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29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09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目的:评价我国近40年细菌性角膜炎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变化规律。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Embas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5个数据库。研究现场限定为以医院为基础,人群不限,文献发表时间为1980—2020年,文献研究设计类型为横断面研究,文献中英文不限。...  相似文献   
7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糖尿病视风膜病变眼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color Doppler imagining,CDI)测定32例(64只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球后血流状态,并与正常人30例(60只眼)进行对照。其中32例DR患者接受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包括非增殖型(NPDR)20例和增殖型(PDR)12例。结果:DR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最大收缩期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和总平均速度(Vm)均降低,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增高,视网膜中央骨静脉(CRV)的最大血流速度(Vmax)、最低血流速(PI)和阻力指数(RI)增高,视网膜中央骨静脉(CRV)的最大血流速度(Vmax)、最低血流速度(Vmin)和Vm增高,其中NPDR各数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变化(P<0.05),PDR各数值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DR患者小动脉闭塞,血流速度下降,舒张期血管阻力增高,使血流减少。CDI检测对DR早期诊断及发病机制研究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14岁以下儿童非病毒性感染性眼病的病原体类型、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 实验研究.回顾性分析1999至2004年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临床诊断为感染性眼病儿童的眼部标本785份,对其进行细菌、真菌及阿米巴的培养与鉴定,分析培养阳性病原体的种类、分布以及细菌和真菌体外药物敏感性.结果 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785份送检标本中,微生物培养阳性211份,培养阳性率为26.88%,其中细菌培养阳性176份,占83.41%;真菌培养阳性32份,占15.17%;阿米巴培养阳性3份,占1.42%.176份细菌培养阳性标本中,单株细菌感染138份;多重细菌感染33份;细菌与真菌混合感染5份.共培养鉴定出细菌214株.其中淋球菌属39株,占18.22%;表皮葡萄球菌属37株,占17.29%;棒状杆菌属36株,占16.82%.培养鉴定的32株真菌中,镰刀菌属8株,占25.00%;曲霉菌属5株,占15.63%.眼部细菌对妥布霉素、诺氟沙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利福平及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百分比分别为62.57%、64.94%、70.06%、70.87%、71.19%、73.89%、85.80%及87.50%.左氧氟沙星和利福平的敏感性百分比均分别高于妥布霉素、诺氟沙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及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X2=15.654、13.536、8.767、7.908、7.286、5.538,利福平X2=13.923、11.921、7.459、6.666、6.095、4.500;均P<0.05).革兰阳性菌对左氧氟沙星敏感;革兰阴性菌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及左氧氟沙星敏感.眼部感染真菌对那他霉素敏感性最高,其次为特比萘酚,对氟康唑敏感性较差.结论 细菌是儿童非病毒性感染件眼病最主要的病原体;其中淋病奈瑟菌、表皮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属常见,对左氧氟沙星与利福平敏感性较高.儿童眼部致病真菌中,镰刀菌与曲霉菌属常见,对那他霉素敏感性最高,对氟康唑敏感性较差.(中华眼科杂志,2009,45:141-145)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报告因短期内视力下降被误诊为视神经病变的圆锥角膜患者的临床特征。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0-2020年北京同仁眼科中心被误诊为视神经病变但经过相关检查后最终确诊为圆锥角膜的患者26例(33眼)。方法 回顾患者的病历资料及眼科辅助检查结果 ,包括角膜地形图、视觉诱发电位、视野等,总结其临床特征。主要指标 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眼部体征。结果 26例中男性20例(76.9%)。平均年龄(27.8±8.2)岁。19例(73.1%)单眼发病,7例(26.9%)双眼发病。诊断视神经病变时矫正视力0.02~1.0。患眼球镜屈光度(-7.18±3.63)D,柱镜屈光度(-2.09±1.86)D。患眼角膜曲率K1为(52.83±3.89)D,K2为(47.55±3.64)D。19例单眼患者中,患眼球镜平均为(-6.51±2.99)D,明显高于健眼的(-3.06±2.09)D(Z=-3.52,P<0.001);患眼柱镜平均为(-2.27±1.60)D,明显高于健眼的(-1.11±1.03)D(Z=-1.98,P=0.048)。28/33眼(84.8%)的彩色眼底像稍模糊。裂隙...  相似文献   
75.
