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833篇 |
免费 | 1070篇 |
国内免费 | 50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5篇 |
儿科学 | 119篇 |
妇产科学 | 147篇 |
基础医学 | 666篇 |
口腔科学 | 125篇 |
临床医学 | 2780篇 |
内科学 | 1090篇 |
皮肤病学 | 165篇 |
神经病学 | 198篇 |
特种医学 | 40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656篇 |
综合类 | 4231篇 |
预防医学 | 1786篇 |
眼科学 | 149篇 |
药学 | 1791篇 |
52篇 | |
中国医学 | 1596篇 |
肿瘤学 | 3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9篇 |
2023年 | 613篇 |
2022年 | 672篇 |
2021年 | 841篇 |
2020年 | 701篇 |
2019年 | 565篇 |
2018年 | 518篇 |
2017年 | 361篇 |
2016年 | 466篇 |
2015年 | 454篇 |
2014年 | 1144篇 |
2013年 | 811篇 |
2012年 | 922篇 |
2011年 | 906篇 |
2010年 | 902篇 |
2009年 | 820篇 |
2008年 | 714篇 |
2007年 | 685篇 |
2006年 | 652篇 |
2005年 | 642篇 |
2004年 | 525篇 |
2003年 | 393篇 |
2002年 | 321篇 |
2001年 | 248篇 |
2000年 | 216篇 |
1999年 | 212篇 |
1998年 | 139篇 |
1997年 | 138篇 |
1996年 | 146篇 |
1995年 | 95篇 |
1994年 | 91篇 |
1993年 | 50篇 |
1992年 | 46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运用时域分析与自身对照的方法分析比较急性发作期胆总管结石弦脉患者ERCP/EST取石前后脉象参数差异。方法:本研究通过应用腕带式脉诊仪采集60例急性发作期胆总管结石弦脉患者ERCP/EST取石前后脉象图,同时对图像参数P1(L1,H1,T1)、P2(L2,h1,T2)、P3(L3,0,T3)、P1/P2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与检验指标变化,探索脉诊仪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结果:急性发作期胆总管结石弦脉患者术前组脉图各参数值均显著高于术后组与平脉组(P0.05),术后组与平脉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两组患者疼痛症状及主要生化检验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发作期胆总管结石弦脉患者脉象参数与术后及平脉组患者脉象参数变化均可通过本脉象仪检测出并以图像形式呈现,为今后疾病在临床中的诊断提供帮助,也为脉象仪在临床工作中推广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ET、T_xB_2水平及两者关系。方法 急性脑梗塞病人于病后3日内采血,恢复期病人病后2周采血,并与正常人作对照,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ET、T_xB_2水平。结果 脑梗塞急性期ET、T_xB_2均较对照组及恢复期水平显著升高(P<0.01),恢复期较对照组亦显著升高,对急性期ET与T_xB_2直线相关分析,显示ET与T_xB_2呈正相关(r=0.48,P<0.01)。结论 ET与T_xB_2共同参与了脑梗塞的病理过程,ET所致的脑缺血性损伤,可能与增加T_xB_2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心脏超声提示心脏结构异常儿童的预防接种。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17日至2021年9月30日至陕西省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评估门诊就诊的心脏结构异常儿童,开展实验室检查,经过医学评估后提出接种建议,随访接种信息和接种后不良反应。结果 共纳入246例1月龄-7岁心脏结构异常儿童,其中先天性心脏病(CHD)200例(81.30%)、非CHD 46例(18.70%)。在240例经免疫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等评估的研究对象中,建议接种灭活疫苗、接种减毒活疫苗、暂缓接种疫苗者分别占97.92%(235例)、95.42%(229例)、2.08%(5例)。在随访获得接种信息的202例研究对象中,共接种疫苗1 556剂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19例次),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硬结、肿胀和瘙痒以及发热、恶心和呕吐,无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结论 心脏结构异常儿童经医学评估后绝大多数可接种疫苗,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4.
65.
