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8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体内实验观察bFGF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再生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观察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在体内对兔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 细胞再生的作用。方法:应用氩绿激光照射,造成兔RPE损伤模型,照射后应用bFGF3000U/50uL玻璃体腔内注射,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测定照射后1-4d透见荧光面积和荧光素渗漏面积,并与对照眼进行比较。结果:照射后第1天和第2天,2组眼的透见荧光面积和荧光素渗漏面积无显著差异(P=0.534,0.283),第3天和第4天,2组眼的透见荧光面积和荧光素渗漏面积有显著差异(P=0.0180,0.0007)。结论:体内外源性bFGF能促进RPE的再生和修复,bFGF不具有种属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采用中药超声雾化熏蒸联合强脉冲光(IPL)治疗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疗效分析。方法: 选取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 2018 年 6 月至 2020 年 6 月期间收治的 60 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干眼症,随机 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0 例(60 只眼)。观察组进行超声雾化熏蒸联合 IPL 治疗。对照组采用滴眼液方法, 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睑板腺分泌物性状(MGYSS)评分、眼表疾病指数(OSDI)、泪 膜破裂时间(BU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着治疗时间两组患者的 MGYSS 评分、OSDI 均有不 同程度下降,BUT 有不同程度延长,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 1 周后、1 个月后及 3 个月后 MGYSS 评分、OSDI 均低于 对照组,BUT 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中药 超声雾化熏蒸联合 IPL 治疗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有较好的疗效,使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获得更好视觉体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明确近视人群中角膜非球面度(Q值)的平均值及分布范围,研究相关因素对Q值的影响.方法 收集564例(564眼)近视患者的病史并进行常规眼科检查,检测其角膜厚度、眼轴长度、角膜非球面度(Q值)、角膜不规则指数(corneal irregularity measurement, CIM)、角膜地形图散光值和平均角膜屈光度;分析年龄、性别、等效球镜、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时间、角膜厚度、角膜散光、平均角膜屈光度、CIM值等对Q值的影响.结果 Q值分布范围-0.02~-0.72,平均-0.29±0.11,低、中、高度近视Q值分别为-0.25±0.11,-0.27±0.11,-0.32±0.11.CIM值与Q值绝对值之间呈正相关,平均角膜屈光度与Q值绝对值呈负相关;有、无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史组的Q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近视人群的角膜非球面度平均值为-0.29,低、中、高度近视眼角膜非球面度存在差异;CIM值、平均角膜屈光度与角膜非球面度有相关性;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年龄、性别对非球面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术中固定眼球的控制技术。方法 PRK和LASIK术中,对眼球固视不良的病例,以22mmHg辅助环固定眼球,进行激光切除。分析7例12眼的临床效果。结果 切削时间为48-102s的临床病例,均在平衡安静、固视中心位状态下接受激光切削,无1例出现术中的眼球漂移可颤动。也未发现并发症。结论 22mmHg负压环辅助注视为PRK和LASIK术中的眼球固定提供良好的控制技术,对提高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视觉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熊瑛  戴锦晖  卢奕 《眼科新进展》2001,21(3):204-204
1 一般资料患者 ,男 ,47岁 ,双眼自幼畏光 ,视物不清 ,视力进行性下降 3a,无家族史 ,父母非近亲结婚。眼部检查 :双眼水平震颤 ,右眼视力 0 .0 1,不能矫正 ,近角膜缘多处散在大小不一、深浅不等的角膜云翳或斑翳 ,前房深 ,虹膜完全缺如 ,房角镜下见 36 0°约 1mm宽的虹膜样组织残存 ,因角膜混浊房角细微结构不清晰 ,晶状体全白半脱位 ,位于下方 ,可随眼球的运动而轻度上下移动 ,通过上方的间隙 ,隐约可见视网膜、视盘边界清晰 ,色泽偏淡 ,黄斑中心凹反光未见 ;眼压 2 4mm Hg(1k Pa=7.5 m m Hg)。左眼视力眼前 10 cm手动 ,不能矫正 ,角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KN-5000A型LASIK微型角膜成形系统在大样本LASIK病例中的临床制瓣效果、安全性、预测性和稳定性。方法:回顾分析2组LASIK病例,A组应用KN-5000A型LASIK微型角膜成形系统,602例l17l眼。B组应用KN-5000LASIK微型角膜刀,103例192眼;随访至少1月,最长45个月。比较术中辩成形、术后瓣愈合、瓣下及瓣缘痕迹,比较微型角膜刀相关的并发症。结果:两组术中完全瓣比率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游离瓣比率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A组的瓣缘痕迹计分大于Ⅱ级的发生率小于B组(P<0.05),瓣下混浊比率少于对照组(P<0.05)。5000A型LASIK微型角膜成形系统组l眼发生Sahara综合征,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视力与屈光度显示两组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KN-5000A型LASIK微型角膜成形系统制瓣的安全性、预测性及稳定性与KN-5000微型角膜刀一致,所制角膜瓣瓣缘及瓣面的临床愈合后混浊少于KN-5000微型角膜刀。