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3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病理性近视眼的黄斑形态和功能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综合分析眼底检查、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检查结果并了解病理性近视眼(PM)的黄斑形态和功能变化特征.方法 系列病例报告.确诊且连续观察的病理性近视眼患者共31例(36只眼),按眼轴长度分为两组:A组10例(12只眼),眼轴长度≥30.00 mm;B组21例(24只眼),眼轴长度<30.00 mm.对所有患者进行A、B超检查、显然验光,眼底检查,黄斑区OCT(包括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厚度分析)和mERG检查.应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病理性近视眼的屈光度数、最佳矫正视力及mERG检测的黄斑中心(0°)、颞下、鼻下、鼻上象限P1波平均反应密度(Amp-P1)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OCT与眼底检查黄斑病变和后巩膜葡萄肿的阳性检出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患者黄斑部1~9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比较,采用混合效应模型,以分组和区域作为固定效应,受试者作为随机效应;mERG检测的黄斑中心Amp-P1值、眼轴长度、最佳矫正视力及屈光度数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眼轴长度为(31.77±1.27)mm,屈光度数为(-22.92±7.10)D,矫正视力为(0.31±0.25).B组:眼轴长度为(28.64±1.17) mm,屈光度数为(-14.03±5.37)D,矫正视力为(0.55±0.35).两组间屈光度数(t=4.20,P<0.01)和矫正视力(t=-2.28,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CT检查结果显示黄斑分区中1~5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A组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32,0.048,0.009,0.002).两组mERG黄斑中心(0°)、鼻上、鼻下、颞上、颞下象限Amp-P1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2.71,2.21,2.32,2.64;均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ERG黄斑区Amp-P1值与眼轴呈负相关(r=-0.498,P<0.01),与矫正视力呈正相关(r=0.468,P<0.01);眼轴长度与屈光度数呈正相关(r=0.800,P<0.01),与矫正视力呈负相关(r=-0.605,P<0.01);屈光度数与矫正视力呈负相关(r=-0.616.P<0.01).结论 病理性近视眼患者眼轴的延长、屈光度数的增加、眼底病变发生率的上升、矫正视力的下降、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变薄,均可导致视功能逐渐下降.综合应用眼底检查、OCT检查、mERG检测能较早发现患者病变并监测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32.
玻璃体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手术效果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58例(59眼),所有病例均行三切口玻璃体切除及黄斑前膜剥除术,其中20眼同时进行了内界膜撕除术。32眼行气液交换。6眼联合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后随访1~24月,平均4.7月。对视力、黄斑结构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随访期末视力提高43眼,占72.88%(其中提高2行以上者29眼占49.15%);不变15眼,占25.42%;下降1眼,占1.70%。随访期内未见前膜复发。OCT显示所有患眼的前膜均已消除,黄斑水肿不同程度逐渐减轻。并发症:术中少许点状出血6眼;手术后11d发生玻璃体积血1眼;周边小牵引孔3眼(其中视网膜脱离1眼);术中中心凹处小牵引孔1眼;手术后1a并发性白内障2眼。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手术效果较好,但也可能出现一些较严重的并发症。在手术技巧比较娴熟的情况下,较早手术治疗可能有助于恢复较好视功能。  相似文献   
33.
视网膜断层扫描检查黄斑水肿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 Ⅱ)的视网膜软件模块(HRT Ⅱ-RM)检测黄斑水肿的临床意义.方法 比较性临床研究.对2005年10月至2006年1月间就诊的65例(126只眼)视网膜静脉阻塞和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依据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结果,分为黄斑水肿组和无黄斑水肿组.采用HRTⅡ检查黄斑水肿眼的病变形态特征及视网膜中心部和外环部水肿指数(e值)变化,分别记录为e1和e2.将入选眼e值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最佳矫正视力、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反应的N1波和P1波的潜伏期和振幅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RTⅡ-RM扫描可分辨出不同类型的黄斑水肿,包括囊样、局部及弥漫水肿.有无黄斑水肿组间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1:t=-19.238,e2:t=-12.436;均P<0.01).e1和e2诊断黄斑水肿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475和1.411,敏感性为92.9%和91.8%,特异性为97.6%和95.1%.视网膜厚度值与e值有相关性(e1:r=0.816,e2:r=0.587;均P<0.01);最佳矫正视力与e值有相关性(视网膜中心部r=0.658,视网膜外环部r=-0.640;均P<0.01);多焦视网膜电图N1波潜伏期与e值有相关性(视网膜中心部r=0.266,视网膜外环部r=0.312;均P<0.01);N1波振幅密度与e值有相关性(视网膜中心部r=0.609,视网膜外环部r=-0.586;均P<0.01);P,波潜伏期与e值有相关性(视网膜中心部r=0.529,视网膜外环部r=0.431;均P<0.01);P,波振幅密度与e值有相关性(视网膜中心部r=-0.783,视网膜外环部r=-0.714;均P<0.01).结论 应用HRTⅡ-RM检测黄斑水肿患者,不仅能反映病变局部形态学改变特征,而且可显示其定量指标e值的变化,这均与视网膜的功能变化有关,可应用于临床检测黄斑水肿患者.  相似文献   
34.
