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4篇
药学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目的评价23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除系统应用于Oxane5700硅油取出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病例68例(68只眼)临床资料,分为23G微创组(35只眼)和20G传统组(33只跟),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眼均成功取出硅油,平均随访(5.61±1.24)个月。23G组和20G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82,P=0.000);术后1d23G组最佳矫正视力优于20G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08,P〈0.05)。术后1d两组平均眼压较术前均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87,P〈0.05)。术后及随访期间,两组术后眼疼痛不适及结膜充血眼红外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53,-3.628,P〈0.05)。结论23G与20G玻璃体切除系统行Oxane5700硅油取出术比较,前者手术操作时间短、术后眼部疼痛轻、眼红外观持续时间短及患者舒适度高,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是种快速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 )的临床特征及眼底血管造影表现。 方法 回顾分析12例PCV患者12只眼的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其5例5只眼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资料。 结果 12只眼均可见深层和(或)浅层出血,黄色脂质渗出。其中6只眼病变处见橘红色病灶,2只眼伴视网膜前出血。FFA检查,静脉期6只眼橘红色病灶内点状荧光,4只眼病变处可见脉络膜血管网。晚期均见息肉状强荧光点荧光素渗漏,2只视网膜前出血眼晚期未见荧光素渗漏。ICGA检查,12只眼晚期见强度不等、簇状或孤立的息肉状扩张灶,4只眼显示明显的脉络膜血管网。OCT检查,4只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层呈穹窿状隆起,1只眼无改变。 结论 PCV眼底多见黄斑区出血性和(或)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RPED)和(或)神经上皮脱离,黄色脂质渗出。FFA及ICGA检查可见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末梢膨大息肉状扩张灶。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310-312)  相似文献   
14.
驱逐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是内眼手术中较为少见、但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它可导致患者视功能丧失和眼球萎缩。玻璃体切割手术是近年来眼科发展最迅速的内眼手术之一,手术中发生脉络膜上腔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是老年人、全身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近视眼、青光眼、眼内炎症等。我院近年实施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中,5例眼外伤患者在手术中发生了脉络膜上腔出血,现将其临床特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诊断黄斑部视网膜前膜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黄斑部视网膜前膜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图像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特发性黄斑前膜 9例和继发性黄斑前膜 13例患者进行经黄斑中心凹的OCT线性扫描并测量膜厚度。结果 OCT图像能清晰显示与视网膜分离或部分分离的前膜 13例 ,并可显示与视网膜紧密粘连的前膜及其对视网膜的牵拉形态改变。结论 OCT能直接客观地显示黄斑前膜横断面特征及其与玻璃体视网膜的关系并能提供定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应用多波长激光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94例(168只眼)DR患者随机分为多波长激光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组(A组)和单纯多波长激光组(B组),每组47例(84只眼),根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定光凝方式及参数.A组光凝后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12个月,每3个月复查肝肾功能;B组未服用药物.随访观察疗效及副作用.结果 对眼底DR疗效:A组显效19只眼(22.6%),有效52只眼(61.9%),无效13只眼(15.5%),总有效率84.5%;B组依次为14只眼(16.7%)、40只眼(47.6%)、30只眼(35.7%)及64.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3,P<0.05).视力变化情况:A组视力提高41只眼(48.8%),不变38只眼(45.2%),下降5只眼(6.0%),总有效率94.0%;B组依次为26只眼(30.9%)、43只眼(51.2%)、15只眼(17.9%)及82.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8,P<0.05).A组未观察到药物特殊毒副作用.结论 多波长激光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DR疗效满意,二者可起到互补作用,提高并巩固治疗效果,且安全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与探讨实验性外伤致大鼠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时,大鼠视网膜前膜中c-fos和c-jun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S-P法在不同时间点对外伤性PVR大鼠视网膜前膜做c-fos和c-ju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染色结果行图象分析。结果实验中c-fos和c-jun表达阳性细胞率和平均光密度值先升高后稍降低,14d组和21d组阳性率最高,与7d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c-fos和c-jun表达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c-fos和c-jun参与PVR视网膜前膜细胞增殖的调控,两者的变化呈高度相关性,是促进PVR细胞增埴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早期分子事件,为用基因手段防治PVR以及治疗时间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46例(46只眼)眼外伤后行二期悬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46例(46只眼)因眼外伤后未能一期植人人工晶状体行二期悬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情选择悬吊式人工晶状体或虹膜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并观察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眼底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3~6个月,平均5.4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5者8只眼(17.39%),0.3-0.5者26只眼(56.52%),0.1-0.3者10只眼(21.74%),0.05-0.1者2只眼(4.35%)。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27.71,P〈0.00)。结论对于眼外伤后未能一期行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者,通过术前视力矫正能提高的患者行二期悬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提高患者视力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晶体超声碎核术治疗晶体半脱位合并葡萄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1998年6月至2001年12月期间共收治的9例(11眼)晶体半脱位合并葡萄膜炎的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晶体超声碎核术,其中7例(9眼)未I期植入人工晶体,另2例(2眼)植入缝线型人工晶体,术后随访3个月到24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3月所有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0.6的6眼,0.3~0.6的3眼,另2眼最佳矫正视力0.1~0.3;术后并发症有手术后一周内前房的纤维索性渗出4例(5眼),经药物治疗后很快吸收;术后复发性葡萄膜炎2例(2眼)均为植入缝线型人工晶体眼,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晶体超声碎核术是治疗晶体半脱位合并葡萄膜炎最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少,视力恢复满意,但I期植入缝线型人工晶体可能导致葡萄膜炎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并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变化特征,评估黄斑裂孔手术 疗效。 方法 收集2001年2月~2002年5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IMH 的患者28例(28只眼),分别在手术前和手术后1、3、6、12个月时,对患者行视力、mfERG及OCT检查,并与正常对照组(33只眼)进行比较,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OCT显示手术后1个月内27只眼(96.43%)黄斑裂孔完全闭合,1年内无复发,1只眼(3.57%)1年内黄斑裂孔始终未闭合。(2)IMH眼手术后1年视力较手术前明显提高(P<0.01),视力恢复主要在手术后6个月内。(3)IMH眼手术前mfERG一阶函数的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明显降低,典型三维地形图呈火山口样改变。手术后1年mfERG一阶函数的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不断增加,持续到1年以后,三维地形图表现为中央峰逐渐恢复。手术后12个月时,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较手术前明显增加(P<0.05),但仍然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3、4、5环P1波反应密度始终未受明显影响(P>0.05)。(4)27只眼手术后黄斑裂孔完全闭合后,经OCT测量的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FRNEL)厚度在手术后1~12个月维持不变,且始终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5)IMH眼手术后12个月时,视力、mfERG一阶函数1环和2环的P1波反应密度、FRNEL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 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IMH的有效 方法,视力、mfERG及OCT可以很好地评估黄斑裂孔的手术疗效,且三者间总体上具有一致性 。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21-2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