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2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影响艾灸疗效的核心因素是灸量与灸位。灸法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但仍存在疗效不稳定、适用病证有局限等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厘清艾灸的量效关系。笔者通过分析古人施灸理念,阐释用灸方法,认为古人用灸以足量为要;对现代医家关于艾灸壮数的研究进行总结,发现随着艾灸壮数的增加,灸效多随之提升;近现代名家用灸,贵在量足发灸疮。故对于急病、重病、慢病,应该在准确辨证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灸法,使用饱和灸量,结合灸感定灸位,适当发灸疮,提升艾灸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参数变化,为尽早识别合并脑部症状的SFTS患者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安徽省4家医院收治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确诊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合并脑部症状分为两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两组间各项临床指标差异。结果 共收集SFTS病例208例,其中合并脑部症状组 62例,未合并脑部症状组146例。组间比较分析发现,合并脑部症状SFTS患者病死率较高(17.74% vs 5.48%,χ2=7.884,P=0.005)。在整个住院期间,两组12项实验室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热期,合并脑部症状的SFTS患者BUN(Z=2.084,P=0.037)、CREA(Z=-2.698,P=0.007)、UA(Z=-2.289,P=0.022)、CRP(Z=-3.209,P=0.001)、PCT(Z=-2.647,P=0.008)更高,而LYNP(Z=-2.240,P=0.025)、PLT(Z=-2.469,P=0.014)、TP(Z=-2.142,P=0.032)、ALB(t=2.172,P=0.032)、CO2CP(Z=-2.245,P=0.025)、FDP(Z=-2.829,P=0.002)较低;多器官功能障碍期,合并脑部症状组的GRA(Z=-2.346,P=0.019)、TB(Z=-3.199,P=0.001)、CRP(Z=-2.605,P=0.009)和Ca(Z=-2.807,P=0.005)较高,LYNP(Z=-2.790,P=0.005)、RET(Z=-2.329,P=0.020)和AMY(Z=-2.144,P=0.032)较低;恢复期,合并脑部症状组的CK(Z=-2.007,P=0.045)较高,PLT(Z=-2.856,P=0.004)、AMY(Z=-2.586,P=0.010)较低。结论 合并脑部症状SFTS病死率较高,住院期间,尤其是早期应密切关注BUN、CREA和CO2CP变化,尽早识别可能的合并脑部症状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借助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中,中药治疗妊娠恶阻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实践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中文数据库中临床研究文献,提取文献数据,建立数据库,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对用药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文献121篇,纳入处方139首,涉及中药99味;平均使用频次为12.22次,使用频次≥13次的中药有22味,前5味中药分别是半夏、陈皮、甘草、竹茹、白术;使用中药四气顺序为:温性、寒性、平性、凉性、热性;五味顺序为:甘、辛、苦、酸、涩、咸;归经顺序为:脾经、胃经、肺经、心经、肾经、肝经、大肠经、胆经、小肠经和三焦经。通过关联规则对组方规律进行分析,得出常见药对及药物组合,其中核心药物组合为“半夏,陈皮,甘草”;通过复杂系统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出潜在核心药物组合16个(8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出潜在新方组合8个。结论:治疗妊娠恶阻的高频中药多以补虚、化痰、理气、化湿药为主,且多具有止呕、保护胃黏膜、调节肠道菌群、调节胃肠道功能等作用;核心药物组合及潜在新方多以健脾益气、清热泻火、化痰行滞、养阴生津安胎为主。  相似文献   
14.