目的 探讨使用FSH联合LH活性药物促排在Poseidon 1组、2组低预后患者中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行IVF/ICSI助孕Poseidon 1组、2组低预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两组:FSH组(单纯使用FSH促排,共1 679例1 740周期)、FSH+LH组(FSH联合LH活性药物促排,共471例478周期),比较两组间的基础指标及临床结局指标,其中卵泡-卵母细胞转化指数(Follicle-To-Oocyte Index,FOI)为主要的结局指标。结果 FSH+LH组与FSH组的卵巢储备基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FSH组的FOI较高,卵泡输出率(Follicular Output Rate,FORT)、获卵数、MII卵率、受精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等结局指标与FSH+LH组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黄体期长方案常规联合LH活性药物促排,并不能改善非预期卵巢反应不良患者的结局,且增加患者经济成本,不推荐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 研究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0年7月某院100例Ⅰ类手术切口患者的病历资料,均对其基础资料、手术信息及抗菌药物使用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不同手术类型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同抗菌药物使用率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进行统计。结果 普外科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82%,骨科为35.56%,总使用率为17.00%;头孢尼西使用率为35.29%,头孢米诺为17.65%,克林霉素为17.65%,五水头孢唑林为5.88%,头孢哌酮舒巴坦为11.76%,环丙沙星为5.88%,头孢噻肟舒巴坦为5.88%;术前0.5~1 h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7.06%,术前> 1 h为29.41%,术中给药为11.76%,术前未用术后用为5.88%,术前0.5 h为5.88%。结论 骨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其中较为常见的抗菌药物为头孢尼西、头孢米诺、克林霉素,给药时间多在术前0.5~1 h和术前> 1 h,临床需加强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7.
目的 研究四物合剂对原发性痛经小鼠模型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SPF级KM雌性小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痛经宝颗粒组、四物合剂组。采用雌激素联合缩宫素诱导的原发性痛经小鼠模型,适应性喂养3 d后,小鼠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2 mg/kg,连续给药10 d。第4天开始,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剂量蒸馏水,阳性药痛经宝颗粒组按4 g/kg给药,四物合剂组按8 mL/kg给药,连续给药7 d。以注射缩宫素后30 min内扭体次数和扭体潜伏期为主要观测指标,考察四物合剂的镇痛作用,测定血清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子宫组织前列腺素F2α(PGF2α)、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制备子宫病理切片观察腺体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化检测环氧化酶2(COX-2)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30 min内扭体次数明显增加、扭体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血清MDA水平显著增加(P<0.01),子宫组织PGF... 相似文献
68.
目的 研究金银花水提物(LJFWE)的成分,并研究金银花水提物改善脓毒症的相关机制,利用RAW 264.7小鼠巨噬细胞在体外验证其对败血症的影响。方法 (1)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技术(UPLC-QE Orbitrap MS)测定金银花水提物的主要成分;(2)使用多个疾病数据库收集脓毒症靶点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金银花水提物改善脓毒症潜在靶点;(3)建立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脓毒症模型,利用RT-qPCR研究金银花水提物对脓毒症核心靶点基因及炎性因子的调控作用。结果 用UPLC-QE Orbitrap MS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检测的结果与本地库及文献对比得到23个活性成分。预测出木犀草素、山奈酚、槲皮素、马钱子苷和咖啡酸可能为金银花改善脓毒症的主要活性成分,MAPK8、TP53、RELA、MAPK1及MYC可能为金银花改善脓毒症的关键靶点。RT-qPCR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较,金银花给药组中5个关键靶点基因(MAPK8、TP53、RELA、MAPK1、MYC)及炎性因子(IL-1β、IL-6、IL-10、iNOS、TNF-α)表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69.
宫内外复合妊娠(heterotopic pregnancy,HP)是一种病理性妊娠疾病,在自然妊娠中较为罕见,但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其发病率逐渐增加.输卵管因素和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是HP发病的主要因素.经阴道超声和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值的联合应用可... 相似文献
70.
维生素K作为凝血辅助因子参与凝血过程,近年来其抗肿瘤作用已成为研究重点。维生素K对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或细胞毒性作用。维生素K通过提高肿瘤细胞的氧化应激水平、促凋亡、抑制细胞周期、促进细胞自噬作用,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促进肿瘤细胞死亡的目的。维生素K应用于临床抗肿瘤治疗中,主要用于血液和消化系统肿瘤,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提高预防和治疗肿瘤的效果。随着维生素K新衍生物和新型制剂的研发,维生素K在肿瘤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维生素K抗肿瘤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