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33篇
眼科学   23篇
药学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我院地处青藏线交通中枢的青海格尔木市,驻地海拔2800m。我院自1998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对下颌骨骨折32例患者采用加压小钢板内固定术,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2.
白建伟  惠延年 《医学争鸣》2000,21(3):388-390
目的 探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 (SRNV)的发生、发展特征 ,为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用高强度氩激光光凝兔视网膜 ,经眼底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 ) ,确定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 光凝后 1wk~ 2 mo,光斑区渗出渐增多 ,FFA渗漏渐增强 ,范围扩大 .光、电镜下见脉终膜新生血管 (CNV)增生长入光斑 ,大部分位于光斑边缘 .光凝后 3~ 4m o,光斑区出现瘢痕样物质 ,荧光渗漏范围渐缩小 .光 .电镜下光斑区见大量胶原纤维 .结论  SRNV的眼底改变、FFA、病理组织学之间有明确的相关性 .对分析判断SRNV的发展程度及掌握治疗时机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3.
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建伟  惠延年  张鹏 《医学争鸣》2000,21(1):116-118
分析视网膜静脉阻塞患的血液流变学改变,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视网膜静脉阻塞患40(男20,女20例)与相同例数的可以与之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男、女各20例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及统计学处理,并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像中有无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及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分组。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 (SRNV)的发病机制及发生、发展特点 .方法 用高强度氩激光光凝兔视网膜 ,光、电镜观察视网膜、脉络膜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改变 .结果 光凝后 1~ 3d,光镜下光斑区 Bruch 膜及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断裂 ,组织水肿、出血、毛细血管闭塞 .电镜下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溶解 ,白细胞浸润 ,巨噬细胞聚集 .光凝后 1wk,新生血管长入光斑 .结论 高强度激光所造成的视网膜外层及脉络膜的破坏、局部缺血、炎性反应、出血等 ,在 SRNV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5.
白建伟  蔡用舒 《眼科研究》1993,11(2):137-139,T008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简称FFA)诊断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6例,其中3例摘除眼球做了病理组织学检查。由于瘤细胞内外有不等量的色素呈团块状或索条状者,FFA动脉早期呈边界清楚之无荧光区。如果瘤组织穿过脉胳膜之玻璃膜发生绞窄,其远端血管发生扩张。FFA图像为肿瘤表面之视网膜出现荧光亮点。肿瘤自身的血管渗漏及色素团块、出血斑之存在使FFA图像呈斑驳状等。讨论了病理改变与FFA图像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6.
白建伟  肖庆珊 《医学争鸣》1989,10(2):116-118
通过11例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术,观察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新生血管的特征。11例患者异常血管荧光均出现在视网膜动脉充盈之前,说明是起源于脉络膜的新生血管。利用快速连续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技术,对其中7例进行了脉络膜起始部位的初步研究,证明新生血管可来自脉络膜血管的任一层次。  相似文献   
67.
差示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左氧氟沙星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林  白建伟  晋援朝 《中国药师》2005,8(8):641-643
目的:测定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盐酸左氧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的含量.方法:采用差示紫外分光光度法,能消除敷料及分解产物的干扰.溶剂为0.1 mol·L-1氢氧化钠溶液0.1 mol·L-1盐酸溶液,检测波长为298 nm.结果:左氧氟沙星的线性范围3~15μg·ml-,平均回收率、RSD分别为101.2%、0.42%.结论: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