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3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 毫秒
111.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应用血管吻合装置的可行性,以及年龄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连续心脏介入后应用血管吻合装罱的患者327例,以65岁为界,分为老年组和中年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和严重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总体手术成功率较高,为97.86%,老年组与中年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7.9l%和97.77%(P〉0.05)。总体严重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为0.92%,老年组较中年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高(1.48%和0.52%,P〈0.05)。结论 老年患者应用血管吻合装置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但年龄是介入术后应用血管吻合装置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2.
目的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骨髓动员对急性心肌梗死再通模型中心功能改善作用,并比较两者的心肌及血管再生作用.方法将模型分为3组,对照组(7头),骨髓动员组(5头),细胞移植组(8头).心梗再通模型制作后,骨髓动员组予G-CSF静脉注射1天,皮下注射连续6天,细胞移植组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8×106经梗死相关冠脉注入.3周后观察以下指标1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及局部室壁运动.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不同区域血管计数,并观察增殖期内皮细胞数和新生心肌细胞数.结果(1)骨髓动员组和细胞移植组心功能及局部室壁运动均见明显改善.(2)细胞移植组在心梗周围区可见分散分布的BrdU标记移植细胞,骨髓动员组中未观察到处于增殖期的心肌细胞;细胞移植组和骨髓动员组均可见大量新生血管,但二者分布区域不同.结论骨髓动员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均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补充可收缩细胞而使心功能改善更加明显,二者对不同区域的血管再生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探讨双倍剂量氯吡格雷治疗CYP2C19中间代谢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北京世纪坛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CYP2C19中间代谢型老年AMI患者196例,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98例。2组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研究组患者术后首次口服氯吡格雷300 mg后150 mg/次,服用3个月后改为75 mg/次。对照组患者首次口服氯吡格雷300 mg后75 mg/次。2组患者均服药1年,1次/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相关指标和白细胞介素-8(IL-8)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依据数据类型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QRS[(4.74±0.81)和(5.68±0.63)分]、梗死面积[(13.86±2.47)%和(17.23±3.02)%]、肌钙蛋白[(1.08±0.25)和(3.12±0.77)μg/L]、肌酸激酶同工酶-MB[(45.82±8.45)和(55.83±10.26)U/L]、IL-8[(39.54±8.22)和(55.28±11.64)μg/L]和CRP[(5.22±0.86)和(7.13±0.92)mg/L]水平低,左心室射血分数[(52.90±5.83)%和(44.93±5.46)%]水平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相比对照组总有效率[89.80%(88/98)和78.57%(77/98)]高,不良反应发生率[4.08%(4/98)和11.22%(11/98)]和复发率[2.04%(2/98)8.16%和(8/98)]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倍剂量氯吡格雷治疗不耐受替格瑞洛CYP2C19中间代谢型老年AMI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1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心肌肌钙蛋白T(cTnT)检测和早期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试验(LDSE)在估计梗死面积、预测左室功能、判断预后方面的价值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入选AMI患者46例.男37例,女9例,年龄33~76(55.4±10.8)岁.其中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35例,溶栓治疗11例.于发病后12、24、48、72h分别采集静脉血,以免疫法检测血cTnT的浓度,计算cTnT的平均值(cTnTavg).发病后5~10d天行小剂量(5μg@min-1@kg-1和10μg@min-1@kg-1)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分析给药前后左室功能、室壁运动,并计算室壁运动积分(WMS)和射血分数(EF);每个剂量持续5min.3个月随访时重复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得EF和WMS.结果46例患者中,LDSE共检出109个心肌运动异常节段,其中62个节段为存活心肌(57%,62/109),共有52个节段于3个月内恢复.cTnTavg≥15ng/ml的患者(B组),3个月随访时EF值明显小于cTnTavg<15ng/ml的患者(A组),而WMS则正好相反(P<0.01).接受直接PTCA治疗于发病后6h内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患者(25例),cTnTavg及3个月随访时WMS、EF均明显优于6h后开通的患者(10例).结论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是安全有效的估测梗死范围的方法,与cTnTavg相关性良好,可用于早期预测AMI后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5.
