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25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61.
朱海峰  吴洁  王亮 《国际眼科杂志》2007,7(6):1765-1766
目的:观察异体羊膜、巩膜及自体皮肤组成的复合材料在眼烧伤后眼睑再造术中的疗效及影响手术成败的因素。方法:对2001-02/2005-12我院52例(53眼)热、化学烧伤所致的眼睑挛缩、眼睑闭合不全用异体羊膜、巩膜、自体游离皮肤移植行部分眼睑上睑再造。其中酸烧伤17例(17眼),碱烧伤12例(12眼),热烧伤23例(24眼)。术中全层切开眼睑,用羊膜、巩膜、游离皮肤分别代替结膜、睑板和眼睑皮肤,置于切口中对位间断缝合以修复眼睑缺损面积。术后观察3~20mo。结果:术后40例(41眼)眼睑恢复功能,12例(12眼)眼睑再造失败。其中8例(8眼)仍有眼睑挛缩、部分眼睑闭合不全;1例(1眼)上睑成角畸形;1例(1眼)上睑下垂;2例(2眼)移植物坏死脱落。结论:用异体羊膜、巩膜、自体游离皮肤组成的复合材料行眼睑再造,手术材料来源广泛,是治疗烧伤引起眼睑挛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2.
  目的  研究氢吗啡酮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肠镜检查的麻醉效果,并探讨氢吗啡酮产生内脏痛镇痛作用的机制。  方法  将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丙泊酚组;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氢吗啡酮复合丙泊酚组。模型大鼠麻醉10 min后,利用充分润滑的气囊,分别进行1次/5 min,每次持续30 s的结直肠扩张。观察记录各组腹壁撤回反射(AWR3)评分,利用ELISA检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利用Western blot 检测MAPK p38表达变化。  结果  (1)腹腔注射给药10 min后,丙泊酚组的腹壁撤回反射(AWR3)评分数值明显高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以及氢吗啡酮复合丙泊酚组(P < 0.0001)。3组均在腹腔注射给药15 min后到达AWR3评分数值最低点,腹部给药20 min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以及氢吗啡酮复合丙泊酚组的AWR3评分数值与给药10~15 min时相比虽有上升,但仍维持在较低水平;(2)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以及氢吗啡酮复合丙泊酚组的肾上腺素含量,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与丙泊酚组大鼠相比均有明显降低(肾上腺素:P = 0.0023,P = 0.0002;去甲肾上腺素:P < 0.0001);(3)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以及氢吗啡酮复合丙泊酚组的p-p38/p38比值与丙泊酚组大鼠相比均有明显降低(P < 0.0001)。  结论  氢吗啡酮复合丙泊酚能有效抑制p38MAPK的磷酸化,从而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63.
64.
共焦显微镜观察真菌性角膜溃疡多层羊膜移植术后的转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燕  吴洁  高伟  朱海峰  朱秀萍 《眼科新进展》2012,32(10):972-975
目的 应用共焦显微镜观察真菌性角膜溃疡多层羊膜移植术后不同随访时期的变化,以评价该种手术方法的临床价值及探讨术后羊膜的转归.方法 选取经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局部清创的方法控制感染,但上皮长期不愈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32例(32眼),其中22例行多层羊膜移植术作为本研究的治疗组,10例患者拒绝手术,继续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角膜溃疡深度≤1/2角膜厚度,角膜溃疡直径≤6mm.术前所有患眼经角膜刮片均证实有真菌感染(包括丝状真菌和酵母样菌).对治疗组患者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行共焦显微镜检查,同时对照组亦行共焦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溃疡深层愈合情况,并于术后6个月行患眼UBM检查,测量角膜厚度.结果 治疗组术后1个月溃疡表面完全愈合,其外层羊膜片于术后10~14 d溶解,原病变区角膜创面上皮化,至术后3个月时深层羊膜部分吸收,瘢痕形成;术后6个月患者原病变区角膜半透明,表面光滑.随访期间真菌无复发.共焦显微镜检查示,术后2周角膜袁层的羊膜细胞溶解,被角膜上皮细胞取代,上皮下可见大量树突细胞;随之上皮下树突状细胞逐渐减少,深层羊膜逐渐溶解,但至术后6个月仍可见羊膜基底膜,上皮下神经纤维未见恢复;术后6个月角膜测厚与正常角膜厚度无显著差异.药物治疗对照组可见感染控制后1个月溃疡表面上皮化,但可见上皮点状缺损,上皮下树突状细胞随病程延长未见明显减少;6个月时角膜厚度明显变薄,与正常角膜厚度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多层羊膜移植是治疗轻度和中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共焦显微镜为活体状态下观察深层羊膜转归及溃疡愈合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相似文献   
65.
