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0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9篇 |
临床医学 | 20篇 |
内科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48篇 |
特种医学 | 10篇 |
外科学 | 15篇 |
综合类 | 46篇 |
预防医学 | 15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9篇 |
中国医学 | 6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8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本研究旨在亚低温治疗时实时监测患者脑组织氧分压和颅内压的变化情况,分析脑组织氧分压与颅内压变化,对患者预后情况指导治疗。方法本研究收集42例经诊断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疗法,试验组患者在进行常规疗法的同时实施亚低温治疗。治疗中,对2组患者进行脑组织氧分压和颅内压、血液学相关指标、血液学指标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结果亚低温疗法对于GOS(3~5分)患者和GOS(6~8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亚低温疗法能够显著提升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组织氧分压水平( P <0'.05)。亚低温疗法在缓解颅内压水平也有显著的效果( P <0.05),其中对于GOS 6~8分患者的降压效果要优于GOS 3~5分的患者。血气分析结果表明脑组织氧分压得到改善的患者,pH值的变化明显( P <0.05),血液中的氧分压也出现了显著性升高( P <0.05),二氧化碳分压在亚低温治疗后出现下降。脑组织氧分压改善和颅内压的控制对于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GOS评分表明脑组织氧分压升高和颅内压降低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论亚低温疗法能够显著地改善脑组织氧分压水平,同时还能够降低颅内压水平,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2.
资料与方法
例1:患者,女,35岁,因“宫外孕术后20天,无尿2周”入院。患者因腹痛在市级医院就诊,诊断为“宫外孕、失血性休克”。经手术治疗,术后出血不止,诊断DIC,再次行子宫全切术,5天后无尿,治疗期间抗生素用“泰能、万古霉素”等。后因病情加重返回本地,以“急性肾衰”收住。入院查体:T36.7℃,P86次/分,R36次/分,BP120/80mmHg,神志清楚, 相似文献
43.
小脑后下动脉瘤破裂的诊断和治疗(附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破裂的诊断和治疗问题。方法 对有急性出血性卒中表现的4 例病人行 C T 检查, 发现3例脑室系统积血,1 例小脑半球血肿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后经脑血管造影确诊为小脑后下动脉瘤破裂,位于延髓段和小脑段各2 例,分别经显微手术切除或夹闭动脉瘤。结果 4 例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示动脉瘤消失,随访3 个月至2 年,恢复良好。结论 小脑后下动脉瘤有其临床及 C T 的特征。急性期危重病人应即行 脑室穿刺外引流术, 待病情稳定 后行进一 步检查和治 疗。 不同类型的 动脉瘤,应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和方式。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破裂的诊断和治疗问题。方法 对有急性出血性卒中表现的4 例病人行 C T 检查, 发现3例脑室系统积血,1 例小脑半球血肿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后经脑血管造影确诊为小脑后下动脉瘤破裂,位于延髓段和小脑段各2 例,分别经显微手术切除或夹闭动脉瘤。结果 4 例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示动脉瘤消失,随访3 个月至2 年,恢复良好。结论 小脑后下动脉瘤有其临床及 C T 的特征。急性期危重病人应即行 脑室穿刺外引流术, 待病情稳定 后行进一 步检查和治 疗。 不同类型的 动脉瘤,应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和方式。 相似文献
44.
