国人视神经管;制定适用于眼科临床的各种参数;并评价不同重建方法。方法 (1)利用新一代16层螺旋CT,分别采取不同重建方法,进行视神经管的重建,比较其重建形态的一致性。(2)对21名正常国人42个视神经管解剖标志点进行测量。根据解剖学测量结果,选取合适的CT重建域值参数,并对其余测量点进行CT空间测量及检验。结果 (1)采用0.1mm密集重建后的CT影像更为精细。(2)多种CT重建技术可以反映视神经管的整体空间形态。(3)仿真内窥镜技术(VE)可以清晰显示视神经管的内部形态改变,所得影像的空间效果感及表面起伏立体感明显。(4)空间处理重建影像(In Space)技术结合旋转平面投影法,能测量各径线空间长度,是一种可靠的量化标准。(5)测得正常国人视神经管CF值,显示中段为视神经管最狭窄处。结论 新一代多层CT扫描及重建技术是一种可行的诊断手段:不仅能显示和测量视神经管的细微结构,还从空间毗邻关系方面,提供更多准确信息。这一方法在眼科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高分辨CT影像学重建技术评价视神经管骨折的可行性。  方法  对1只京豺犬的双侧视神经管在去除软组织后选取16个解剖标志点, 由两个观察者独立测量; 利用16层螺旋CT采用0.10 mm间隔进行重建性扫描, 根据一侧视神经管的解剖学形态, 选取合适的CT重建阈值参数, 包括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表面重建技术(surface rendering technique, SRT)、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 VRT)、空间处理重建技术(InSpace)的窗宽、窗位、明亮度、透度、厚度等, 使得重建的CT影像与实际形态相符。利用该参数系统对所有观察者间一致性高的测量点采用旋转平面投影法进行CT下的空间测量, 结果与解剖学测量值进行比较。对9只京豺犬双侧视神经管按照常见骨折类型(包括撕脱骨折、青枝骨折、分离骨折、塌陷骨折、粉碎骨折)制作骨折模型, 应用前述阈值参数系统, 分别使用被遮表面显示法(surface shaded display, SSD)、最大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VRT和InSpace共4种重建显示技术进行重建, 结果与视神经管正常解剖形态和骨折形态进行比较。利用仿真内窥镜(virtual endoscopy, VE)技术对视神经管骨折的CT影像进行二次重建, 并与形态学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InSpace三维CT重建技术结合旋转平面投影法测量各径线空间长度, 是一种可靠的量化手段。应用该技术的测量结果与解剖学测量结果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SSD、VRT、InSpace技术均可以反映视神经管的整体空间形态, 但在不同的骨折类型, 各重建方法的敏感性(对骨折模型的显示程度)和准确性(辨别骨折的具体形态)有差异。InSpace重建模式对多数骨折类型均有较好的显示效果, 但是对塌陷性骨折的整体显示效果差于SSD。SSD技术对于如塌陷性骨折显示效果良好, 而对于明显移位的锐性骨折片显示效果逊于InSpace和VRT。MIP重建法显示各类骨折的效果均不理想。VRT重建法的整体显示骨折的效果介于InSpace和SSD之间。结合MPR重建技术, 可以提高诊断骨折的敏感性。VE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视神经管的内部形态改变, 并对骨折进行较好的鉴别, 所得影像的空间效果感及表面的起伏立体感十分明显。  结论  新一代多层CT扫描及重建技术是一种可行的视神经管骨折诊断手段。通过不同重建方法的综合运用, 可以满足视神经管骨折的三维评价。  相似文献   
13.
背景抗青光眼滤过术后抗滤过泡的瘢痕化是眼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研究已证实热休克蛋白47(HSP47)的表达上调与人体多个器官和组织胶原纤维的合成以及组织纤维化过程密切相关,但其与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的纤维化是否有关尚不清楚。目的探讨HSP47与大鼠抗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组织纤维增生的关系。方法健康雄性SPF级Spargue—Dawley(SD)大鼠10只,所有大鼠右眼均行常规抗青光眼滤过手术,左眼为正常对照眼。应用随机数字法将术眼随机分为术后7d组和14d组,每组5只。术后每日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滤过泡形态及眼前节情况。分别于术后7d和14d采用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并制备正常对照眼结膜组织和手术眼术区组织标本,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组织标本中胶原纤维的增生及HSP47在滤过泡中的表达情况,计算标本中HSP47阳性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百分比,即阳性细胞百分比。结果10只大鼠右眼术后均可见弥散隆起的结膜滤过泡,局部炎症反应轻微。苏木精一伊红染色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眼结膜下组织比较,抗青光跟滤过术后术跟滤过泡组织中可见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纤维增多,呈疏松束状至致密束状排列。HSP47在SD大鼠正常对照眼结膜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质中可见棕黄色染色,而在滤过术后7d的滤过泡组织中,HSP47在阳性细胞中染色强度较正常对照组增强,HSP47阳性细胞百分比为(56.40±1.12)%,与正常对照组的(13.70±0.7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滤过术后14d时HSP47在滤过泡中的阳性细胞百分比为(23.90±0.76)%,与术后7d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是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SD大鼠抗青光眼滤过术后HSP47的表达量与滤过泡中成纤维细胞的活性相一致,提示HSP47在胶原合成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与眼部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眼部发病特点以及疗效分析。方法:收集1950年~2001年期间的多发性硬化住院患者18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Poser诊断标准。分析其全身及眼部发病特点。相关检查及治疗效果。结果:男女患者性别构成比例为1:2.8。患者首发年龄,最小者为4岁,最大为70岁,多见于20~45岁,分别在20岁和35岁左右呈现两个MS首发的高峰。眼部首发表现:以眼部为首发表现者占30.3%(57/188)。眼部与其它部位同时发病者占18.1%(34/188);非眼部首发者占50.5%(95/188)。将患者按年龄划分为三组。在各年龄组之间,其首发差别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在各年龄组中,眼部首发眼数与性别均无明显相关性。90.4%患者其眼部发病与全身发病的相互间隔时间在3年以内。在眼部受累的患者中,双眼受累者占91.9%(124/135)。95%的患者在3年内双眼先后受累。眼部检查异常最常见者为:视野异常占受检者的93.5%;视力显著减退占受检者的82.9%;视诱发电位(VEP)异常者占81.7%;眼肌麻痹者占受检者的41.9%。其中52%呈现一过性病程。视野改变呈现多种形态的视野缺失。常见为中心及旁中心暗点。眼部受累患者VEP检查的阳性率为87.6%(85/97)。7例无眼部症状,VEP仍呈现异常改变。眼部症状缓解期VEP仍然呈现异常者占81%(30/37)。MRI、脑脊液(CSF)IgG检查、CSF寡克隆区带(OB)检测,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大部分患者的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部分眼部首发的MS随诊患者,眼部症状可自然缓解。眼部受累的病人中,21.3%的患者在一年内眼部症状复发或另眼发作。约82%(50/61)首次眼部发作后经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结论:眼科视野检查、MRI、VEP及脑脊液生化检查,对MS的诊断和随访有重要意义。MS发病最常见于20~40岁青壮年。也可累及其它年龄的人群。另外,首次发现MS首发年龄在20岁和35岁左右呈现两个高蜂,MS患者中眼部首发受累实际是常见的。眼部发病的患者中,又以双眼多见。lI缶床上对于视神经炎患者应长期随诊,对于一眼已经受累的患者,应密切注意对侧眼的情况,以期早期诊治。对于须除外MS的视神经炎患者至少应持续随诊3年。对MS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仍有待于探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