汪东生  莫静  魏文斌  王光璐  熊颖 《眼科》2009,18(4):236-238
目的研究外伤性黄斑病变的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以总结其患病规律。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477例(486眼)4-76岁的外伤性黄斑病变患者。方法回顾及分析2002年9月.2009年6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不同类型外伤性黄斑病变患者的门诊病历资料及OCT图像。主要指标OCT图像特征。结果外伤性黄斑病变的OCT表现主要有九种:黄斑裂孔、神经上皮层脱离、黄斑出血、黄斑水肿、黄斑前膜、脉络膜破裂、黄斑部神经上皮层萎缩薄变、色素上皮层萎缩及脉络膜萎缩。在外伤的早期,较常见的OCT表现为黄斑部色素上皮层萎缩(49.0%)、黄斑裂孔(24.7%)、神经上皮层脱离(26.3%)、黄斑出血(24.2%)、黄斑水肿(19.2%);在外伤的中晚期,较常见的OCT表现为黄斑部色素上皮层萎缩(63.0%)、神经上皮层萎缩薄变(36.5%)。结论外伤性黄斑病变以多种OCT表现并存为多,黄斑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萎缩是贯穿外伤早期、中晚期最多的表现。外伤性黄斑病变早期以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黄斑出血、黄斑水肿为主,中晚期以黄斑部神经上皮层及色素上皮层萎缩为主。(眼科,2009,18:236-238)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图像特征。 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眼科就诊的DR患者104例(208只眼)的病例资料;并收集同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同仁眼科中心就诊的DR患者289例(578只眼)的病例资料。两个收集地点共计收录DR患者393例(786只眼)。其中,男性181例(356只眼),女性212例(430只眼)。年龄22~88岁,平均(47.30±5.42)岁。记录全部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地址、糖尿病病史、临床诊断、眼底彩色照像及OCT检查报告图片。归纳并提炼各期OCT检查图像中的特征。 结果按照2002年我国DR临床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全部393例(786只眼)患者中,分为DRⅠ期者51例(102只眼)、DRⅡ期者83例(166只眼)、DRⅢ期者124例(248只眼)、DRⅣ期有46例(92只眼)、DRⅤ期者57例(114只眼)及DRⅥ期者32例(64只眼)。DRⅠ期者的OCT特征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间出现微血管瘤、偶见或少量出血点;DRⅡ期者的OCT特征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间出现硬性渗出及出血斑;DRⅢ期者的OCT特征为除出现硬性渗出及出血斑外,还伴有棉絮斑;DRⅣ期者的OCT特征为除出现硬性渗出、出血、棉絮斑外,还伴有水肿或囊样水肿和(或)玻璃体积血;DRⅤ期者的OCT特征为除出现硬性渗出、出血斑、棉絮斑、水肿及玻璃体积血外,还出现机化膜;DRⅥ期者的OCT特征为除出现硬性渗出、出血斑、棉絮斑、水肿、玻璃体积血及机化膜外,还出现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此外,根据DR分期的不同,血流OCT成像(OCTA)可以明确显示微血管瘤、硬性渗出、出血、囊样水肿、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等特征。 结论DR在OCT的检查结果中,根据分期不同可出现特征性的图像表现。掌握和使用OCT检查患者,可以确定患者DR的临床分期,从而指导临床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36.
目的构建低成本、标准化、可重复使用、便于数据交换、整合与共享的中文版国家眼科研究所视功能调查问卷(NEI-VFQ-25)电子数据库。 方法按照标准操作规范在云平台部署(REDCap)数据库。在应用市场下载REDCap移动客户端,根据软件说明文档建立与网页端的关联。文献检索获得经验证且被授权使用的中文版NEI-VFQ-25问卷,使用REDCap在线数据库设计工具,按照国际数据交换标准设置数据字典。使用REDCap可视化工具设立数据质量实时核查规则、进行权限与角色配置。通过数据备份和系统安全巡检方式建立系统维护与数据安全策略。 结果REDCap电子数据库部署成功,实现了中文版NEI-VFQ-25问卷的标准化采集,且无论有无网络均可使用。除网页版本外,还可基于移动客户端使用。数据库共享设置权限控制,应用于不同研究项目时生成独立的访问地址,并在数据采集、数据查看、数据下载方面设定各自独立的权限。数据的安全性、真实性、准确性、保密性及可溯源性均得到保证。 结论中文版NEI-VFQ-25问卷电子数据库构建成功,用户友好化程度高,为临床研究者开展糖网、青光眼、白内障等低视力人群的视觉生活质量研究提供一个便利、高效、高质量及标准化的数据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37.
屠颖  魏文斌  周丹  刘研  汪东生 《眼科》2006,15(5):341-344
目的了解病理性近视眼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黄斑的形态和功能。设计前瞻性、非对照研究。研究对象20例屈光度≥-6D、眼轴≥26mm、一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病理性近视患者的对侧眼。方法对上述患者的对侧眼行显然验光、眼底检查、黄斑区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及神经上皮厚度分析、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mERG),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主要指标眼轴、近视度数、眼底的临床体征、OCT及mERG检查结果。结果20眼平均眼轴29.64mm;平均近视度数-15.87D;眼底检查有1项病理性近视样改变的9眼,2项的4眼;OCT检查中17眼有不同程度的改变;mERG检查显示黄斑区P1波高峰峰尖消失的4眼,P1波高峰峰尖消失伴高峰明显降低者7眼,P1波高峰基本缺如者8眼;只有1例无视物模糊、变形主诉,同时OCT及mERG检查均正常。结论病理性近视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往往有形态和功能上的改变,综合应用眼底检查、OCT扫描、mERG检查能较早发现病变。(眼科2006,15:341-3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