贝那普利对高血压晨峰患者颈动脉中膜厚度及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晨峰和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贝那普利的干预作用。方法观察1级和2级高血压病患者,有血压晨峰组124例(简称:晨峰组),无血压晨峰组119例(简称:无晨峰组),均停用所有降压药并经5个半衰期药物洗脱后开始服用贝那普利5~20mg/d,争取血压达标。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6个月时进行颈动脉中膜厚度(IMT)测量(从三个部位测量: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动脉分叉处(BIF))和颈动脉斑块检出,同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晨峰组IMT显著厚于无晨峰组(P0.01),各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均较治疗前显著变薄(P0.05),且治疗6个月时较治疗3个月时变薄显著(P0.05);经3个月治疗,无晨峰组变薄速度显著加快(P0.01),但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时晨峰组变薄较无晨峰组变薄速度显著加快(P0.05)。对于斑块负荷;治疗前晨峰组显著重于无晨峰组(P0.01);治疗3月和6月时均较治疗前显著减轻(P0.05);经过3个月和6个月治疗晨峰组较无晨峰组减退速度显著加快(P0.01)。结论晨峰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IMT增厚及粥样斑块的形成,贝那普利有逆转IMT增厚和消除粥样斑块的作用,对血压晨峰患者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原核表达、纯化小鼠CXC亚家族趋化性细胞因子MTCK1/mPBP并测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QE-30-MTCK1/mPBP;在大肠杆菌M15菌株中表达重组蛋白6xHisMTCK1/mPBP,利用镍-亚硝胺乙酸-组氨酸(Ni-NTA-His)亲和层析法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采用Boyden小室对纯化的MTCK1/mPBP蛋白进行趋化活性分析。结果 通过优化表达和纯化条件,获得了重组.MTCK1/mPBP蛋白,并对大肠杆菌包涵体蛋白进行变性和复性处理。趋化试验表明,原核表达的MTCK1/mPBP蛋白对转染有CXCR2受体的293细胞系具有明显的趋化能力,并呈现浓度依赖性。结论 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了重组趋化性细胞因子6xHis-MTCK1/mPBP蛋白,体外功能试验证实有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疆乌鲁木齐市健康体检人群中高尿酸血症(HUA)的发病情况及与慢性肾脏病(CK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4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10 025例人群,了解乌市健康体检人群HUA以及危险人群CKD的患病情况.结果:在资料完整的10 025例中,HUA的患病率为14.85%%,其中HUA组CKD的患病率为11.63%,明显高于血尿酸正常组;HUA组蛋白尿的发病率为6.66%,明显高于血尿酸正常组;HUA组eGFR下降的患病率为5.21%,明显高于血尿酸正常组;而两组血尿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高尿酸血症(OR=1.36,95%CI=1.13~1.65)、性别(OR=1.44,95%CI=1.25~1.67)、收缩压≥140 mmHg(OR=1.78,95%CI=1.49~2.73)、高血糖(OR=1.36,95%CI=1.67~2.58)是CKD重要危险因素.结论:乌鲁木齐市健康体检人群中HUA的患病率为14.85%,加强高危群筛查,积极控制血尿酸、血糖、血压可减少CKD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以及促进卫生服务公平性的重要措施,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困难,以致分级诊疗制度的发展不尽如人意。本研究介绍了甘肃省会宁县分级诊疗试点模式,并评价了分级诊疗试点效果,在此基础上,探索促进分级诊疗制度顺利推行的措施,从而为甘肃省分级诊疗制度的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行急诊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给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检测两组介入治疗术前及术后1h、6h、24h血清一氧化氮(NO)、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2009—2013年甘肃省14个市、州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现状的调查,分析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为进一步推动本省卫生监督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可行的科学性建议。方法收集2009—2013年全省及14个市、州卫生监督人力资源有关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截至2013年年末,甘肃省14家市、州卫生监督机构在岗人员较2009年减少了34.28%,5年年均增长率为-9.96%,人员编制总数561人,较2009年减少了31.50%,5年年均增长率为-9.03%,卫生监督员总数414人,较2009年减少了38.39%,5年年均增长率为-11.41%。平均每个卫生监督机构拥有监督执法人员38.21人。每万平方公里及每万常住人口拥有卫生监督人员数量,各市、州相差较大。结论甘肃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卫生监督人员编制数和实际在岗人数方面不能满足全省卫生监督的各项实际工作任务。按照服务人口计算,卫生监督人员的配置率较低,未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监督人员在地区间分布不均衡,要加强卫生监督机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