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01篇
内科学   3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31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117篇
预防医学   8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58篇
  1篇
中国医学   54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71.
曾伟 《河南中医》2014,(11):2145-2147
目的:观察三焦针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膝骨性关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疗法进行治疗,根据压痛点、循痛点进行取穴,治疗组对患侧膝关节进行治疗,主穴包括:中脘、气海和双侧血海、膻中、足三里、外关,配合患侧膝关节局部穴位:内膝眼、犊鼻、梁丘、鹤顶、阳陵泉、阴陵泉。每天针灸一次,每次30 min,10次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常规对照组(P均〈0.05)。结论:三焦针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减少复发情况,从而降低患者的致残机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2.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左心室整体功能及缺血心肌局部功能变化,探讨VVI技术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效果评价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共纳入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依照狭窄程度将其所供血区域的可分析心肌节段(共416个)分为5组:0级组(68个节段):无冠状动脉狭窄;1级组(89个节段):冠状动脉狭窄<50%;2级组(21个节段):冠状动脉狭窄50%~69%;3级组(199个节段):冠状动脉狭窄70%~99%;4级组(39个节段):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所有纳入患者均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3级及以上的病变血管并接受了PCI治疗,共放置冠状动脉支架51枚,置入支架的病变血管术后重复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内前向血流速度均恢复到TIMI 3级。所有患者于PCI术前及术后1周应用VVI技术测量左心室各节段的收缩期峰值应变(ε)、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SRa)、舒张早晚期峰值应变率比值(SRe/SRa)及心肌各节段射血分数(SEF),并运用Teichholtz法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缩短率( FS)。结果(1)所有患者的LVEF和FS与PCI术前相比虽有上升的趋势,但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2)术前组间比较发现,相对于0级组,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所有观察指标均逐渐降低,但舒张期应变率的三个指标在3级组略有上升(P均<0.05)。(3)与术前比较,PCI术后7 d 0级组SRs较术前增高,1级组SRe/SRa增高,3级组SRe、SRa及SRe/SRa增高,但SRs降低( P均<0.05);2级组及4级组PCI术前及术后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I术后7 d入选冠心病患者的EF和FS没有明显改变,而VVI技术检测的部分指标在术后7 d有明显改变,VVI技术测量的应变、应变率等指标可应用于评价PCI前后不同程度缺血心肌的局部功能。  相似文献   
73.
背景:关于中国南方人群桡动脉路径血管迂曲、变异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目的:探讨中国南方人群桡动脉路径血管发生解剖变异的风险及其临床预测因素。方法:入选首次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的中国南方患者1400例。记录所有患者病史资料,均行桡动脉路径动脉造影,记录动脉解剖变异情况,再行下一步的冠脉造影或冠脉介入治疗。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患者桡动脉路径血管解剖变异的预测价值。结果与结论:动脉造影发现中国南方人群桡动脉路径血管解剖变异以锁骨下动脉和桡动脉迂曲最为多见。经桡动脉途径介入诊疗总体成功率约为96.1%。在桡动脉路径血管解剖变异患者中,经桡动脉介入诊疗的失败率达15.1%,而在桡动脉路径正常患者中其失败率约为1.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女性、身高、体质量指数、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吸烟,是桡动脉路径血管解剖变异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4.
75.
蒋巧兰  陆华葵  黄巧娟  曾伟 《广西医学》2011,33(10):1373-1375
目的 总结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术并发心室颤动的抢救护理经验.方法 CAG术中并发心室颤动10例,给予及时抢救并精心护理.结果 10例患者经及时抢救,复苏成功9例,抢救无效死亡1例.结论 室颤是CAG中少见的严重并发症,尽快实施有效的心脏体外电除颤及心肺复苏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6.
目的 了解巢湖市新发肺结核病人就诊延迟情况,通过分析病人的社会经济学特征及影响就诊延迟的因素,确定就诊延迟的高危人群,为早期发现涂阳肺结核病人,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专门设计的结构式问卷对新发现的539例涂阳肺结核病人进行调查,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病人的就诊延迟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539例新发现的涂阳肺结核病人中,有243例就诊延迟,延迟率为45.1%;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之间延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职业之间延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老年人、文盲是就诊延迟的高危人群.病人经济困难、缺乏对结核病的了解、防范意识淡薄、怕被别人歧视、工作忙以及交通不便是导致病人就诊延迟的主要原因.结论 涂阳肺结核病人就诊延迟率较高,应明确就诊延迟的高危人群并针对影响就诊延迟的因素开展积极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7.
目的了解成都市县级疾控中心的人力资源现况,并验证其与疾控工作效果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成都市19家县级疾控中心人员数量、职称、学历构成等基本情况。利用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对疾控工作效果进行评分。结果成都市每万人口疾病控制人员为1.08人/万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28.73%,中级职称以上占29.38%,人力资源综合指数平均为5.53,人力资源综合水平是影响疾控机构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结论建议各级部门将疾控人力资源建设列为目标任务,完善人力资源引进优惠政策,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体质指数(BM I)与血脂水平及脂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于2008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四川省成都地区40~79岁5 175名城乡居民进行身高、体重、血脂等测量,并问卷调查。结果成都地区中老年居民肥胖患病率为11.03%,其中男性为8.66%,女性为12.6%,超重率为35.07%,其中男性为35.7%,女性为34.7%;随着BM I的增加,中老年人群甘油三酯(TG)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中老年男性人群高TG血症患病率随BM I增加呈增高趋势;中老年女性人群高TG血症、高总胆固醇(TC)血症、低HDL-C血症患病率随BM I增加呈增高趋势。结论中老年人群TG及HDL-C水平、中老年男性高TG血症及女性高TG血症、高TC血症、低HDL-C血症患病率与BM I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9.
分析成都市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策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进一步有效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建议,即制定有财力保障的、体现均等化原则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划;测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增加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保障流动人口有效地获得公共卫生服务;扩大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队伍,引入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定位,将基层机构公共卫生考核和专业公卫机构工作结合。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胃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点和近15年间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收集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200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经电子胃镜及病理学诊断的胃息肉病例,回顾性分析其性别、年龄,内镜下息肉部位、息肉数目、息肉大小、山田分型,息肉组织病理学分型,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等。结果:34828例行胃镜检查,共检出胃息肉患者1566例,检出率为4.50%;女性胃息肉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5.93% vs. 3.15%; χ2=156.554, P<0.001);<40岁、40~49岁、50~59岁、≥60岁4个年龄组胃息肉的检出率分别为1.73%、3.52%、3.95%、6.68%,胃息肉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χ2趋势=242.175, P<0.001)。胃息肉的好发部位主要在胃体(42.02%),73.56%胃息肉患者为单发,72.54%患者息肉最大直径<0.5cm,形态学分型以山田Ⅱ型(56.07%)和Ⅰ型(28.93%)为主;胃息肉患者Hp感染率21.78%,病理学常见类型为增生性息肉(43.10%)、炎性息肉(34.80%)和胃底腺息肉(20.05),息肉组织癌变率为1.02%。近15年来胃镜下胃息肉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自2003年的1.95%上升至2017年的6.98%。结论:女性、老年人群是主要高发人群,增生性和炎性息肉仍然是最主要病理类型,胃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