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9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6篇 |
基础医学 | 45篇 |
临床医学 | 27篇 |
内科学 | 20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7篇 |
特种医学 | 24篇 |
外科学 | 33篇 |
综合类 | 82篇 |
预防医学 | 10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52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21篇 |
肿瘤学 | 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63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结核分枝杆菌,尤其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已对公众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给结核病的防治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其中,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达到全球分离结核菌株的13%[1],全世界有1/3的结核病由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该菌株已在世界很多地区传播。因此,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已成为结核相关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一、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的识别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DNA指纹技术的采用,人们对结核分枝杆菌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发现了多种具有不同毒力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结核分枝杆菌的北京基因型家族于1995年被中国、蒙古首次报道[2],美国的1株高耐药结核分枝杆菌(W)也属于北京基因型家族。北京基因型家族具有相同的基因标记,即相同的IS6110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IS6110RFLP)和间隔寡核苷酸分型(spoligotyping)的特征。Spoligotyping是一种分子基因分型技术,用于监视某些菌株尤其北京基因型菌株引起感染性疾病的传播,本方法以PCR为基础,分析结核分枝杆菌的直接短重复序列(DR)的染色体区域的株依赖多态性。与最后9个间隔寡核苷酸序列(间隔序列35~43)均杂交的菌株为北京基因型菌株,只有部分... 相似文献
33.
正常人颞叶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运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研究年龄对正常人颞叶脑组织代谢物浓度的影响。方法 将80例健康人分为4个不同年龄组并对双侧颞叶进行^1H—MRS检测,对比分析不同年龄组的颞叶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肌酸复合物(Cr)和含胆碱化合物(Cho)/Cr比值的变化。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50岁年龄段颞叶的NAA/Cr和Cho/Cr比值无明显改变(P〉0.05),但在〉50岁年龄段颞叶的NAA/Cr比值逐渐降低(P〈0.05)、Cho/Cr比值逐渐增高(P〈0.05)。结论 ^1H-MRS是一种可以为正常人颞叶与年龄相关的代谢物浓度改变提供有价值信息的无创技术。 相似文献
34.
目的 分析直肠类癌的l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寻找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有参考价值的指标.方法 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06例直肠类癌患者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按肿瘤直径和肌层是否有浸润分别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手术治疗效果及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患者平均肿瘤直径1.5 cm(0.2~8.0 cm),29.2%(31/106)的患者肿瘤浸润达到或超过肌层,10.4%(11/106)的患者就诊时已发生远处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和肌层浸润相关(P=0.01),肿瘤直径1.5 cm作为临界值具有最佳的敏感度(80%)和特异度(89.3%).中位随访时间67个月(4~320个月).共14例患者死亡,5年生存率87.0%.死于类癌者肿瘤均浸润肌层、肿瘤直径均≥1.5 cm.Kaplan-Meier分析显示,肿瘤浸润肌层和肿瘤直径≥1.5 cm与总生存时间相关.结论 直肠类癌的肿瘤直径和肌层浸润可能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是选择治疗方式时需参考的重要依据.肿瘤直径<1.5 cm、未浸润肌层者预后较好,局部切除可能是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5.
36.
37.
目的临床药师参与门诊随访,结合治疗药物监测(TDM),提升药学服务水平。方法临床药师通过参与1例肾移植术后他克莫司致癫患者的诊治过程,整理并分析用药,同时利用TDM,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结果该患者发生癫为他克莫司浓度过高所致,临床药师通过参与优化临床治疗方案,使严重不良反应得以完全缓解。随访至今,未再发生免疫抑制剂相关不良反应。结论临床药师应积极参与门诊随访,评估药物疗效,并根据TDM结果,调整个体化用药方案,提升药学服务水平,促进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8.
郭婕;王玉龙;麦凤怡;杨文涛;梁靖蓉;舒俊翔;李陈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24,40(2):365-374
Ferroptosis is an iron-dependent form of regulated cell death, which is distinct from apoptosis, necrosis, and pyroptosis. Recent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activators of ferroptosis, such as Erastin, can activate autophagy-related proteins, induce the formation of autophagosomes, and ultimately release ferric ions to mediate ferroptosis. This process, called ferritinophagy, is initiated by the binding of an autophagic cargo receptor protein, nuclear receptor coactivator 4 (NCOA4), to iron-laden ferritin. The transfer of NCOA4-ferritin to the lysosome by ferritinophagy results in the proteolysis of ferritin, and, in turn, the release of its iron content and lipid-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accumulation. Ferritinophagy has been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orders, circulatory system diseases, and cancer. Furthermore, the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ferritinophagy is also a hot topic in the study of iron-dependent cell death process. With the in-depth study of ferritinophagy,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study of key components of ferritinophagy as well as its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processes. However,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he methods for detecting ferritinophagy is still unclear. To further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ferritinophagy and its detection methods,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and precautions during detection of ferritinophagy. This review provided experimental reference for subsequent researchers and promoting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related to ferritinophagy.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与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相关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5—2020年诊断的接受新辅助治疗的HER2阳性乳腺癌480例, 分析临床病理参数如年龄、肿瘤大小、分子分型、靶向治疗类型、Ki-67阳性指数、雌激素受体(ER)表达水平、HER2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水平及HER2扩增情况等与患者新辅助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480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209例在新辅助治疗后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y complete response, pCR), pCR率达43.5%。所有病例中457例患者接受化疗加单靶(曲妥珠单抗)治疗, 23例患者接受化疗加双靶(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治疗。化疗加单靶治疗中198例(43.3%)获得pCR, 而化疗加双靶治疗中11例(47.8%)达到pCR。后者的pCR率相对较高, 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免疫组织化学HER2 3+(49.0%)患者的pCR率显著高于HER2 2+患者(26.1%, P<0.001)。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中HER2平均拷贝数越高, pCR率也越高。ER的表达...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