内皮素-1及降钙基因相关肽在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内皮素-1(ET-1)及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在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以放射免疫法测定43例颅脑损伤成年患者伤后不同时点血浆内皮素-1及CGRP的浓度,同时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判定患者脑血管痉挛情况。结果:颅脑损伤后24h内血浆内皮素-1开始升高,3-5d最明显,持续到7d开始下降,14d时接近正常水平;血浆CGRP伤后3d开始下降,5-7d最低,14d时多恢复正常。伤后24h内即出现血管痉挛,3d左右脑血管痉挛明显增多,5-7d达峰值,14d明显减轻。重伤组尤其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者,脑血管痉挛发生频率及程度明显高于轻中伤组,脑血管痉挛与血浆内皮素-1浓度变化呈正相关,与CGRP呈负相关。结论:颅脑损伤后血浆内皮素-1升高及CGRP降低是脑血管痉挛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BSCM)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18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BSCM)患者,病变位于中脑背侧和背外侧的2例,延髓腹侧和背侧各1例,位于桥脑中脚1例,其余例均位于四脑室底、桥脑背侧.总结影像学特点、手术指征,探讨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结果 18例患者均全切除病变,无临床死亡,术前Glasgow Outcom Scale (GOS)评价,5级9例,4级8例,3级1例,无1、2级患者.手术时机多选择于出血后2~4周.手术入路选择:中脑背侧及背外侧者采用经枕下小脑幕切开入路,桥脑中脚选用乙状窦后入路,延髓腹侧病变经远外侧入路,对于四脑室底、桥脑背侧的病变,均采用后颅凹中线入路.术后长期随访按照GOS,显示患者术后恢复5级患者为10例,4级患者7例,3级1例,无2、1级患者.结论 BSCM是可以手术治疗的.严格的掌握手术指征,术前GOS评价,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术中监测和术中精细的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达到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6.
中华眼镜蛇毒C组分对U251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和Fas/FasL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华眼镜蛇毒C组分(FC)对胶质瘤U251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及原癌基因Fas/FasL表达的影响。方法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FC对U25l细胞的增殖抑制,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技术观察Fas/FasL表达的变化。结果随着FC浓度的增加,对U25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呈剂量依赖性。免疫组化和RT-PCR结果显示,随着FC作用剂量的增加,Fas/FasL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FC对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原癌基因Fas/FasL的表达无影响。 相似文献
47.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七例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七例死亡病例分析李维平陈耕野蔡晓东邱日文亚低温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最有效的方法,近年来,临床应用取得较好效果,但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自1996年12月以来,本科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死亡7例,分析报告如下:作者单位:5180... 相似文献
48.
未破裂脑动脉瘤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李维平,付友增,花北顺哉,诹访英行未破裂脑动脉瘤同时合并脑梗塞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报道较少。我们近年来收治4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病例介绍例1男,52岁。有侧肢体无力逐渐加重一年入院。检查:右侧... 相似文献
49.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22例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总结我院自2006年6月~2009年5月收治的322例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病例资料,统计分析年龄、性别、血压、血糖、手术时机、Fisher's分级、Hunt-Hess分级、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白细胞升高程度、感染等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程度.结果 Hunt-Hess分级、Fisher's分级、CVS、年龄、高血压(基础病)、手术时机、白细胞升高程度、感染是影响此类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0.01),Hunt- Hess分级、Fisher's分级与预后呈线性负相关关系.结论 CVS、Hunt-Hess分级、Fisher's分级、年龄、感染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CVS影响预后的危险度最高. 相似文献
50.
丙泊酚对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氧分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镇静剂量丙泊酚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氧分压及颈静脉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 16例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GCS)评分≤8分,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例,A组为对照组,按颅脑损伤患者的处理规程进行脱水、降低颅内压等治疗;B组丙泊酚组,除常规治疗外,静脉给予镇静剂量丙泊酚;先从静脉给予0.5 mg/kg丙泊酚,然后以每小时1mg/kg静脉泵注,测定给药前(T0)、给药后1h(T1)、给药后1.5 h(T2)、给药后2 h(T3)脑组织氧分压(PbrO2)、颈静脉血氧饱和度、颅内压(ICP)、平均动脉压(MAP)、脑灌注压(CPP)的变化.结果 丙泊酚组T3时间点,脑组织氧分压较T0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T2,T3丙泊酚组SjvO2升高,脑氧化谢率(CERO2)较对照组为低(P<0.05).结论 镇静剂量的丙泊酚能够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脑组织氧分压,保持脑氧代谢和脑血流的良好匹配,可以作为颅脑损伤患者镇静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