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眼科学   37篇
药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71.
72.
目的探讨进展期圆锥角膜行角膜胶原交联术后早期共聚焦显微镜下的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眼科行角膜胶原交联术的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23例(32只眼), 其中男性15例(24只眼), 女性8例(8只眼);年龄(26±10)岁。所有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组织结构改变、定量记录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基质细胞、内皮细胞密度和基质结构改变的深度并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时间的总体差异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或Friedman检验, 不同时间的差异的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或Bonferroni校正。结果角膜胶原交联术后1周, 角膜上皮细胞处于修复期, 表现为上皮基底细胞核增大、反射增强, 上皮下可见活化细胞, 浅基质肿胀呈海绵状, 深基质肿胀呈不均匀斑块状或条索状, 反射强。术后1个月, 上皮基底细胞恢复, 上皮下神经开始生长, 浅基质持续呈海绵状肿胀, 反射进一步增强, 深基质肿胀呈更粗大的斑块或条索样结构并持续至术后3个月。术前与术后3个月内, 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3.30, P<0.001),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0.51±0.31)、(3.65±2.21)、(8.50±4.02)mm/mm2, 与术前的(14.60±2.57)mm/mm2相比均明显降低(均P<0.05);不同时间点角膜前部基质细胞密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48, P<0.001),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前部基质细胞密度分别为2.00(1.00, 5.75)、2.50(1.00, 5.75)、79.00(64.25, 94.00)个/mm2, 与术前的347.00(345.00, 395.75)个/mm2相比均明显降低(均P<0.05)。术后3个月内角膜基质结构改变的深度范围为(400.56±86.12)μm: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402.13±89.20)、(399.88±85.92)、(399.69±85.94)μ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0, P=0.455)。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后部基质细胞密度[术前为(260.6±33.2)个/mm2,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264.4±44.5)、(263.9±37.6)、(266.3±40.2)个/mm2]和内皮细胞密度[术前为(2 707.1±152.6)个/mm2,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2 704.2±148.5)、(2 705.6±152.6)、(2 704.5±150.1)个/mm2]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38, 1.01;P=0.259, 0.351)。结论圆锥角膜行角膜胶原交联术后早期, 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角膜上皮和上皮下神经的改变呈现损伤修复的过程;角膜浅基质呈均匀的蜂窝状肿胀, 深基质呈不均匀斑块状或条索状肿胀;术后早期角膜基质结构改变的深度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人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9例高度近视患者(18眼,术前屈光度-6.75~-28.00 DS)行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屈光度、晶状体在眼内的位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后并发症等。结果18眼均成功植人人工晶状体。术后3个月时,11眼(61.1%)裸眼视力≥0.5,9眼(50.0%)最佳矫正视力≥0.8,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眼瞳孔呈轻度竖椭圆形;2眼人工晶状体轻度偏位;2眼夜间眩光;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近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74.
目的 评价术前超声诊断视盘凹陷在重症化学伤患者复明手术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因重症化学性眼外伤晚期欲行Boston Ⅰ型人工角膜移植术复明的住院患者共28例(28眼)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和常规B型超声观察视盘凹陷.根据超声下视盘处球壁形态超声诊断结果分为有/无视盘凹陷.所有病例均一期完成Boston Ⅰ型人工角膜移植术.术后两周检查最佳矫正视力,分析超声诊断视盘凹陷在重症化学伤患者复明手术预后中的价值.结果 28例中,术前超声诊断有视盘凹陷5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1例0.05,1例0.1,1例0.12,2例指数/眼前).术前超声诊断无视盘凹陷23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范围为0.1 ~ 0.8(0.5±0.36).结论 术前超声诊断视盘凹陷可以准确判断重症化学性眼外伤患者复明手术预后视力较差.  相似文献   
75.
