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3篇
耳鼻咽喉   8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48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1.
目的 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raspupillary thermotherapy, TT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确诊的CEC患者的12只患眼进行TTT治疗。采用810 nm半导体激光,光斑0.5~2.0 mm,照射时间55~60 s,能量200~350 mW,对 FFA和ICGA图像所显示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进行照射,照射区未出现颜色变化或呈淡灰色。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FFA和ICGA检查结果。 结果 TTT治疗后0.5~3个月后所有患眼视力都有不同程度提高,视力提高5行以上者4只眼,占33.3%;3~5行者 5只眼,占41.7%;1~2行者 3只眼,占25.0%。治疗后10只眼行FFA和ICGA复查,其中FFA复查荧光素渗漏消失7只眼,减轻3只眼;ICGA复查CNV消失或明显缩小8只眼,CNV无变化2只眼。 结论 TTT治疗CEC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87-189)  相似文献   
12.
正常眼与近视眼多方位角膜厚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正常人31只眼、近视眼246只眼进行角膜中心及其他24个位点的测量。结果显示,正常人用膜中心厚度为541±45.29μm,近视眼为544±35.01μm。角膜厚度在眼别、性别、不同年龄组及不同屈光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但随着年龄和近视屈光度的增加,角膜中心厚度逐渐变薄。角膜各方位厚度不同,正上方最厚,颞下方最薄,从中心到周边角膜厚度逐渐增加,但不同方位的厚度增加值不同,在RK手术时应予注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并探讨17β-雌二醇对高氧诱导的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48只新生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4只。对照组大鼠分娩完成后与新生鼠一起正常饲养;实验组大鼠分娩完成后立即与新生鼠一起置于高氧环境饲养。对照组和实验组又再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干预组(对照组1、实验1)和雌二醇干预组(对照组2、实验组2),每组各12只大鼠。对照组1和实验组1大鼠分别每日皮下注射PBS 0.1 ml;对照组2和实验组2大鼠分别每日皮下注射雌二醇 1 μg。每日观察鼠的发育情况。出生后7、14 d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检测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RNA的含量。出生后14 d时行苏木精 伊红(HE)染色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VEGF蛋白的表达;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出生后14 d各组大鼠标本中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P<0.05)。其中,实验组1较对照组1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28,P<0.05)。实验组2较实验组1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16,P<0.05)。实验组2与对照组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25,P>0.05)。出生后14 d各组大鼠VEGF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P<0.05)。其中,实验组1与对照组、实验组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41,4.35,P<0.05)。视网膜超微结构显示,实验组1神经节细胞肿胀,细胞质淡染,线粒体空泡形成;其他各组视网膜超微结构正常。出生后7、14 d各组大鼠视网膜VEGF、HIF-1 mRNA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7,16.1,13.4,17.5;P=0.001,0.005,0.003,0.009)。其中,出生后7 d,对照组2 VEGF表达高于对照组1,实验组2VEGF表达高于实验组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5.22,4.32;P<0.05)。出生后14 d,对照组2 VEGF表达高于对照组1,实验组2 VEGF、HIF-1表达低于实验组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72,5.12,4.08;P均<0.05)。结论雌二醇对VEGF mRNA具有双重调控作用,高氧条件下促进视网膜VEGF表达和视网膜血管发育;正常氧条件下通过HIF-1α-VEGF系统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雌二醇在一定程度上可保护缺氧造成的视网膜超微结构损害。  相似文献   
14.
1998~ 2 0 0 0年 ,我们对 62例 ( 62眼 )过熟期白内障患者采用开罐式截囊、囊前旋转切削法超声乳化术 (旋切组 )治疗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旋切组为 62例 ( 62眼 )过熟期老年性白内障患者 ,年龄 62~ 80岁 ,平均 72岁。晶体核硬度 (按 E-mery和 Litte[1] 分级法分级 )为 级和 级 2 2眼 , 级 40眼 ,均行囊前旋转切削法超声乳化术。将其术后视力与 86例同期行劈核法乳化摘除术 (劈核组 )的患者进行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有可比性。手术方法 :球周麻醉 ,右眼取颞上方、左眼取鼻上方 ,以穹窿为基底 ,采用近角膜缘反眉状…  相似文献   
15.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进行性近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后巩膜加固术(PSRD)治疗进行性近视的疗效及机理。方法:对20例(36眼)进行性近视行改良的Snyder—Thompson式PSRO,手术前后观察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底、屈光度、眼轴、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振荡电位(Ops)。术后随访1年者36眼,5年以上13眼。结果:(1)术后90%以上的高度近视患者视力稳定,部分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术后眼轴及屈光度稳定(P>0.05)。(3)F—ERG的a波b波波幅术后较术前有提高(P<0.05),Ops振幅有非常显著性提高(P<0.002),且均随时间的延长,提高更加明显。结论:后巩膜加固术治疗进行性近视,的确起到稳定眼轴及屈光度,改善黄斑病变及视网膜血液循环,从而提高视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首诊于眼科的鞍区肿瘤误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蝶鞍区肿瘤可损害视神经导致视力减退、视野缺损,患者往往首诊于眼科。近年来随着自动视野计、CT、核磁共振(MRI)的应用,早期诊断多无困难。但个别病例症状不典型或医生经验不足,未详细询问病史,未作视野、影像学检查,以及药物掩盖症状等,造成误诊,现将19...  相似文献   
17.
LASIK术后角膜层间上皮植入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的日益普及,与其相关的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LASIK术后角膜层间上皮植入(epithelial ingrowth)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文献,对其发病率、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发病机制、治疗和预防作一简要论述,以期对LASIK术后角膜层间上皮植入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有一个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18.
LASIK手术的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excimer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 ,LASIK)治疗近视发生并发症的原因。方法 :16 37例、3192眼近视患者 (- 1.0 0D~ - 13.75D)均用LASIK进行治疗。结果 :术中主要并发症为薄角膜瓣 5眼 ,占 0 .16 % ;角膜瓣形成不全 3眼 ,占 0 .10 % ;角膜瓣游离 4眼 ,占 0 .13% ;角膜血管翳出血 87眼 ,占 2 .87%。术后主要并发症 ,包括角膜水肿 2 0 6眼 ,占 6 .8% ;瓣移位 3眼 ,占 0 .10 % ;瓣皱褶 2眼 ,占 0 .0 7% ;上皮内生 11眼 ,占 0 .36 % ;层间沙漠反应 8眼 ,占 0 .2 6 % ;高眼压症 5眼 ,占 0 .16 %。结论 :及时、正确的处理LASIK手术的并发症 ,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是造成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现将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的病因、发病机制、新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及疗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屈光状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4岁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108例(175眼),随访3~5年,观察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和屈光度的变化。结果术后5年,单眼患者术眼和健眼平均眼轴长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双眼患者平均眼轴长度与单眼患者健眼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眼患者术眼和健眼术后5年屈光状态均向近视漂移,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不影响患儿眼球的正常发育,人工晶体的选择原则应结合患儿年龄术后形成屈光欠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