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中圆锥角膜的筛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计算机辅助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检查系统对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进行圆锥角膜筛选的可行性。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检查系统对3213例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进行圆锥角膜筛选检查。结果筛选出62例圆锥角膜患者,104只眼(亚临床期42眼、临床期42眼及角膜后圆锥20眼)。结论应用计算机辅助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检查系统可对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常规进行圆锥角膜的筛选,早期诊断圆锥角膜并鉴别筛选出后圆锥角膜,同时提供病变在角膜上的地形分布,避免对患者进行斜弱视治疗或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病情阶段圆锥角膜的Orbscan-Ⅱ地形图特点,寻找反应其临床病情变化的敏感地形图指标.方法 共62例104只眼(亚临床期圆锥角膜42只眼、临床期42只眼、可疑后圆锥角膜20只眼).应用Orbscan-Ⅱ研究评价,对亚临床期和临床期圆锥角膜进行不同最佳矫正视力组之间15个参数的比较分析,并对前表面圆锥角膜与可疑后圆锥角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不同最佳矫正视力组间,角膜地形图参数中前表而高度(前表面Diff值)、后表面高度(后表面Differ值)、模拟散光度数(SimK Astig)、最大模拟曲率(SimK Max)、3.0mm区不规则性(3.0mm Zone irrg)、5.0mm区不规则性(5.0mm Zone irrg)、3.0mm区屈光度差值(D)、角膜厚度最薄点(μm)、角膜最大屈光力(D)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厚度中央,周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疑后圆锥角膜与前表面圆锥角膜比较,角膜最大屈光力、最小模拟曲率(SimK Min)、最大模拟曲率(SimK Max)、前表面最佳模拟球面(ABFS)、后表面最佳模拟球面(PBFS)、3.0mm区屈光度差值(D)、前表面最佳模拟球面曲率半径(mm)及后表而最佳模拟球面曲率半径(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参数能较敏感的反应圆锥角膜的病情进展,并能鉴别亚临床期圆锥角膜与可疑后表面圆锥角膜.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PTK)联合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治疗初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06/2011-02月行PTK治疗的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26例140眼,在手术显微镜下分离及切除胬肉及变性球筋膜组织,结膜下置0.4 mg/ml MMC棉球2 min,彻底冲洗后使用193 nm准分子激光行PTK切削残余病变组织。术后均使用相应的局部抗菌及激素滴眼液巩固治疗。术后随访观察至少1年以上。观察术后上皮愈合情况,记录视力恢复、角膜散光度数及胬肉复发情况。结果 PTK平均切削直径(3.86±0.89)mm,平均切削深度(94.21±23.29)μm。术后患眼反应轻,平均上皮愈合时间(2.88±0.83)天。平均随访(17.9±5.4)月,3例患者(4眼)胬肉复发,复发率为2.5%。随访结果: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角膜散光度数较术前均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TK作为一种微创的手术方法,可以安全、有效的清除角膜上残留的胬肉及变性组织,重建角膜表面的光滑平整性,有利于创面角膜上皮修复,减少角膜散光,从而改善视功能。其与MMC的联合应用,能有效地降低翼状胬肉的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