1.目的 在过去十年中,血管内超声(IVUS)在临床和研究领域变得日益重要。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图像采集、图像测量和结果报告的标准。标准的缺乏已经影响了临床医生运用共同的语言交流研究结果的能力。由于对类似结构和测量存在模糊不清的术语和多样的替代用语,使得文献变得混淆不清。鉴于此,专家协约委员会受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委托,与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合作,构建了术语命名、测量方法和IVUS结果报告标准化的框架。2.IVUS显像的物理原理 医学超声图像是通过压电晶体(通常是陶瓷)获得的,这种压电晶体在电流兴奋情况下膨胀和收缩从而产  相似文献   
116.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phacoemulsification combined with goniosynechialysis,Phaco-GSL)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phacoemulsification combined with trabeculectomy,Phaco-TBX)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并比较两种不同术式的疗效差异。方法:同一手术医师对原发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6例(51眼)中的23眼行Phaco-GSL术(以下称Phaco-GSL组),另28眼行Phaco-TBX术(以下称Phaco-TBX组)。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通过观察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组患者前房角、术前与术后眼压、视力、手术并发症,分析并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结果:①房角:Phaco-GSL组手术后房角开放180°明显优于Phaco-TBX组;②眼压:术后不用降眼压药眼压正常者Phaco-TBX组优于Phaco-GSL组;③视力:术后3月复查视力,2组患者视力除5眼无明显变化外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④术后并发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上Phaco-GSL组明显低于Phaco-TBX组。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与联合小梁切除术均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安全有效的方法;Phaco-TBX组在眼压控制方面的术后疗效优于Phaco-GSL组;Phaco-GSL组在房角形态变化方面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优于Phaco-TBX组。而两组在术后视力恢复方面无明显差异。因此我们认为在安全性上Phaco-GSL组较好,在有效性上Phaco-TBX组更佳。  相似文献   
117.
目的: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骨髓动员对急性心肌梗死再通模型心功能作用,及两者的心肌及血管再生作用.方法:将小型猪模型分为3组,对照组(5头),骨髓动员组(6头),细胞移植组(8头).心肌梗死再通模型制作后,骨髓动员组予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静脉注射1天,皮下注射连续5天,细胞移植组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8)×106经梗死相关冠脉注入.3周后观察以下指标:(1)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不同区域血管计数,并观察增殖期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或再生心肌细胞.结果:(1)骨髓动员组和细胞移植组心功能明显改善.(2)细胞移植组在心肌梗死周围区可见分散分布的BrdU标记并分化为心肌细胞的移植细胞,骨髓动员组中亦观察到处于增殖期的心肌细胞;细胞移植组和骨髓动员组均可见大量新生血管,但二者分布区域不同.结论:骨髓动员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均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二者可促进心肌细胞再生,二者对不同区域的血管再生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18.
1.缺血性心脏病的生物介入治疗 传统的观点认为在成熟个体,心肌细胞为终末分化细胞,丧失细胞分裂能力,一旦损伤只能由疤痕组织代替.近来有研究报道[1]一向被认为无再生能力的心肌细胞在心肌梗死(MI)后能够获得重新进入再循环的能力,MI后心肌的重塑通常伴有血管的再生.大量实验尝试将促血管生长因子直接或经转染入载体后注入心肌内,试图以此促进心肌及血管的恢复,但效果不稳定,费用昂贵,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细胞移植(将健康细胞植入有病心脏)针对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作为恢复心脏功能,促进血管生长,以及限制梗死区域发展的可行策略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19.
目的:选择心钠素(ANP)作为研究指标,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PCI前后血浆中ANP的变化规律和可能机制及预后意义.方法:以接受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和挽救性PTCA治疗的80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动态观察了入院即刻及血管开通后1,4,8,24,48h及第7天血浆中ANP的变化规律.结果:AMI患者入院即刻的ANP显著高于正常,再灌注后2Ah达峰值,而后下降,第7天时仍高于入院时水平;梗后心功能KillipⅠ级组和KillipⅡ~Ⅳ级组比较,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后者,P值均<0.05;同时,再灌注后24h ANP水平与出院前射血分数及住院期间的MB峰值均呈负直线相关;随访1年发现出现心功能不全患者再灌注后24h的血浆ANP水平显著高于心功能正常者.结论:AMI患者行直接PTCA和挽救性PTCA后血浆ANP水平明显升高,再灌注后24h达峰值;ANP也可反映心肌梗死范围的大小;ANP峰值可作为AMI患者急诊冠脉介入后心功能长期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0.
高原肺水肿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监测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们注意到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下的ARDS具有某些特殊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临床表现,而另一个高原特发性疾病高原肺水肿(HAPE)不仅与ARDS有某些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和相似的临床特征.有时还可继发ARDS。作者在格尔木市人民医院(海拔2820m)对8例HAPE继发的ARDS进行了血流动力学和氧合功能的监测,并进行了机械通气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