LASIK微型角膜刀的不断更新,将促进LASIK手术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分析早期圆锥角膜后表面形态的特点,为完善早期圆锥角膜形态特点的描述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亚临床期圆锥角膜患者(43人43眼),可疑圆锥角膜患者(40人40眼)及正常对照(143人143眼)。使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角膜,统计分析后表面最大屈光度、后表面最大高度值、分布位置及各指标的组间差异,计算各指标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反映一项检测指标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下面积。结果 亚临床圆锥角膜组、可疑圆锥角膜组和正常组的平均后表面最大屈光度分别为-6.2 D,Q=0.5;-5.6 D,Q=0.3;-5.5 D,Q=0.3。平均后表面最大高度分别为23 μm,Q=14;11 μm,Q=8.5;7 μm,Q=6。因数据分布为非正态分布,因而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法,Q代表四分位间距。后表面最大屈光度和后表面最大高度在各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别,且在前表面屈光度和高度出现异常前,后表面屈光度和高度已经发生改变。在诊断早期圆锥角膜中,后表面屈光度最大值、后表面高度最大值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 基于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的检测结果, 角膜后表面屈光度、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是早期圆锥角膜形态改变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8.
视疲劳的临床表现复杂,因其症状的非特异性给临床诊断和病因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随着对该病的认识深入,发现其病因甚为复杂,并且往往是多因素混合导致发病.如果只是单纯的对症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探寻病因进行对因治疗才是根本的治疗策略.目前已经明确多种因素可导致视疲劳,通过必要的眼科及视光学检查可确保明确且全面的病因诊断.目前针对视疲劳的病因治疗难易不同.一些病因只要去除和矫正就能避免视疲劳,而另一些就显得相对困难,调节和辐辏因素导致的视疲劳即属于后者.另一方面由于调节和辐辏检查的专科性,使得它们在视疲劳中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难度和特殊性.我们对目前调节和辐辏在视疲劳中的诊断和治疗现状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诊治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视疲劳患者中的治疗作用,评价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这是一项前瞻性的开放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等7家医院多中心联合开展临床研究。选取2008年7月至2009年1月就诊的LASIK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常规用药,治疗组在给予对照组相同治疗药物的基础上,从术后第1天开始增加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术后第1、第2、第4周复诊,评价指标包括主觉症状、裸眼视力、屈光度、调节幅度、调节滞后量、调节灵敏度和正/负相对调节。符合入选标准患者共195例,其中男88例,女107例,平均年龄为(25.4±5.9)岁。对照组86例,治疗组109例。对所得数据采用嵌套模型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视疲劳主觉症状分析提示,LASIK术后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可改善阅读时字体变模糊(B4.099,P〈0.05)及近距离工作后头痛或恶心症状(F=4.344,P〈0.05)。治疗组术后调节灵敏度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眼:F=5.895,P〈0.05;右眼:F=7.440,P〈0.05;双眼:F=5.323,P〈0.05)。治疗组术后负相对调节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61,P〈0.05)。结论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对LASIK术后主观不适症状、调节灵敏度、负相对调节有明显改善作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LASIK术后早期视疲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提高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成像质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目的为了提高准分子激光术后的成像质量,研究切实可行的临床措施.方法通过不同的验光方法、激光设备和手术方法,研究激光术后成像质量和手术疗效.结果采用激光线性小区域扫描和飞点大区域扫描,术后出现眩光的发生率分别为33.64%和15.89%,两组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术前采用医学验光法,LASIK组和LASEK组术后出现视疲劳的发生率均小于常规验光法组,两种方法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采用TOSCA对LASIK术后明显偏心者5例6眼进行治疗,术后患者重影和眩光主诉明显好转,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LASIK与LASEK比较,术后对比敏感度LASEK组下降幅度小于LASIK组,术后3月LASIK组高阶像差增加明显大于LASEK组.结论术前采用医学验光,选择飞点大区域的激光扫描设备,采用TOSCA技术以及开展LASEK手术是当前提高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手术成像质量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