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2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9篇 |
临床医学 | 22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7篇 |
综合类 | 69篇 |
预防医学 | 29篇 |
眼科学 | 245篇 |
药学 | 2篇 |
中国医学 | 14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4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吲哚青绿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特征。 方法 用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仪对70例CSC患者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与ICGA同步检查。 结果 79只眼FFA检查有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渗漏。ICGA检查23只眼的脉络膜血管充盈迟缓;79只患眼有脉络膜血管扩张充血;78只眼的RPE渗漏处有脉络膜血管的通透性增高;27只对侧健眼有同样的改变;19只患眼和6只健眼有RPE脱离;21只眼有RPE的色素脱失、萎缩和/或带状萎缩。 结论 脉络膜血管异常是CSC的基本ICGA特征。(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14-16) 相似文献
52.
53.
背景:镜片沉淀物的形成是角膜接触镜配戴的常见问题之一,其中蛋白沉淀最易形成.研究氟硅丙烯酸酯硬镜溶菌酶吸附动力学可进一步完善硬镜蛋白吸附数据,为降低其表面蛋白吸附量和预防硬镜表面污染提供有意义的指导.目的:考察氟硅丙烯酸酯硬镜在体外对溶菌酶的吸附情况.方法:配制质量浓度为2/0 g/L溶菌酶溶液(溶液Ⅰ)及不同浓度三氟乙酸溶液;解析率实验,将对照组与实验组镜片浸入溶液Ⅰ 37℃振荡孵育,Hank's平衡盐溶液清洗氟硅丙烯酸酯硬镜,然后将对照组镜片浸入去离子水中,实验组镜片浸入不同浓度三氟乙酸,于不同时间点取出;溶菌酶短期吸附动力学实验,对照组镜片浸入去离子水中,实验组镜片浸入溶液Ⅰ37℃振荡孵育不同时间点,Hank's平衡盐溶液清洗氟硅丙烯酸酯硬镜,后用0.2%三氟乙酸解析吸附溶菌酶;BCA法测定各溶液中溶菌酶的量.结果与结论:氟硅丙烯酸酯硬镜吸附溶菌酶可用三氟乙酸解析,三氟乙酸解析溶菌酶受解析时间和解析浓度的影响.三氟乙酸解析溶菌酶最佳时间1 h,最适浓度0.2%.氟硅丙烯酸酯硬镜吸附溶菌酶(体外模拟24 h),10 min~1 h溶菌酶吸附量递增,1 h达吸附饱和,1~24 h吸附量稳定,饱和吸附量为0.349 mg/cm~2.解析时间为10,30 min时,溶菌酶解析率较低,40 min~24 h解析率较好(90%~100%). 相似文献
54.
角膜地形图的应用和分析(第三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三讲 角膜地形图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应用近年来以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和角膜原位磨镶术 (LASIK)为代表的屈光性角膜手术已在临床广泛开展。通过激光对角膜组织的消融作用 ,重新塑造角膜表面 ,使之呈现为中央较周边平坦的形态 ,以有效降低角膜光学区屈光力 ,从 相似文献
55.
56.
通过对Littmann计算公式的推导和验证,分析该公式在测量活体眼底结构中的原理,表明Littmann计算公式在图像处理视网膜细节度量和应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7.
58.
59.
60.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临床对高度近视眼的屈光矫正虽然有许多较好的解决方法,但矫正后往往仍有屈光进展;对于高度近视眼底病变虽有一些先进的治疗技术在应用,但往往难以逆转和控制已发生的眼底病变,成为患者致盲的主要威胁。而从临床观察角度来看,高度近视的屈光进展及眼底病变的发生和加重与患者的病程进展有关,屈光进展是后巩膜扩张眼轴延长引起的,眼底病变是脉络膜、视网膜对抗后巩膜扩张的表现。后巩膜加固术作为控制后巩膜扩张的方法,其机制的合理性毋容置疑,但既往受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术式和材料难以符合手术机制的要求,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故未能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同。近年来随着术式和材料的改进,后巩膜加固术稳定眼轴和治疗黄斑劈裂、裂孔、脱离等方面的疗效,在进一步地得到证实和肯定。临床应重视对高度近视病程进展进行控制,充分认识后巩膜加固术的临床价值,把控制和治疗高度近视眼底病变作为手术适应证选择的要旨在临床稳步开展。随着术式和材料的逐步改进和规范,后巩膜加固术的临床疗效将不断提高,有望成为高度近视盲防控的一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