目的:观察在应用人工角膜下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患者的手术适应症以及临床疗效,探讨影响手术成功的因素。方法:回顾总结我院18例从1996年12月至2005年6月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穿透性角膜移植病人,分析病因,手术适应症,前后节功能恢复以及和手术并发症等因素。结果:13眼视力较前提高,其中视力在0.05~0.1之间者5只眼;0.1~0.3者4眼,0.5者1眼;视力与术前无变化者5眼,10只眼角膜植片透明,2只眼再次做角膜移植手术,6只眼出现角膜植片水肿、混浊,其中3眼为角膜排斥反应,3眼为角膜内皮失代偿。结论:尽管联合手术的视功能恢复是有限的,但为患者脱盲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外伤性睫状体解离及其并发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1993—01/2003—06共收治钝挫伤所致的外伤性睫状体解离19例(19眼),男12例,女7例,年龄6~44(平均25)岁。就诊时眼压为0~10(平均2.42)mmHg。14例行睫状体显微缝合固定术,其中3例联合巩膜环扎局部冷凝;4例行改良的睫状体缝合固定术-平行于角巩膜缘、不切透深层巩膜,并重叠缝合。3例行保守治疗,2例行氩激光光凝。结果:在14例行睫状体显微缝合固定术病例中,一次手术成功9例(64.3%);二次手术成功3例(21.4%);三次手术成功2例(14.3%)。术后随访时间1月~8a,平均眼压11.24mmHg,较术前有明显提高(Wilcoxon—Mann—Whitney,P=0.0052)。最后随访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Wilcoxon signrank,P=0.012)。结论:睫状体缝合固定术是有效的治疗外伤性睫状体解离的手段:改良的手术方法可进一步提高成功率:超声生物显微镜可准确诊断外伤性睫状体解离,对手术成功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究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ex determining region Y box protein 9, SOX9)在角膜内皮损伤过程中的表达及功能。方法 通过转录组数据库分析人角膜内皮损伤与SOX9表达的关联。冷冻法构建小鼠角膜内皮损伤模型,每只小鼠左眼造模、右眼空白对照,采用裂隙灯照相、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免疫荧光技术评估动物模型质量,角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损伤后内皮细胞中SOX9的表达变化。分别用低浓度(30μmol/L)和高浓度(50μmol/L)的甲萘醌对人角膜内皮细胞(B4G12)处理3 h(短时间组)、6 h(中时间组)、12 h(长时间组)、24 h(超长时间组),构建细胞模型。采用显微镜照相、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 CCK-8)实验评估细胞模型质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Western blot检测SOX9和介导角膜内皮-间质转化(e...  相似文献   
78.
术者简介 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医学部副主任,主任医师(知名专家),博士生导师。擅长角膜病及屈光手术、白内障、眼外伤、疑难眼病的诊疗。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华夏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散瞳对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的影响。方法:对216例(384眼)接受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的患者分两组,其中暗室条件下瞳孔直径<6.5mm行虹膜识别波前引导LASIK161例(291眼)为对照组;暗室条件下瞳孔直径≥6.5mm行无虹膜识别波前引导LASIK55例(93眼)为试验组,观察在暗室条件下对照组患者散瞳后瞳孔是否变形,暗室条件下试验组患者不散瞳,患者的瞳孔是否变形。对试验组瞳孔中心偏移者进行调整后再行手术,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两组瞳孔变形眼数比较(χ2=27.3814;P=0.000),有统计学意义。对无虹膜识别瞳孔中心有偏移的进行调整,两组比较(χ2=3.0944,P=0.0786;χ2=0.0017,P=0.9673;χ2=0.0706,P=0.7905),术后偏中心眼数、术后视力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波前引导的LASIK在治疗近视时,散瞳易引起瞳孔变形和瞳孔中心偏移,有瞳孔中心偏移患者需进行调整,有益于提高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80.
先天性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是一种双眼对称性角膜基质出现网格状混浊 ,视力损害较重的遗传性角膜基质病变。我院遇见先天性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一家系共 4代 2 3例(图 1) ,现报告如下。图 1 先天性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患者家系先证者男 ,38岁。因双眼间歇性畏光、流泪伴视力下降15年 ,右眼明显 ,于 2 0 0 1年 4月 2 6日以“双眼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入院。患者曾在多家医院就诊 ,均诊断为“病毒性角膜炎”。 1989年在邯郸第三医院确诊为先天性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眼部检查 :视力右眼 0 0 6 ,左眼 0 6。裂隙灯下见双眼角膜实质层可见交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