姚卫兰  梁庆丰  Antoine Labbe 《眼科》2013,22(6):421-422
患者女性,50岁。因“双眼视物模糊半年”于2013年7月就诊。双眼无红、痛,无畏光、流泪;无视物变形、变色等不适。高血压病史15年,冠心病合并房颤3年,2年前曾在当地医师建议下开始口服盐酸胺碘酮片每131次,每次0.2g至今。  相似文献   
76.
目的分析TGFBI基因相关角膜营养不良患者的基因突变特点及基因型-表型关系。方法系列病例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63例角膜营养不良患者基因组DNA进行TGFBI基因扩增并直接测序,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前节检查,部分患者行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HRT)检查。结果63例患者中有48例检测到9种TGFBI基因杂合错义突变,包括8种已报道过的致病突变[c.371G>A(p.R124H)、c.370C>T(p.R124C)、c.371G>T(p.R124L)、c.1663C>T(p.R555W)、c.1664G>A(p.R555Q)、c.1514T>A(p.V505D)、c.1859C>A(p.A620D)、c.1877A>G(p.H626R)]和1种新突变[c.1694T>A(p.L565H)],突变主要分布于第4号外显子,突变频次为37次,其中携带c.371G>A(p.R124H)突变的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患者所占比例最大(28/48)。48例阳性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31.3±16.8)岁,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患者双眼可见角膜上皮至基质层均混浊,不同突变导致患者角膜沉积物形态各异。结论本研究新发现的c.1694T>A(p.L565H)突变,拓展了角膜营养不良TGFBI基因突变谱。并再次证实371G>A(p.R124H)是亚洲TGFBI基因突变相关角膜营养不良最常见的突变形式。角膜营养不良患者存在表型异质性,角膜沉积物特征与其携带的基因突变明显相关,以分子遗传学为基础的角膜营养不良分类方法可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大肠癌急性梗阻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42例大肠癌合并急性梗阻的手术处理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 42例全部治愈.并发症:感染性休克2例,切口感染5例,术前结肠破裂患者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本组无吻合口瘘及死亡病例.结论 大肠癌合并急性梗阻时应在适当的准备后,早期施行手术.右半结肠癌梗阻时可Ⅰ期切除吻合.左半...  相似文献   
78.
感染性角膜炎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早期病原学诊断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如何快速、准确地鉴别致病病原体目前还是一个挑战.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IVCM)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图像诊断技术,可在细胞水平提供高分辨率图像以显示眼表组织的结构特征.IVCM对感染性角膜炎中棘阿米巴性角膜炎及丝状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已在临床开始推广使用,逐渐成为感染角膜炎随诊的客观依据.本文对近年来IVCM在感染性角膜炎诊治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9.
目的 观察兔棘阿米巴角膜炎角膜组织感染的病理变化及其特点,探讨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发病机制.方法 新西兰白兔20只,其中16只角膜基质内注射纯化培养的棘阿米巴原虫悬液建立兔棘阿米巴角膜炎模型,观察兔角膜组织的病理学及免疫学的相应变化以及与组织降解和修复相关的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bFGF2)的表达;4只为对照.结果 兔棘阿米巴角膜炎感染,初期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21d后以巨噬细胞为主,并伴有成纤维细胞的增生,7d和14d时 CD4+CD8+细胞比值异常;感染初期,组织内开始出现MMP13阳性表达,从14d开始MMP13合成减少,FGF2的表达逐渐增强,28d时达峰值,其后减弱.结论 兔棘阿米巴角膜炎早期的自然病程以感染性炎症为主,后期主要特征为角膜组织修复.MMP13和FGF2的表达变化与临床表现有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80.
梁庆丰  游启生  李彬  潘志强 《眼科》2012,21(5):343-343
男性,57岁,教师。右眼红、磨、视力下降3个月,外院诊断为"右眼真菌性角膜炎",给予抗真菌治疗无效。既往无眼外伤、手术史,无其他眼疾史。查体:视力:右眼0.02,左眼1.0;眼压:右眼12 mm Hg,左眼16 mm Hg;右眼结膜轻度充血,角膜中央及颞侧可见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