目的 应用多层羊膜移植联合结膜瓣覆盖的手术方法治疗近穿孔的周边溃疡性角膜炎,从而探讨该手术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 自2008-2011年收集的21例(21只眼)周边溃疡性角膜炎近穿孔病例,其周边凹槽样角膜溶解,厚度约1/3~1/4CT,术前血液风湿系列检查所有患者显示异常,其中类风湿因子(RF)均超出正常值3~5倍,部分患者抗链球菌溶血素O定量测定(ASO)或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高于正常值,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正常.术前药物控制角膜创面合并的混合感染;术中尽可能清除角膜溃疡局部坏死组织及角膜周边部免疫复合物沉积处,将营养液冷冻法保存羊膜组织片,复水后分层贴附于溃疡表面,上皮面向上,缝线间断固定,溃疡较深处再以羊膜条填塞其中,将自体带蒂转位的结膜瓣覆盖于羊膜表面,间断固定.术后结合局部感染情况给予糖皮质激素眼水、眼膏点眼,同时根据内科会诊意见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结果 术后10~14 d,18例患者周边溃疡性角膜炎近穿孔区有新生血管长入,术后1~2月角膜创面愈合;仅3例患者术后1.5月角膜创面再次出现部分结膜、角膜缘组织的溶解,即行第二次同术式手术,二次术后2月角膜创面全部愈合.患者随诊中仅1例患者在术后1年时,在距原手术区1个钟点位处出现新的周边溃疡性角膜炎溃疡病灶.结论 周边溃疡性角膜炎是一种与自身免疫相关性眼病.在角膜供体材料匮乏的今天,多层羊膜联合结膜瓣覆盖为治疗周边溃疡性角膜炎近穿孔病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6.
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是利用磁共振成像(MRI)的特殊序列观察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微观扩散运动,通过分析病理状态下细胞外间隙和细胞内外水分子的扩散变化来诊断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组织结构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传统的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脑萎缩,近年来MR DWI  相似文献   
67.
程燕  吴洁  朱海峰  惠玲  郝咪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9):1661-1664

目的:对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术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患者进行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和免疫病理研究,初步探究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018-09/2020-12我院收治的感染性角膜炎行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术后发生免疫排斥患者5例5眼。裂隙灯检查角膜透明度、角膜新生血管; 激光共焦显微镜对角膜进行动态观察,记录免疫排斥反应后角膜上皮下朗格罕氏细胞和基质炎症细胞密度,并以对侧眼作为对照进行统计分析。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时取下生物工程角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对CD4+细胞和CD8+细胞及炎症细胞的浸润和分布进行观察。

结果:激光共焦显微镜显示,术眼角膜上皮下可见大量活化郎格罕氏细胞,其活化比例与对侧眼比较有差异(χ2=38.29,P<0.001)。基质层大量炎症细胞,与对侧眼比较具有差异(t=32.5,P<0.05)。对生物工程角膜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角膜基质层均可见CD4+细胞和CD8+细胞,仅1眼角膜基质层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结论: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经免疫病理证实以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在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异种抗原的超敏反应可能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68.
多排螺旋CT发现冠状动脉粥样斑块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发现和区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5例冠心病患者行MSCT冠状动脉造影,并进行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分别测量和比较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及血管内对比剂CT值。结果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对比剂CT值分别为118.8±54.0Hu、913.7±256.7Hu、403.0±68.2Hu,三者两两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无创性MSCT冠脉成像可清晰显示冠脉斑块,通过对斑块CT值的测量,可以准确区分冠状动脉钙化斑块及非钙化斑块,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9.
目的:对定量嗅觉检测在帕金森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方法:随机抽取在2009年5月~2012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病例36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2组研究对象分别展开嗅觉定量检测,并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统计发现,帕金森病组患者的嗅觉阈值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且帕金森病患者的年龄、病程、H-Y分级、UPDRS等同嗅觉阈值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对帕金森病患者展开嗅觉定量检测能够准确反应患者的嗅觉功能,对于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0.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诊断意义。方法:108例老年患者行MSCTA,记录冠状动脉钙化的部位及钙化积分、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及支数,同期进行动态和静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核素心肌灌注显像(SPECT)及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将检查结果逐一对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SCTA检查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77%,72%,88%,54%,76%;诊断单支、2支、和3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分别为63%、91%、96%;与SPECT检查联合评价,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可提高到99%、93%、96%、94%;冠状动脉钙化积分随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累及的支数增多而增加,对≥65岁男性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积分≥200意义较大。结论:MSCTA可一次性完成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和狭窄评价,对评价冠状动脉狭窄有一定的价值,尤其结合SPECT可明显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可作为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术前筛选的常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