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105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33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家生活富裕了,饮食和生活习惯也发生了改变,我们常常听说朋友、邻居、亲属得了糖尿病。中国当前糖尿病的患病率大概为11.6%,而且在逐年增加。据统计,目前中国的患病人数在1.14亿左右,这当中约有30%已经发生眼底改变。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由于糖尿病引起失明的病人每年也大约有1.2万~2.4万人。但糖尿病患者们也不用悲观,虽然糖尿病现阶段不能根治,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控制它的,并力争保持一个良好的视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外用熏洗方配合手法治疗膝僵直关节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治疗组79例采用外用熏洗方联合手法治疗的疗效与对照组79例仅采用手法治疗膝僵直关节病的疗效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治疗组:显效47例(59.49%),总有效率89.87%;对照组:显效32例(40.51%),总有效率73.42%,治疗组效果好于对照组。同时,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也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外用熏洗方配合手法推拿治疗膝僵直关节病疗效显著、能明显提高膝关节功能,改善关节灵活度,减轻僵直、疼痛等症状,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阈下微脉冲激光是近年来应用于眼科的一种以长间歇为特征的激光模式,可以在达到有效治疗效应的同时将其对组织的损伤降到最小,目前已应用于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治疗。早期研究认为,阈下微脉冲激光选择性地作用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通过调节炎性生物标志物、生长因子、热休克蛋白等物质的表达达到减轻黄斑水肿的目的。近年来随着研究进...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 42岁。因双眼视力下降伴畏光2年, 于2021年7月6日到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否认全身疾病史, 有相关眼部遗传史(图1)。眼部检查:右眼、左眼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25DS→0.6、+0.50DS-0.50DC×90°→0.3。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0.9、9.4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 晶状体及玻璃体透明。眼底检查:双眼黄斑对称性环形萎缩灶伴色素沉着(图2A, 图2B)。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 双眼深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降低(图2C, 图2D)。频域OCT检查, 双眼外核层萎缩、外界膜和椭圆体带缺失, 视网膜中心凹处不规则强反射, 黄斑区局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强反射光带断裂, 其下脉络膜毛细血管光带存在(图2E, 图2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早期黄斑区斑驳样强弱荧光(图2G, 图2H), 晚期荧光稍增强(图2I, 图2J)。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 早期黄斑区脉络膜斑片状弱荧光(图2K, 图2L), 晚期似"牛眼样"外观, 视盘颞侧稍强荧光, 萎缩灶更加明显(图2M, 图2N...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核因子κB(NF-κB)活化在烧伤患者痂下水肿液(STF)诱导单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中的作用,探讨STF激活单核细胞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方法:收集烧伤患者痂下水肿液和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分别用正常人血清、烧伤患者STF、烧伤患者STF+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刺激PBMCs(依次分为对照组、STF组、STF+PDTC组)。电泳迁移率分析法检测单核细胞NF-κB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PBMCs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8含量。结果:刺激PBMCs后0.5 h,STF组NF-κB活性迅速升高,0.5 h达(32.23±4.12)×104积分灰度值,1 h达(36.44±5.01)×104积分灰度值,达高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刺激2 h后NF-κB活性逐渐回复基础状态;STF刺激PBMCs后1h,细胞培养上清液TNF-α含量即升高达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上清液中IL-8含量在刺激后4 h达峰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TF+PDTC组较STF组NF-κB活性、培养上清液中TNF-α和IL-8含量也明显降低(P0.01)。