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78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梁皓  金磊  涂艳  孙午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0):1460-1460
目的:探讨扁平疣患者的心理状态。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25例扁平疣患者进行心理测试.并与正常人比较。结果:患者在躯体化、人际关系、忧郁、焦虑等4方面明显高于中国常模(P〈0.01)。结论:扁平疣患者存在多方面的心理问题,提示以后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辅以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有关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和外科手术治疗PDA的对比临床研究进行综合定量分析,采用RevMan4.2.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各组技术失败率、并发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残余分流率等的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符合纳入标准共5篇文献,总样本量349例。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组技术失败率高于外科手术组[5组对照试验(CT),349例,3.0%vs0,RR=4.29,95%CI(0.77,23.95)],但无显著性差异(P=0.10);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外科手术[5组CT,343例,3.1%vs38.0%,RR=0.11,95%CI(0.05,0.23)](P<0.00001);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手术组[5组CT,343例,0.5%vs6.0%,RR=0.23,95%CI(0.06,0.90)](P=0.03);Amplatzer封堵器组治疗后即时残余分流率高于手术组[4组CT,304例,16.3%vs0,RR=16.06,95%CI(3.0,86.12)](P=0.001);出院时残余分流率虽高于手术组,但无显著性差异(2.5%vs0,P=0.33)。结论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尽管成功率低于外科手术,但其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与手术相仿,随着封堵器及其输送系统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在适应证范围内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可作为PDA外科手术治疗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内径的前房维持器(anterior chamber maintainer,ACM)在兔眼实验性连续环形撕前囊(continuous curvilinear anterior capsulorhexis,CCC)中所创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及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的变化, 探讨ACM内径大小及灌注瓶高度(bottle height,BH)对ACD及IOP的影响。方法:将20只兔40眼随机分为4组,每组10眼,均在ACM维持前房下接受CCC。4个实验组所用ACM内径分别是0.4,0.5,0.6,0.7mm,BH由20cm阶梯式升至100cm,每10cm为一个提升高度,对术前及每个BH,应用A超测定ACD,应用Schiotz眼压计测定IOP,结果:内径为0.7,0.6,0.5mm的ACM在BH分别为50,60,70cm时使ACD较术前显著性加深,所提供IOP较术前较高,结论:内径较大的ACM形成前房及提高IOP迅速,所需BH相对较低,对于兔眼的CCC,内径为0.7,0.6,0.5mm的ACM均可提供理想的ACD及IOP,适宜的BH分别是50,60,70cm.  相似文献   
14.
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硅油取出术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玻璃体切割及硅油填充术后白内障的发生率很高 [1 ] ,过去在进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硅油取出术时往往要行两个睫状体平坦部的巩膜穿刺口 ,插入灌注管放出硅油 ,或将切割头伸入玻璃体腔中置换硅油。这样不仅手术操作较复杂 ,而且术中眼后段的操作容易增加视网膜脱离的复发率 [2 ]。我们自 1999年 2月以来在 2 3例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硅油取出术中运用前房维持器 (anterior chamber maintainer,ACM) ,简化了手术过程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2 3例患者进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硅油取出术。其中男15例 ,女 8例 ,年龄 18~ 6 8岁 ,平均年龄 (…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青壮年连续形撕后囊的优点及方法。方法:将90只青年尸眼(平均26.17岁)随机分为后囊中央线状切开组及连不形撕后囊(PCCC)组处理后囊膜,然后注水提高玻璃体腔压力至玻璃体脱出,观察后囊膜变化情况。结果:前组全部出现切口延长,于少一端到达赤道部,平均注水量1.01ml,后组撕开口边缘完整,无放射状撕裂,直径增大了1.13mm,注水量为1.51ml,两组注水量比较有显著意义。结论:连续环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组织癌-睾丸抗原(CTA)基因NY-ESO-1的表达,探讨这些基因成为RB特异性免疫治疗靶抗原的可能性. 方法 选15例人RB组织和12例非肿瘤病变视网膜组织及22例正常眼部组织(对照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研究上述组织NY-ESO-1的mRNA表达情况,并根据肿瘤病理分级、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等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5例RB组织中,NY-ESO-1的表达率分别为40%(6/15);NY-ESO-1基因在12例非肿瘤病变视网膜组织及22例正常眼部组织中均不表达. 结论 NY-ESO-1基因在RB组织中有一定频率的表达,NY-ESO-1的表达率与病人的性别、年龄和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及病理分级均无相关性(P〉0.05).NY-ESO-1有希望成为RB特异性免疫治疗的靶抗原.  相似文献   
17.
王智  周雪明  朱文雄  梁皓华  江铭 《中国医药》2012,7(11):1407-1408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9月至2010年7月本院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术前、术后2d、6个月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临床治疗效果,记录骨水泥注入量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随访6 ~ 12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2 d 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2.4±0.4)分、(4.4±0.5)分比(9.3±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07、4.9427,均P<0.01].术后6个月与术后2 d 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注入量为2.9~4.5 ml,平均3.4ml.所有患者均无骨水泥渗漏导致的临床并发症.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医学类期刊网站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皓  李泉  李彬 《医学与社会》2009,22(9):50-51
本文分析了医学类期刊网站建设的一般需求,按照框架设计分析的基本思路,总结了某期刊网站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全局变量设置、文件上传、SQL Injection等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青年人晶状体前囊膜弹性,以例提高白内障摘出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成功率。方法 测量53人共90只尸眼(平均年龄26.8a)晶状体前囊膜连续环形撕开口的弹性。结果 前囊膜撕开口弹性为1.38-2.74,前囊膜撕开口直径越大,弹性越大;前嗝 膜弹性与年龄无关。结论 本年龄段内(19-40a)前囊膜弹性与撕开口直径呈直线正相关,青壮年期白内障术中前囊膜撕开口直径5.0-5.5mm为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二孔型ASD的疗效 ,并评价经食道超声 (TEE)在介入治疗ASD中的价值。方法 :全组共 1 8例 ,均为二孔型ASD ,年龄 1 4~ 4 1岁 ,平均 2 1 .6岁。TEE测ASD最大直径 3 3mm ,平均 2 1 .4mm ,缺损周边有足够的房间隔空间。在透视及TEE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rzer封堵器封堵ASD ,术后即刻、2 4h、3个月分别行TEE检查 ,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为 1 0 0 % ,术后 2 4hTEE检查显示 1 4例ASD完全闭合 ,4例存在微量残余分流 ,术后 3个月均无残余分流 ,无任何并发症。结论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二孔型ASD操作简便 ,成功率高 ,是目前导管介入治疗ASD的首选治疗器材。TEE在对病例的筛选、引导封堵器的置入及术后疗效评价等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