结论:STF可通过活化NF-κB,从而刺激PBMCs对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提示NF-κB活化在STF诱导PBMCs分泌细胞因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激光综合方法治疗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激光综合方法治疗各种类型血管瘤的医学美容效果. 方法各种类型血管瘤患者1060例,按传统血管病分类方法分为5类,每类分别设治疗组和对照组.毛细血管瘤和草莓状血管瘤580例,300例行脉冲染料激光加泼尼松治疗,280例行单纯激光治疗;口腔黏膜血管瘤102例,50例行平阳霉素加Nd:YAG激光治疗,52例行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血管瘤238例,120例行脉冲染料激光加曲安奈德治疗,118例行单纯脉冲染料激光治疗;肥厚结节型鲜红斑痣80例,50例行脉冲染料激光加CO2激光治疗,30例行单纯脉冲染料激光治疗;蔓状血管瘤30例和颌骨中枢性血管瘤30例,各选15例共30例行手术激光综合治疗,另30例仅手术治疗.观察各组治疗效果及副反应.结果各组间比较,各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均高于相应对照组,有效者治疗次数亦少于对照组,副作用相对较少;疗效与血管瘤类型相关.结论根据血管瘤的不同类型、临床表现、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激光综合治疗方法,能达到医学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海水浸泡对烫伤大鼠创面炎性反应及愈合的影响。方法将14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烫伤对照组和海水浸泡组,每组72只,均造成背部10%TBSA浅Ⅱ度烫伤。海水浸泡组大鼠伤后固定四肢,立即用盛海水的方盆浸泡双前肢以下部分,持续4h;烫伤对照组大鼠则用空方盆模拟浸泡过程。于伤后0(即刻,下同)、6、12、24h采用电解质分析仪测定血清中K~+、Na~+、Cl~-的浓度。于伤前及伤后0、6、12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索(IL)6的含量。对两组大鼠创面行大体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记录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海水浸泡组大鼠血清中K~+、Na~+、Cl~-的浓度大多高于烫伤对照组。伤后6h海水浸泡组大鼠血清TNF-α、IL-6含量分别为(140±22)、(160±41)ng/L,均明显高于伤前值(29±15)、(62±17)ng/L及烫伤对照组(120±12)、(124±22)ng/L(P<0.05)。与烫伤对照组比较,海水浸泡组大鼠创面水肿及局部组织炎性反应加重,创面再上皮化和表皮各层的分化延迟;海水浸泡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6.3±1.6)d,明显迟于烫伤对照组(14.1±1.8)d(P<0.05)。结论大鼠烫伤后经海水浸泡,可加重创面炎性反应,使创面愈合延迟。  相似文献   
18.
烧伤血清对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力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微管吸吮技术测量了烧伤血清刺激后24h内中性粒细胞(PMN)与内皮细胞(EC)粘附力的变化,并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了务血清作用下介导PMN-E 的主要3个粘附分子:CD11a/CD18、CD11b/CD18和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以探讨PMN-EC粘附力的分子基础,发现PMN在烧伤血清刺激后与正常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间粘附力迅速上升,于1h达到饱和点,  相似文献   
19.
1984年以来,采用网状切开减张治疗大面积剥脱伤35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5例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5~59岁。剥脱面积最小者15cm2,最大者500cm2,平均239cm2。上肢伤者3例,下肢损伤32例。合并骨折者26例,合并脏器伤者8...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烧伤早期病人中性粒细胞(PMN)膜表面 CD11a/CD18和 CD11b/CD18变化规律及其在烧伤早期 PMN 对内皮细胞(EC)粘附及损伤中的作用,为临床抗白细胞粘附治疗提供依据。将烧伤早期 PMN 与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孵育24小时后,观察烧伤早期 PMN 与 EC 粘附百分率和烧伤早期 PMN 引起内皮细胞单层流出液生成速度(Jv)和滤过系数(kf)变化,CD11/CD18单抗(mAb)对烧伤早期 PMN-EC 粘附和内皮单层 kf、Jv 值影响。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烧伤病人伤后1周内 PMN 膜表面 CD11a/CD18和 CD11b/CD18的数量变化。结果显示严重烧伤病人伤后第1天 PMN细胞膜表面 CD11a/CD18和 CD11b/CD18明显升高达峰值,并在1周内仍维持于高水平。烧伤早期PMN 与 EC 粘附增加并可致内皮单层 kf、Jv 值明显升高,CD11a/CD18mAb 和 CD11b/CD18mAb 可降低粘附百分率70%~80%,并降低烧伤早期 PMN 诱导增高的内皮单层 kf、Jv 值(P<0.01)。提示烧伤后 PMN 迅速表达 CD11a/CD18和 CD11b/CD18,加强与 EC 间粘附,并可使内皮单层通透性增高,CD11a/CD18mAb 和 CD11b/CD18mAb 降低烧伤早期 PMN 与 EC 粘附,减轻烧伤早期 PMN 所导致的内皮单层通透性增高,从而保护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